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红麻种业工程 实现红麻生产新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麻具有纤维产量高 ,耐旱 ,耐盐碱 ,易栽培等特性 ,自然纤维经变性处理可与其他纤维混纺成高中档麻纺织品。全杆可抄制高级纸浆和制造多种环保型装饰材料和食用包装产品 ,红麻纤维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已受到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因此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红麻生产 ,满足人类对自然纤维的需求和减少造纸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红麻是本世纪初引进中国栽培 ,至 80年代已成为我国栽培面积量最大 ,单产最高的麻类作物 ,1 985年历史最高栽培面积达 1 0 0万 hm2。此后由于化学纤维大量应用的冲击 ,…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红麻纤维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密度为15万-27万株/hm2时,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纤维强力变大,拟合线性方程y=233.75+12.85x,相关性达显著水平;支数增加,拟合线性方程y=185.44+9.3x,相关性达极显著,纤维品质提高;红麻的株高、茎粗和皮厚等产量构成因素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红麻纤维产量降低。种植密度在18万-21万株/hm2时产量和品质协调性最好。  相似文献   

3.
红麻品种退化原因及防止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友才  黎宇 《中国麻业》2001,23(2):31-32
红麻是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之一 ,主要用作麻袋、海生布等包装材料 ,近年来用红麻全杆造纸取得较大发展。我国常年种植红麻在 1 3万 hm2 左右 ,高峰期 1 985年曾达到 1 0 0万 hm2 ,纤维总产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由于红麻喜温、耐旱、耐盐碱能力较强 ,适应性强 ,管理比较简单 ,南到两广 ,北到新疆 ,均可种植。但近年来我国红麻生产一直徘徊不前 ,单产提高幅度小 ,生产用种品种纯度不高 ,混杂退化十分严重 ,早花早蕾现象经常发生 ,以致于北方麻农不认品种 ,只要求不早花就行。尽管各育种单位不断选育出了新的红麻品种 ,但推广力度不大 ,影响…  相似文献   

4.
息县红麻骨炭粉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息县是全国红麻生产大县,常年种植面积7000hm2,年产红麻纤维2000多万kg,麻骨4000多万kg.年产庥骨炭1000多万kg,有麻骨炭窑340多座.有20多年生产红麻骨炭的历史,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阐述了息县红麻生产现状,回顾总结了麻骨炭生产的历史及发展过程,分析比较了几类麻骨炭窑的优劣,对麻骨炭产业发展进行效益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试验从红麻品种选择、密度控制、肥料用量三个方面对信阳市夏播红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夏播红麻高产栽培中,选好品种是关键,在本次夏播红麻试验中,红麻纤维产量以中杂红318表现最好.在选择优良红麻品种的同时,在栽培措施上,应施足底肥(750kg/hm2三元复合肥)、合理密度(15万苗/公项),才能实现夏播红麻高产.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红麻皮籽兼收的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红麻不同种植时期、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收获时期、不同红麻品种等处理的研究。试验表明,红麻的种植时间为5~7月、红麻的种植密度为10.5~13.5万株/hm2、红麻籽收获时间为12月中下旬、红麻果柄最下一粒朔果下10~15cm位置收割,可皮籽兼收,麻籽产量达1 755~2 940 kg,麻皮产量达4 350~5 670 kg。  相似文献   

7.
红麻在我县俗称黄麻,是一种群众喜爱种植的经济作物,全县栽培面积在6万亩以上。据测定,红麻鲜叶含粗蛋白质3.08%,每亩可产鲜叶500公斤以上。过去仅少部分煮熟喂猪,大量露天堆放而腐烂,未能很好利用。为了提高红麻叶的利用率,我们进行了青贮用作饲料的初步试验,以探索其青贮效果及加入添加物对青贮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麻、红麻为韧皮纤维作物,纤维产量仅次于棉花,是我国第二大轻纺天然纤维原料,主要种植于长江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安徽、四川、湖南等省,种植面积一般在300~400万亩(20一30万公项),总产40~60万吨,按目前均价计算。经济效益在12~18{乙元之间。黄麻、红麻纤维主要用于制作麻袋(年产2亿~3亿条),地毯等。近年,我国开展的红麻造纸技术已日臻成熟,为缓和我国造纸木浆供应紧张状况,开辟新的草本木浆来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黄红麻生产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印度、孟加拉国家。建国以来,在政府部…  相似文献   

9.
针对市场上麻纤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及多功能新用途产品的开发和麻类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1-2]之间的矛盾,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增加麻作产量,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大麻作前茬,在不同的收割期收获后接茬种植红麻的种植模式进行研究,两年结果显示:大麻—红麻接茬种植比单独种植红麻干皮(纤维)平均增产44.2%(2013年)和48.5%(2014年),总产量平均增产69.5%和74.0%。而且6月20日左右接茬净收益和产投比最高。从麻纤(麻皮)产量、净收益和产投比等指标综合来看,大麻和红麻接茬产量增产显著,实际经济效益可观,是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广东是我国黄麻、红麻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每年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最高年份达96万亩。但由于多年来种子管理制度不全,部分麻区种子严重混杂退化,麻田早蕾早花率高;加之麻田多年连作,偏施氮肥,少施或不施钾肥,种植规格不合理,种得迟收得早等原因的影响,多年来亩产徘徊在250公斤左右。为了挖掘我省黄麻红麻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荆州地区洲滩面积大,土地肥沃,气候条件适宜,是湖北省红麻主产区。我区种植红麻面积达42万亩,最高年份达60万亩,是我区旱田大宗作物之一,但近年来我区红麻产量与面积趋于徘徊局面,其主要原因是种子问题。由于青皮3号种性明显退化,抗性减弱,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红麻在我县俗称黄麻,是一种群众喜爱种植的经济作物,全县栽培面积在6万亩以上。据测定,红麻鲜叶含粗蛋白质3.08%,每亩可产鲜叶500公斤以上。过去仅少部分煮熟喂猪,大量露天堆放而腐烂,未能很好利用。为了提高红麻叶的利用率,我们进行了青贮用作饲料的初步试验,以探索其青贮效果及加入添加物对青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兵 《中国麻作》1985,(2):20-21
红麻是我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年产量近1000万斤(精麻)。为了进一步提高红麻产量和品质,1984年我们会同供销部门进行了麦套麻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栽培方式不但产量高,而且对提高纤维强力、改进纤维品质也有良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红麻花粉植株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麻适应性广、易栽培、产量高,是重要的麻纺工业原料之一。但红麻的纤维品质比黄麻差,品种也很贫泛,不能适应红麻生产和麻纺工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利用花药培养诱导花粉植株,经人工或自然加倍成纯合二倍体,由于是一次纯合,因而育种规模小,速度快、选择效率高,将对加快红麻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红麻纤维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红麻纤维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主要农艺性状值降低,个体发育受到影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红麻纤维产量降低,种植密度以18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我区种植红麻只有9年历史。虽是新麻区,但历年种植面积均在万亩以上,已成为我区农民喜爱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红麻枯腐病(又名茎枯病)发生逐渐严重,大部分麻田均有发病,有的麻株成片枯死,严重影响了红麻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1988年我省在萧山、余杭、上虞等三个县(市)试行黄麻红麻高产模式栽培3.901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0.6%。其中黄麻高产模式栽培1404亩,红麻高产模式栽培37606亩。参加高产模式栽培的有24个乡(镇),69个村,24278户。建立高产攻关田58块,面积108.23亩,中心示范方33个,面积851亩,模式片38050.77  相似文献   

18.
麦茬套播红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张圣彩(江苏省南通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一)我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是江苏省黄红麻主要生产基地。全县黄红麻种植面积常年为5万亩左右,占全省黄红麻种植面积的18—39%,总产占全省31.3—50%,收购商品麻占全省收购...  相似文献   

19.
红麻是我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7—10万亩,最多时达15万亩。种植茬口以油菜茬和小麦茬为主,尤以油菜茬面积最大,占红麻种植面积的50%左右,但全市红麻平均单产一直在200公斤(熟麻,下同)上下徘徊。为挖掘红麻生产潜力,提高油菜茬红麻单位面积产量,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油菜茬红麻高  相似文献   

20.
黄麻和红麻分别为黄麻属和木槿属中的栽培种,广泛种植于东亚及欧美地区。传统的主要用途为利用其韧皮纤维制作麻袋、打包麻布及绳索等。随着化学纤维包装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黄麻、红麻市场受到了严重冲击。据国际黄麻组织1992年年初报道,全世界黄麻、红麻纤维出口仅37.72万吨,比1991年同期(50.64万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