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重要的湖泊和河流水域如五大湖泊、三峡库区、滇池、白洋淀、南四湖、异龙湖等氮、磷富营养化问题急剧恶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农田、农村畜禽养殖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排污是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大大超过来自城市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和工业的点源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各重要流域菜果花(蔬菜、水果、花卉)播种面积增加了4.4倍.菜果花种植为新型产业,农民并未掌握合理的施肥技术.由于种植效益高,菜农为了追求效益,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单季作物化肥纯养分用量平均为569~2000 kg·ha-1,为普通大田作物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潜在威胁之一.与此同时,农村养殖产业带的发展,使得一些地方畜禽养殖产生的氮、磷数量剧增,最大已达到1721 kgN·ha-1和639 kgP2O5·ha-1,大大超过了农田可承载的安全负荷,成为各大水域的重要污染源.而城乡结合部地带缺少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加上这一地带城区快速扩张,使之成为城区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结果还显示,尽管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已十分严重,然而,各主要驱动因素仍然有增无减,进入21世纪初,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和农村发展引起的水污染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不但逐步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也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20年来,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主要通过源头控制,对农田面源、畜禽场面源进行分类控制。其核心特征为在扎实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技术,在各主要水域和水源保护区研究和制定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通过技术层面与政策层面的结合,在全流域范围内广泛推行农田最佳养分管理,限制水源保护区农田作物类型、轮作类型、施肥量、施肥时期、肥料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重要的湖泊和河流水域如五大湖泊、三峡库区、滇池、白洋淀、南四湖、异龙湖等氮、磷富营养化问题急剧恶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农田、农村畜禽养殖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排污是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大大超过来自城市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和工业的点源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各重要流域菜果花(蔬菜、水果、花卉)播种面积增加了4.4倍。菜果花种植为新型产业,农民并未掌握合理的施肥技术。由于种植效益高,菜农为了追求效益,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单季作物化肥纯养分  相似文献   

4.
滇池作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项目,在经过多轮治理后取得了显著成效,湖泊水体污染得以缓解,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2018年全湖水质提升至Ⅳ类后,后续几年均保持在Ⅳ类水质等级。为进一步提升滇池水体品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显得愈加重要。本文梳理了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历程及成效,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并提出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对策,为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湖泊水质进一步改善以及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霍山县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通过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6.
洱海湖滨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洱海湖滨区是大理地区的农牧渔业主产区,但随着近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粗放式的快速增长和发展,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日趋严峻的凸显出来,化肥和化学农药的过量施用.人畜禽粪便和农村垃圾的泛滥,农用塑料残膜的污染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进一步引发和加剧了湖滨区及湖泊水质的恶化、生物多样性丰度下降、土壤酸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等系列环境问题,严重障碍和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力图通过从行政、法律、技术、工程、管理和政策等多个层面,对湖滨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南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英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137-138,117
详细介绍了南陵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情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其阳  王崇云  彭明春  周睿  罗婷  董磊  杨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96-11000
[目的]研究滇池流域大河水库水源保护区面源污染控制方案。[方法]以2010年SPOT5卫星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GPS记录为数据源,对滇池流域大河水库水源保护区进行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设计,并通过各土地利用类型的N、P输出量变化来评估优化措施对面源污染物的削减效果。[结果]优化后,水源保护区控制土壤侵蚀和N、P等污染物排放的功能得到提升,优化措施对水源保护区面源污染的防控具有显著效果。[结论]该研究为促进滇池流域大河水库水源保护区绿色小流域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业面源因其污染种类较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严重影响农村水体及土壤环境质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刻不容缓。该文在分析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及污染特征的基础上,从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农业规划政策的融合及监测预警等方面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南方农作物生产集中区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以及村域径流等不同污染源角度出发,分析了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近年来综合防控实践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提出要从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优化的角度出发,加强优产减污控制、布局配置优化、循环体系构建、管理制度完善,构建生态系统要素与物质交换、能流与物流联动及信息流互换的综合防控策略,维持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自身消纳农业面源污染的能力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源污染是目前中国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对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导致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恶化,从而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是农产品最严重的污染源。笔者详细地阐述了造成中国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滇池周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总磷(TP)、有效磷(Olsen-P)、水溶性磷(WaterP)含量在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变化状况及其磷吸附特性,旨在阐明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滇池流域土壤磷流失的潜在影响。【方法】2009年,在滇池流域选择常规水稻蚕豆轮作、露地蔬菜、3~5年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采集0~100 cm土层的土样,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不同形态磷含量,用Langmuir方程拟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磷吸附特性,并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不同形态磷含量与土壤磷素吸附特征参数土壤磷最大吸附量(Smax)和土壤磷吸附能常数(k)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有明显影响。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TP、Olsen-P和Water-P主要积累于土壤表层(0~20 cm)。与常规水稻蚕豆轮作地相比,露地蔬菜地、10年以上塑料大棚和3~5年塑料大棚表层(0~20 cm)土壤的Olsen-P含量分别高达89.86,74.93,45.07 mg/kg,均超过土壤磷向周围水体流失的“突变点”。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的Smaxk分别为747~1 533 mg/kg和0.08~0.75 L/mg,其中露地蔬菜地、3~5年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表层(0~20 cm)土壤的Smax较水稻蚕豆轮作地显著降低,k值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及塑料大棚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Smaxk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NH4+-N、NO3--N含量及C/N呈显著相关关系,Olsen-P和Water-P含量与k呈显著负相关关系(k分别为-0.49和-0.52,P<0.05)。【结论】农田土地利用方式由水稻蚕豆轮作向集约化蔬菜、花卉生产转变,将会引起土壤特性改变、磷素积累及降低土壤对磷吸附,使农田土壤磷向周边水体流失从而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3.
胡俊梅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1):228-231
农业清洁生产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式,科学客观地评价农业清洁生产水平,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结合对农业清洁生产体系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分析,从资源能源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产品指标以及环境经济效益指标4个方面构建了易于量化的农业清洁生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运用ENVI、eCognition和matlab等软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结合人工解译方法,获得长江泰州永正水源地各类风险源面积、空间分布等信息。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非点源风险指数进行水源地非点源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源地风险源类型主要有工业用地、农用地、林草地、道路、船只、农村居民用地、内陆水体和未利用地8类,且各级保护区内均有风险源存在;水源地非点源风险源主要由耕地、农村居民用地、工业用地和林草地组成,风险指数为7.1,风险隐患处于中度水平。基于卫星数据对水源地风险源的监测和评价,可为水源地风险预警和日常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黄河6条支流域非点源污染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河流域6条支流域的土壤、河床泥沙、河流水体的非点源污染物荷载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黄河6条支流域土壤中,洛河流域硝态氮含量高达45.2 m g/kg,远高于其他流域;渭河、洛河、泾河流域土壤的铵态氮、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高于无定河、窟野河、皇甫川流域,其中洛河流域土壤铵态氮含量最高,窟野河流域最低;无定河、窟野河、皇甫川流域土壤pH值高于渭河、洛河、泾河流域。各流域泥沙中硝态氮含量以渭河中的最高,并远高于其他河流;皇甫川流域泥沙中铵态氮含量最高,其次是泾河流域,窟野河流域最低;与土壤相比较,6条支流域泥沙中的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低于土壤。渭河和泾河流域泥沙中的全氮含量差异较小,但均高于其余4条支流域。流域泥沙中全磷含量总体差异不大;泥沙中的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窟野河流域>泾河流域>渭河流域>洛河流域>皇甫川流域>无定河流域;窟野河流域泥沙中的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和全氮含量在6条流域泥沙中都是最低的,但有机质含量在6条河流中却最高。水体中pH值以无定河流域的最大,渭河流域水体最小;渭河流域水体硝态氮含量最高;铵态氮含量以泾河水体中最高,窟野河最低;泾河水体的高锰酸盐指数远高于其他河流;6条河流水体的COD指数与高锰酸盐指数在6条河流中的差异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尼山水库小流域典型面源污染来源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面源污染对尼山水库水环境的影响,在掌握水库和主要入库河流水质现状的基础上,取样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玉米地、花生地、红薯地、核桃林地和村庄地面)面源污染的特点,并通过划定径流小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村庄和玉米地)在降雨过程中污染物的流失规律.结果 表明:2016—2019年的48个月中,尼山水库富营养化率高达89.58%,3条主要入库河流中,张马河和母庄河总氮(TN)超标严重;玉米地和花生地氮、磷污染严重,其中TN分别超Ⅴ类标准2.05倍和0.93倍,总磷(TP)分别超标1.38倍和3.08倍,红薯地和核桃林地污染相对较轻,村庄地面以有机物污染为主,其化学需氧量(CODCr)在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最高(32.0 mg·L-1);在降雨过程中,村庄和玉米地径流小区的CODCr、TN、氨氮(NH3-N)和TP流失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村庄的CODCr流失浓度为9.0~43.0 mg·L-1,玉米地TN的流失浓度为1.38~3.40 mg·L-1,TP的流失浓度为0.28~1.25 mg·L-1,污染物最高浓度集中在降雨初期.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面源污染影响较大,尼山水库小流域面源污染应重点关注小麦-玉米地的氮磷流失和初期雨水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点源污染虽已得到有效治理,但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的现状,在分析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着重从当前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定量模型研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农户经营行为研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经济学研究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与管理战略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当前我国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所面临的困境,最后对未来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水库环库库区多以阶梯式农地为主,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宜昌市点军区王家坝水库为例,通过污染综合指数评价法评价水库水质,15个采样点的污染综合指数为2.95~4.16,平均污染综合指数值为3.55,水体总氮(TN)、总磷(TP)超标严重;同时在阐述农业面源污染的基础之上,论述生态拦截系统的原理及王家坝水库具体技术、措施,包括植物选种、生态壁、生态沟、生态塘等,为生态拦截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村水体普遍污染严重,作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适合我国农村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并分别按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其中的生态浮床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尤其是采用水稻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作为浮床植物,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其收益也能补偿部分投资成本;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然选择,按照目标要求进行水生植物恢复,可以有效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土壤生物工程为主的生态护坡技术适合我国农村河道的边坡修复,河岸植被群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坡岸土壤侵蚀和农业面源污染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需与生态拦截技术和养分利用技术相协调,要以不同功能和目标需求为导向,注重采用组合技术工艺进行修复,以提高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度长江上游4省(市)797份样本户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和化肥面源污染量,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深入分析灌溉用水效率、生产方式和农户要素禀赋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上灌溉总效率均值为0.14,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27,规模效率均值为0.55,水稻灌溉用水效率改进空间较大,规模化程度高的平原地区用水效率更高;灌溉用水效率与化肥施用量间存在显著替代效应,两者呈振幅增强的波动式发展;节水灌溉能够降低化肥面源污染,同时具有保肥效果;水旱轮作模式、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方式对化肥面源污染存在影响,但未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耕地细碎化、农业补贴和商品化率会增加化肥面源污染;年龄、受教育程度减轻化肥面源污染的临界点较高,政治参与程度对化肥面源污染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