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地位也日益突出,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哈萨克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在大力弘扬现代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2.
申济丰 《中国禽业导刊》2002,19(8):26-26,2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和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灿烂结晶。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文化,文化又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不能主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将会被历史所淘汰。因此,江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化现代性就是指要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民族文化为本位,保持中国儒学文化所蕴涵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包容性,学习西方的理性精神,把握真、善、美的理性认知方式,直面全球背景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反思现代人的实践行为和思维方式,拯救现代人心中的困惑、彷徨与焦虑,使东西方文化从差异逐渐走向融合,这也正是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对文化现代性哲学解读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重庆市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环境条件以及重庆市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庆市高校体育的开发与发展应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以构建独具特色的重庆市体育文化通道。并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开发整个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从而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社会,现代艺术设计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热爱,现在艺术设计作品的收藏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而代表民族文化的符号正在逐步融合到现代艺术品的设计理念中,本文就现代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符号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为现代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奠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化误读、文学误读、人文误读、甚至文本误读,产生于集体或者个体无意识或有意识偏见的比附归化。笔者认为关于文化误读一词,我们可以将其拆分开解释。
  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汇,至今没有一个有普世价值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总的来说,文化是一种产生于社会的现象,是由人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和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由于它是一个长期的,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历史性的人类产物,那么个人或者某一民族甚至社会整体对于本民族或者外来文化的解读存在误读似乎也就顺理成章。因为人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对待同一事物必然具有差异性,而其构成的民族或社会可能也跟从主流思想对文化的理解造成误读。误读中既包括对本民族文学文本的误读,也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误读,这两种误读中既有无意识的误读,也有有意识的误读,进而可以解释有些误读是有益文学发展的,而有些是误读是有悖于文学本貌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西安会展发展迅速,但是相对落后,西安的文化资源有待开发和挖掘,本论文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文化认同理论探讨西安如何在会展发展契机中增强本土文化认同。在会展活动中把西安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相融合,以现代科技为主要手段,发挥文化优势,提高会展的文化层次和品位,提高西安地域文化的吸引力,增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文化移情能力是一个民族文化魅力的体现,是在交际过程中国家、民族交际能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在交际过程中,无论是以民族为单位,还是以国家为单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如何在交际过程中,将自己民族、国家的文化让人了解、接受、喜欢,利用文化移情来提高交际的质量。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在交际过程中有所侧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现代建筑技术日益更新,建筑设计怎样避免僵化,反映时代特色、民族文化,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点研究课题。现阶段,我们学习先进技术基础上,如何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建筑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草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放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与传承草原文化,就应以放牧为核心,建立现代轮牧制度。人、草原、家畜是草原文化的3个基本要素,通过放牧这一基本功能,将草原-家畜-人居耦合成一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运行中产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总体现。其中包含了草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艺术形式、民族性格等,并延伸到政治、军事行为。在草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放牧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生产先进国家都完成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其转型的主要内涵为以划区轮牧为核心,配合定居点、饮水点、围栏、饲草料、牧民合作社等系统建设,建成人-草地-家畜的草原生态系统,这是保持与传承草原文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着悠久的服饰历史文化,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唐朝服饰是我国服饰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它在保留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引进外族文化,用全新的审美观念看待服饰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让人们体会到大唐盛世、衣冠王国的风采。唐朝服饰文化的繁盛是世界服饰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为服装设计的继承和借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文中论述了我国唐朝胡服盛行的表现和原因。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地方民族的标志.近年来由于多种文化相互融合,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遗弃、在逐渐消失.如何避免其在全球化进程的冲击下消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普查,为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小兵 《中国饲料》2023,1(10):142-145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同时产业兴旺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大方针永不改变,以农业及农村资源为依托,以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为路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而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人口等各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只有保证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才会实现,最终才会达成社会可持续。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符号,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研究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目标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软实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打造《亚鲁王》文化品牌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需要,是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开发《亚鲁王》文化,要正确评估民族文化的开发价值,建好《亚鲁王》民族文化生态产业园,与开发攀岩等文化结合起来。可把《亚鲁王》民族文化生态产业园建成集旅游观光、休息娱乐、科学研究、学习考察、民俗活动等于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功能园区,把紫云格凸河打造为"国家攀岩公园"和"世界攀岩圣地"。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资源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建设文化旅游大县、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开发文化资源,这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且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天人合一"与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影响,重视道德,为世界体育文化注入了新元素。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儒学、道教融合交织影响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古代产生顺应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体育文化,也为未来人类社会体育文化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民族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语言反映民族文化,因此理解汉语和母语文化的差异,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对预科生学习汉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因对人与社会认识的不一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以人为本思想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主要为3种形态: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在汲取中华传统人本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得到具体化和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天俊  贺泰颖 《草业科学》2012,29(10):1642-1645
大学学院文化是校园文化灵魂,先进的学院文化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草业科学类学院文化是农耕文明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本研究阐述了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内涵,指出农学类学院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并以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为例,剖析了草业科学类学院文化建设沉淀过程,提出了建议,以便为草业科学类学院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