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2.
为了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大麦种质并探究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以57份大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在张掖、兰州两地的57份大麦种质资源的株高、穗长、穗粒数、总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两地区6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3.08%和26.19%,且张掖地区种植的大麦材料6个农艺性状均优于兰州。通过系统聚类,将参试的57份材料分别分为3个类群,第I类群分别为半矮秆型材料(张掖地区)和中高秆材料(兰州地区),第II类群和第III类群均为中高秆材料。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累计贡献率为80.072%和75.501%的前3个主成分来评价57份大麦资源。揭示了不同大麦资源的表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豌豆新品种选育引入不同遗传背景的优异基因,进一步提升豌豆育种水平,从而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豌豆生产提供品种支撑。为了解50份来自不同地区的豌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和SPSS 21.0软件等,对50份供试豌豆种质资源的1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粒重和百粒重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3.912;粒色的变异系数最高,为46.70%。相关性分析表明,13个农艺数量性状之间有相关性,且部分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50份供试豌豆种质资源的13个农艺数量性状降维为累计贡献率达77.873% 的4个主成分;在欧式距离4处将参试豌豆种质资源分为5个类群,每个类群具有一定的性状优势。 相似文献
4.
以花生(Arachis hypogage L.)品种花育22号成熟种子胚小叶为诱变材料,培养在添加平阳霉素的体胚诱导培养基中进行诱变处理,将成活的形成体胚的外植体转移到添加NaCl的体胚萌发培养基中进行耐盐定向筛选。对获得的再生植株M2的部分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测定,结果显示,花生胚小叶经平阳霉素离体诱变和NaCl定向筛选获得的再生植株后代表现型存在广泛变异,如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单株结果数、荚果形状和大小、种皮颜色等均发生明显的变异。从后代变异规律可以看出,利用高效低毒的平阳霉素作为诱变剂与组织培养结合可作为创造花生新种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田间烤烟团棵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硼砂,研究了硼肥对烤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浏阳地区,通过喷施900~1500g/hm2纯度为95%的硼砂,对烤烟打顶后的叶宽、叶长、叶面积以及产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显著地提高了烤烟产值、上等烟比例、均价,增加烤烟产值1189.5~4095.0元/hm2,提高上等烟12.8~15.5个百分点,降低下等烟10.8~16.3个百分点,提高均价0.98~1.49元/kg。但过高的硼肥喷施,反而不利于经济性状的改善,最佳的硼肥喷施用量为喷施硼砂1200g/hm2。 相似文献
6.
叶面喷施硼肥对烤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在田间烤烟团棵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硼砂,研究了硼肥对烤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浏阳地区,通过喷施900~1500g/hm^2纯度为95%的硼砂,对烤烟打顶后的叶宽、叶长、叶面积以及产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显著地提高了烤烟产值、上等烟比例、均价,增加烤烟产值1189.5~4095.0元/hm^2,提高上等烟12.8~15.5个百分点,降低下等烟10.8~16.3个百分点,提高均价0.98~1.49元/kg。但过高的硼肥喷施,反而不利于经济性状的改善,最佳的硼肥喷施用量为喷施硼砂1200g/hm^ 2。 相似文献
7.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花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以不施肥(CK)为对照处理,在同等施肥量下设置化肥处理(NPK)、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T1和T2),研究其对土壤养分含量、花生农艺性状和花生产量、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化肥处理(NPK)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均促进了花生生长,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且NPK、T1和T2分别增产9.5%、17.3%和19.7%;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改良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改善花生农艺性状,T1和T2处理分别增产7.1%和9.3%,分别提高肥料偏生产力21.0%和23.5%、肥料贡献率6.0%和7.8%。因此,在等量施肥下,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增加、花生农艺性状的改善以及产量的提升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肥料的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更高,是未来花生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8.
9.
刘珍宇;王鹏伟;曹梦琦;孙丽;刘振威;李新峥 《南方农业》2023,(23):8-12+25
以河南科技学院南瓜课题组收集的33份南瓜种质资源为材料,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第一雌花节位、主蔓长度、节间长度、第一坐瓜节位等11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南瓜优质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3份南瓜种质资源的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2.69%~49.98%,其中雌花间隔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9.98%,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2.69%;11个农艺性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提取3个主成分可涵盖11个农艺性状80.42%的信息;利用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8.49处将33个南瓜种质资源分为5类。 相似文献
10.
牡丹不同品种耐涝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发掘耐涝牡丹品种,建立牡丹的耐涝评价体系,以9个3年生牡丹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涝害的方式对其进行涝害胁迫,通过测定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和过氧化氢酶(POD)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研究胁迫下牡丹生理生化变化情况,并以各项指标的耐涝系数为衡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涝害胁迫后,不同牡丹品种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均增加;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降低;SOD活性在大部分品种中呈现增加变化趋势,但在百园红霞、银红娇艳和菱花普中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POD和CAT活性在不同品种中呈现升高或降低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综合成3个独立指标,隶属函数分析将9个牡丹品种划分为3类:洛阳红、香玉、银红娇艳强耐涝,白雪塔、肉芙蓉、俊艳红中等耐涝,百园红霞、明星、菱花普不耐涝,分析结果与外部形态特征观察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为丰富江南牡丹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大田条件下,以花生大粒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研究高(S1:27万穴·hm~(-2))、中(S2:22.5万穴·hm~(-2))低(S3:18万穴·hm~(-2))3种密度单粒精播与传统双粒穴播(CK:13.5万穴·hm~(-2))之间花生氮、磷、钾的累积吸收、分配特性及产量的差异,探讨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及其高产的养分生理基础。结果表明,与CK相比,S1和S2均不同程度提高花生单株及群体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但S1的单株提高幅度小于S2,且在饱果期单株吸收能力迅速下降,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与CK相比无显著变化;S2在整个生育期内都具有较高的单株及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生育后期效果尤为显著;S3虽然具有较高的单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但群体累积吸收量较低。从养分分配特性看,S2和S3的荚果氮、磷、钾分配系数均显著高于CK,S1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从荚果产量看,S2产量最高,增产8.1%,其次为S1,增产2.5%,S3产量略有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S2产量显著提高的原因是合理的种植方式及密度改善了花生农艺性状,提高了单株生产力及经济系数。S1由于群体密度较大,单株生产力提高不明显,经济系数较低,所以产量无显著提高。S3虽然单株生产力较高,但群体数量不足,没有达到增产效果。高产田条件下,大粒花生单粒精播密度为22.5万穴·hm~(-2)较为适宜,有利于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提高花生养分吸收及营养物质向荚果的分配转移,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合陇东旱塬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于2019年在甘肃庆阳对12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和抗逆性(倒伏率、对茎腐病的抗性)等进行了田间比较。结果表明,供试12个玉米品种在当地均可正常成熟,生育期为128~143 d。产量以先玉1321最高,为15 400.5 kg/hm2;新玉108次之,为14 785.5 kg/hm2;兴贮88居第3位,为14 448.0 kg/hm2。在抗逆性方面,九圣禾2468、新玉108、陕单650、迪卡519、松科106、兴贮88倒伏率均为0,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九圣禾2468、新玉108和陇单9号对茎腐病表现出良好的抗性。从农艺性状和抗性等综合考虑,新玉108、九圣禾2468和兴贮88表现最佳,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干旱、盐碱等逆境胁迫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 培育抗旱抗盐高产小麦品种是我国北方小麦育种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对来自新疆的\"新冬26\"和来自河北沧州的\"沧麦6001\"、\"沧麦6002\"、\"沧麦6003\" 共4个小麦品种, 进行了苗期耐盐性初步鉴定, 了解4个耐盐小麦品种的耐盐能力差异, 并对2010-2011年2年中大田干旱条件下4个小麦品种的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 为小麦耐盐、耐旱品种改良与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 在100 mmol·L-1 NaCl处理下, \"新冬26\"的根与苗的相对生长量高于3个沧麦品种; 在200 mmol·L-1 NaCl处理下, \"沧麦6003\"根与苗的相对生长量较高; 同时经过100 mmol·L-1 NaCl处理后, 4个品种的根苗长度比均有所降低, 但\"新冬26\"在200 mmol·L-1 NaCl处理下, 较100 mmol·L-1 NaCl处理下根苗长度比增大, 说明这个品种对高盐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大田干旱条件下, 耐盐品种\"新冬26\"与沧麦\"6001\"表现耐旱高产。进一步分析干旱条件对耐盐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对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 单株籽粒产量与分蘖、穗粒数、小穗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经济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分蘖、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生物学产量4个农艺性状决定了单株产量75.9%的变异。以上试验结果说明, 在筛选耐盐耐旱小麦品种时, 应考虑选择分蘖、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生物学产量等指标比较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EMS诱变是创造突变体,创新种质和品种改良的有效手段。为探讨化学诱变剂EMS对胡麻种子的诱变效应,设置5个EMS浓度和4个处理时间对5个胡麻品种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EMS诱变处理对不同胡麻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差异比较大,变异比较丰富。在不同胡麻品种间,EMS诱变对种子出苗期、成苗数的影响存在差异, 在不同籽粒颜色的品种间差异更显著。胡麻植株表型变异出现了黄化苗、畸形花、花瓣不展开、花瓣颜色变异株、分茎和分枝多,茎扁平、簇头、早熟、不育等类型,这些变异丰富了胡麻突变体库;通过EMS诱变产生的突变体,可为胡麻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耐盐品种‘花育25号’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18.0万穴·hm~(-2)(M1)、19.6万穴·hm~(-2)(M2)、21.4万穴·hm~(-2)(M3)、23.5万穴·hm~(-2)(M4)、26.0万穴·hm~(-2)(M5)5个单粒精播播种方式下的种植密度和双粒穴播播种方式下的11.6万穴·hm~(-2)(M6)、13.0万穴·hm~(-2)(M7)、14.7万穴·hm~(-2)(M8)3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对盐碱地花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盐碱地花生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结果显示,1)土壤盐碱胁迫较大程度地抑制了花生植株的生长发育,与非盐碱地花生相比,盐碱地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明显降低,仅分别为25.6 cm和29.0 cm左右。2)单粒精播方式下,在19.6~26.0万穴·hm~(-2)范围内,主茎高和侧枝长在饱果期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荚果膨大前和饱果期后,单粒精播方式下一、二次分枝数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且在M2~M4密度范围内,其基部茎长随密度增大而缩短但差异不显著。基部茎长和茎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结荚期前,且以茎的伸长速度快于横截面积增大速度,生育后期基部茎长和茎粗均趋于稳定。3)盐碱地花生叶片和茎+叶柄光合产物快速积累期主要在花针期和荚果膨大期,叶片最大生长速率(Vm)只有茎+叶柄Vm的一半,叶片快速生长早于茎+叶柄5 d左右,且双粒穴播方式下叶片和茎+叶柄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Tm)明显滞后于单粒精播方式。单粒精播方式下盐碱地花生地上部营养器官Vm随种植密度增加表现为\"抛物线型\"变化,M4处理下的叶片和茎+叶柄的Vm最大,分别为0.492 5 g·株-1和0.878 3 g·株-1。4)种植密度对盐碱地花生各生育时期光合产物的积累影响较为显著,但对各时期各器官中分配率的影响差异较小。盐碱地花生光合产物分配规律与非盐碱地花生基本一致,生育前期光合产物主要分配在茎和叶片等营养器官中,至饱果期约1/3以上的光合产物分配于荚果中。5)种植密度对单粒精播方式下荚果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各处理下的籽仁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和油酸/亚油酸(O/L)等影响不大。中轻度盐碱土区,采用单粒精播的播种方式时,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9.0~2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17.
渍害是南方稻茬小麦高产障碍因子之一。2011—2013年以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内麦836’为材料,设置对照(CK)和不同时期渍水处理(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渍水时间均为35 d),测定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籽粒灌浆参数,以明确不同生育期渍水对小麦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花后0~25 d,两品种的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0、ΦPSⅡ、q P和NPQ)变化不大;到花后35 d,SPAD值、Fv/Fm、Fv/F0和ΦPSⅡ急剧下降,NPQ明显上升。渍水处理对花后15 d和25 d的SPAD值和多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显著影响;花后35 d,分蘖期渍水和灌浆期渍水的SPAD、Fv/Fm、Fv/F0、ΦPSⅡ和q P显著高于对照,NPQ则显著低于对照。分蘖期渍水和灌浆期渍水对粒重及籽粒灌浆进程影响较小,拔节期渍水和孕穗期渍水显著提高了灌浆速率、缩短了灌浆持续时间,粒重较低。粒重与SPAD值呈显著正相关,粒重和SPAD值均与灌浆速率无相关性,但与灌浆持续时间(有效灌浆期和活跃灌浆期)、尤其灌浆中后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呈显著正相关。‘川麦104’在灌浆期均表现出较高SPAD值、Fv/Fm、Fv/F0、ΦPSⅡ和q P。结果表明,分蘖期渍水和灌浆期渍水对旗叶花后光合能力及灌浆进程影响较小,在四川稻茬小麦栽培管理中,应重视拔节期和孕穗期渍害的排除,以保证花后较高的光合能力及较长籽粒灌浆时间,从而保证较高粒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桂中双季稻区的水稻氮肥施用效应,为当地水稻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2008—2009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进行了氮水平对早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对桂中稻区晚稻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明显地改善水稻的产量结构,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氮相比,2年晚稻施氮处理的株高与有效穗分别平均提高10.33%、37.18%,单穗总粒数与千粒重分别平均提高17.06%、7.17%,产量平均提高37.00%。但当氮肥施用量>325.5kg/hm2时,随着氮肥的继续施用,晚稻氮肥农学效率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可见,在桂中稻区早稻施氮163.5~325.5kg/hm2时,既能稳定水稻高产,确保当地粮食安全,又能保证肥料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是桂中地区晚稻一个比较合理的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9.
化学除草为作物田间管理带来方便的同时,药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苗后除草剂对作物造成的药害频繁发生。为此,本文以我国玉米主栽品种‘郑单958’、‘先玉335’、‘京科968’和‘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采用2,4-D丁酯和烟嘧磺隆2种苗后除草剂,每种除草剂设置0倍(人工除草,CK)、1倍(最适浓度,T1)和2倍最适浓度(T2)共3个喷施浓度处理,于玉米幼苗4展叶期喷施。研究苗后除草剂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生育进程、形态特征、保护酶活性和产量等性状指标的影响,旨在为玉米安全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喷施除草剂后,参试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呈延长趋势,‘郑单958’和‘先玉335’的生育期延长程度大于‘京科968’和‘京农科728’;2,4-D丁酯对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延长幅度大于烟嘧磺隆。喷施除草剂后,参试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根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呈降低趋势,且随除草剂浓度增加,降低幅度加大;品种间的反应也存在较大差异,‘郑单958’和‘先玉335’降低程度大于‘京科968’和‘京农科728’。2)喷施苗后除草剂后,参试玉米品种的叶片S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在品种、除草剂和剂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参试玉米品种的SOD和CAT活性呈降低趋势、MDA含量呈升高趋势,且随喷施浓度增加影响加剧;不同品种间,随喷施浓度增加,‘郑单958’和‘先玉335’的SOD和CAT活性降幅高于‘京科968’和‘京农科728’;不同除草剂间,2,4-D丁酯处理的影响程度大于烟嘧磺隆。3)苗后除草剂对参试品种的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影响显著,均呈降低趋势;随除草剂浓度增加降幅增大;不同品种间,‘郑单958’和‘先玉335’的降幅大于‘京科968’和‘京农科728’。由此可见,2种苗后除草剂对参试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存在显著影响,表现在延长了生育期,抑制了根系和叶片的生长,降低了保护酶活性,并且加重了叶片的膜质过氧化程度,从而导致玉米减产显著,且随除草剂浓度增加,影响进一步加大。不同品种间,‘京科968’和‘京农科728’对苗后除草剂的耐受性好于‘郑单958’和‘先玉335’。 相似文献
20.
在较低施N量[180kg(N)/hm2]下,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N肥不同基/追比例(1∶2、1∶1和2∶1)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总叶数、株高及产量均因施N而增加,且追N比例越大增幅越大。基施N有利于叶面积扩展,而追施N有利于灌浆期叶面积的维持;籽粒粗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因施N而提高,且随追N比例增大而增大;淀粉含量以1∶2处理增大,而另两施N处理降低;施N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追N比例较大有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可见,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玉米播种至大喇叭口期的华北平原来说,基施N不宜过多,基、追N肥比1∶2最有利于夏玉米农艺性状改善、产量提高、品质改善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