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浙江安吉是“两山”理论发源地,位居“中国十大竹乡”之首,竹文化在安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基于近年来安吉竹产业及生态旅游发展实践,研究了“竹文化+”生态旅游的安吉现象。研究表明:竹文化提升安吉生态旅游的竞争力,生态旅游为竹文化注入新动力,“竹文化+”生态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振兴;但还存在着竹文化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竹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不紧密、产业深度开发不足等问题。为促进竹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有必要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竹文化挖掘整理工作,重点培育以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企业、景点,实现全域融合发展,串点连线全域特色旅游,实现安吉“竹文化+”生态旅游的特色化、品质化。  相似文献   

2.
种苗专页     
安吉良种竹苗基地安吉良种竹苗基地位于安吉县高禹镇四庄,面积3000余亩,开发品种100余种。品种以散生、混生茎竹种为主,丛生竹为补充;产品以观赏竹苗为主,笋用、材用竹苗为次的产品结构,利用竹类的多样性,达到不同造景要求目的。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安吉良种竹苗基地专业从事园林观赏竹种苗和造林竹种苗的开发生产,承接园林观赏竹子工程、绿化工程、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园林、观赏竹子公园、竹海旅游、农庄荒地开发利用等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城南郊法人:易国文邮编:313302电话:0572-5118…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浙江省安吉县发展生态经济为例,总结了竹资源开发与文化创意结合的成功经验。竹子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为竹资源开发的文化创意提供了可能。竹资源开发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的途经,体现在竹产业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体现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体现在以竹为载体的文化活动中。竹业的科技进步为竹产业的文化创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安吉人竹共生系统是安吉经过长期的人与竹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形成的共生系统。基于安吉人竹共生系统,确定合理的技术路线,从安吉全域角度出发,来考虑安吉人竹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划定全域的保护范围,制定安吉人竹共生系统的功能分区和其农业文化遗产的总体保护规划,重点突出农业生态、文化、景观保护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一系列的保护和发展措施。通过对安吉人竹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制定过程的思考来为以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世界竹藤通讯》2008,6(5):F0002-F0002
浙江安吉谈竹庄采用安吉特殊的原竹,开发出竹纤维生态系列纺织品,使生态安吉的原竹彻底脱离了“竹型”。竹纤维是继棉、麻、毛和丝四大天然纤维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纺织元素,是真正的“生态纤维”,“谈竹庄”牌竹纤维生态纺织品的开发应用必将形成长三角独特的生态经济,也为安吉打造全国最大的竹产品加工基地,成为带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该公司产品具有的特点:柔滑软暖;吸湿透气,冬暖夏凉;抑茵抗茵率94.5%;绿色环保,抗紫外线和天然保健。  相似文献   

6.
浙江安吉人竹共生系统模式的构建及其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共生系统是生物学中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生存模式。安吉人竹共生系统是安吉人民与竹子之间长期共生共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其构建过程历经千年,逐渐演变形成当前完善的安吉人竹共生系统。安吉人竹共生系统模式具有动态性、适应性、珍稀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对于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安吉竹产业发展的三次跨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吉县是一个山区县 ,又是我国的著名竹乡 ,改革开放以来安吉的竹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立足于资源 ,着力于加工 ,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重视生态和文化建设 ,带动社会全面发展 ,安吉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安吉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山区县的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竹产业发展与安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安吉竹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竹产业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找出竹产业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进一步推动安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进一步壮大竹产业,加快竹产业升级;筛选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到安吉;加强竹乡文化建设,融入大上海;进一步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代浙江安吉竹业发展历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吉竹业发展历史悠久。尽管近代安吉竹产业饱受战乱之苦,但其发展从未停滞。文章总结了安吉近代竹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成熟的竹林培育技术、优越的地理区位、便捷的运输条件、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深厚的竹文化底蕴,可以为其他地区竹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国际木业》2009,39(3):55-56
2009年2月26日在我国著名竹乡,中国竹地板之都——安吉召开了“南林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暨“安吉南林竹产业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何越峰、中国林业产业协会秘书长王满、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会长张森林、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邢最荣、上海华诚律师事务所所长陶鑫良、安吉县委宣传部部长叶海珍、安吉县竹产业协会会长胡正坚等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参加成立大会的有国家林业局竹材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上海华诚律师事务所、杭州大庄地板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安吉县是“中国第一竹乡”,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安吉县始终把竹林资源作为安吉最大的生态资源,把竹产业作为安吉最重要的富民产业。文章阐述了安吉县为响应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在全领域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全链条融合加速竹产业二次振兴、全要素改革助力绿色低碳共富以推进全域“以竹代塑”的具体做法。安吉县的实践为全国“以竹代塑”提供了经验和示范,为安吉竹产业二次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安吉县竹产业与农村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浙江省安吉县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有计划地发展竹产业,目前,安吉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竹乡之一。其竹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本文分析了竹产业发展对安吉的农民收入、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贡献。得出,发展竹产业对贫困人口的贡献要大于经济相对富裕的人口,它可以为贫困山区的脱贫产生重要作用。建设发展竹产业要在产权、科技、政策、市场等方面加强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3.
近日,我们参加了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在浙江省安吉县举办的《竹业开发培训班,》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和参观,深感同是竹乡的宜丰与安吉相比,在竹资源的培育和产业开发上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将两县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对宜丰县的竹业发展定会有所启示。1宜丰竹业与安吉竹  相似文献   

14.
安吉竹业发展现状和思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安吉竹林资源和加工利用90年代以来发民很快,竹林面积增长14%,毛竹蓄积量和产量大幅提高,竹材加工产值增长了20倍,竹业总产值增长了10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竹林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工产品档次不高、管理散乱等新问题,本文提出重新认识安吉竹林资源,调整竹类资源经营开发思路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宜宾市竹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比照浙江安吉竹产业发展情况,寻找差距,提出宜宾市竹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浙江安吉位居"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首。安吉竹产业在全国竹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在保护生态环境、帮助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安吉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提出安吉竹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浙江省竹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竹乡春行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春日,有幸到中国竹乡浙江安吉一游,了解竹文化,增长竹知识,领悟一番白居易诗中的意境乃人生一大快事。 汽车驶入浙江安吉,山峦高高低低,沟壑弯弯曲曲,毛茸茸、郁葱葱的竹子层  相似文献   

18.
<正>安吉竹子博览园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境内,始建于1974年,占地近1200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竹子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护库。现收集保存30余属、300余种竹种品种,是国内保存散生茎、混生茎竹种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基地,是观竹、赏竹、品竹的圣地。走进竹博园,就踏进了竹的世界、竹的海洋,而中国竹子博物馆和安吉大熊猫馆是这绿色竹海中两颗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9.
安吉竹子博览园是典型的观光型竹类植物专类园,其竹文化景点及竹子园林造景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竹园学习的示范点。2012年开始通过先考察、接着剖析、再总结、最后进行提炼,将孝文化、廉政文化、佛教文化等很融洽地注入竹子博览园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竹文化,并利用现代科技结合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打造新型竹林特色意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观光型竹类植物专类园。安吉竹子博览园此次改造在竹景观、竹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和具体做法,可为国内其他类似专类园的建设及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安吉县是全国闻名的毛竹之乡,自从农村、山区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毛竹生产正向多层次经营、综合利用发展。为适应这种新的生产形势,浙江林科所与安吉县山河农机厂合作试制成功一种轻便的捆竹紧索器,用来代替捆竹篾捆缚毛竹的传统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