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瓜棒孢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生防资源,从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该病害发生严重的田块根际土壤中分离和筛选生防菌株,测定所得菌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抑制活性,通过离体叶片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测定其防效,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30份根际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细菌263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平板抑制率大于60.04%的菌株有10株,其中菌株ZF57的效果最好,抑制率为64.85%;菌株ZF57对其它7种植物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菌株ZF57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离体叶片防治效果、盆栽防治效果和田间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6.67%、58.73%和62.13%,与对照药剂氟吡菌酰胺的防治效果相当;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ZF57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防治烟草棒孢霉叶斑病,采用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了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筛选得到的生防菌株YC2140,进一步对其进行了16S rRNA和gyr B序列分子鉴定,并选取生产上常用的5种杀菌剂和YC2140菌株进行了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经Biolog鉴定和分子鉴定,YC2140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剂推荐施用剂量(449.78 mL/hm2或449.78 g/hm2)下,对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500 g/L氟啶胺悬浮剂(防治效果78.77%)、450 g/L咪鲜胺水乳剂(77.85%)、430 g/L戊唑醇悬浮剂(67.12%)、1×108 cfu/mL YC2140发酵液(61.64%)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6.12%)。相同施药剂量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450 g/L咪鲜胺水乳剂(43.33%)、500 g/L氟啶胺悬浮剂(40.97%)、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7.94%...  相似文献   

3.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 ((E)-N-(2-氟-4-三氟甲基苯乙烯基)-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4-胺,简称BDO-1) 和哒嗪酮衍生物 (4-羟基-1-(4-甲氧基苯基)-6-氧代-1,6-二氢吡嗪-3-甲酸甲酯,简称PDZ-1) 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创制并合成的新化合物,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其离体抑菌活性及其诱导抗病活性,并对田间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抑菌试验结果显示,BDO-1和PDZ-1对供试黄瓜的尖孢镰孢菌和多主棒孢菌并无杀菌活性;温室盆栽试验发现,2个化合物对7种蔬菜病害具有明显的诱导抗病活性,其中:BDO-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枯萎病、黄瓜霜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灰叶斑和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8.81%、61.79%、69.88%、64.14%,54.42%、54.85%和63.59%;PDZ-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3%和59.15%。田间防治效果验证结果表明,BDO-1和PDZ-1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95 %和48.45%。研究发现,BDO-1和PDZ-1在质量浓度为10 mg/L、诱导5次、每次间隔5d的条件下施用,对黄瓜枯萎病和棒孢叶斑病可发挥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是黄瓜上的重要病害。本研究测定了对啶酰菌胺不同抗性类型多主棒孢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和环境适合度,旨在为探明多主棒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变化机制提供生物学研究基础。随机选取不同地区24株对啶酰菌胺具有不同抗性类型的多主棒孢,分析了7种类型抗性突变体对几种不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 (SDHIs) 杀菌剂的交互抗性、不同抗性类型多主棒孢在无药剂选择压力下的抗性遗传稳定性,以及抗性突变体在不同碳源、氮源、温度等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合度。结果表明:除突变类型SdhB-H278Y及SdhB-H278R对啶酰菌胺与氟吡菌酰胺之间存在负交互抗性外,其他突变类型对啶酰菌胺与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及萎锈灵之间均表现为正交互抗性;所有突变类型菌株的抗药性均能稳定遗传;不同突变类型菌株之间致病性存在差异,其中SdhD-D95E突变体的致病力最强;利于所有突变类型菌株生长的碳源是麦芽糖,氮源种类则对突变体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各突变类型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 ℃,其中突变体SdhD-D95E在高于30 ℃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大于其他突变体;耐热性研究中,抗性突变体经65 ℃高温处理45 min后无法存活,同时发现,60 ℃条件下突变体能正常生长,而敏感菌株不能生长;各质量浓度NaCl处理下,SdhD-D95E突变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快于其他突变菌株,而SdhB-H278Y突变菌株慢于其他突变菌株;葡萄糖对SdhB-H278R突变菌株的生长较为重要。研究表明,对啶酰菌胺不同抗性类型多主棒孢突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合度存在差异,SdhD-D95E突变菌株适合度有所提高,表明该突变类型多主棒孢在田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容易形成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5.
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30%和87.6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87-14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效果达52.04%,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3.56%和48.16%。通过温室试验,证明菌株ST-87-14的菌体和胞外代谢产物都能对玉米叶斑病起到防病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了菌株ST-87-14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对常见11种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ST-87-14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ST-87-14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饼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该菌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蔗糖30g、豆饼粉2.0g、NaCl 1g、CaCO31g、KH2PO40.2g和MgSO4.7H2O 0.3g。  相似文献   

6.
黄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危害严重的黄瓜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导致黄瓜大面积减产。菌株ZF2是本实验室从黄瓜植株体内分离筛选得到的一株对多主棒孢菌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细菌。经生理生化测定、Biolog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综合分析,鉴定菌株ZF2为贝莱斯芽胞杆菌。酶学试验和光学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菌株ZF2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使多主棒孢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并形成连续的椭圆型膨胀,抑制率达60.10%。利用平板对峙法和双层培养法证明菌株ZF2具有广谱拮抗作用,对6种病原真菌和7种病原细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效测定结果显示,接种菌株ZF2的黄瓜发病明显减轻,防效为90.81%。综上,菌株ZF2生防性状优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生防细菌BMY-1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滤纸片培养法测定细菌BMY-1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等11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BMY-1菌株对供试病原菌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平板对峙培养法中,BMY-1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宽度分别达到15.0 mm,14.0 mm,13.0mm。滤纸片培养法中,BMY-1菌液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带宽度为8.0 mm。BMY-1菌液及其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辣椒疫霉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BMY-1菌液处理后,孢子萌发率分别为0.97%和1.00%,而对照萌发率为分别为96!29%和93.04%。  相似文献   

8.
从吉林省抚松地区采集到的人参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97株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3株对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Zinss.)Scholtan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菌株。用生长速率法对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SZ-22进行抑菌谱的测定,并进行盆栽试验验证其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治效果。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Z-22发酵液对毁灭柱孢菌的抑制率达82.63%,具有较好的广谱抑菌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Z-22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3.02%,显著高于农药多菌灵的防效。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SZ-22为土壤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terrae。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哈茨木霉菌与啶酰菌胺联用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增效作用,采用显微镜观察法观察了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形态,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圆盘滤膜法测定了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挥发性物质、非挥发性物质和粗酶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啶酰菌胺对哈茨木霉菌的菌丝基本无影响,但能使灰霉病菌的菌丝发生间断性溶解;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挥发性物质对灰霉病菌的最高抑菌活性为61.17%,而哈茨木霉菌和啶酰菌胺单独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分别为48.79%、0.97%,表现增效作用;菌药联用后哈茨木霉菌非挥发性物质和粗酶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未明显增强.研究表明,啶酰菌胺与哈茨木霉菌联用的增效机制是啶酰菌胺导致灰霉病菌的菌丝部分溶解,同时增强了哈茨木霉菌挥发性物质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平板对峙法从山东寿光采集的土样中筛选出1株对番茄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ZF50,抑菌率为76.26%。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菌株ZF50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具有较广谱的抑菌能力,且在活体盆栽和田间小区条件下,将浓度为1×108 cfu·mL-1 ZF50菌悬液10 mL灌根后,对番茄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盆栽防效为55.55%,田间小区防效为43.52%;且该菌株还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和产吲哚乙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测定新型生物杀螨剂NBIF-001对金桔红蜘蛛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NBIF-001 200亿可湿性粉剂能有效防治金桔红蜘蛛。剂型A在稀释250倍使用浓度下,施药一次后1、3、5、7、14和21 d对金桔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98%、94.88%、89.52%、85.36%、68.72%和74.61%。剂型B在稀释250倍使用浓度下,施药一次后1、3、5、7、14和21 d对金桔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60%,95.43%,90.88%、88.26%、72.39%和77.25%。化学杀螨剂对照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在稀释3000倍使用浓度下,施药一次后1、3、5、7、14和21 d对金桔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8.42%、74.09%、65.82%、61.58%、62.64%和69.38。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说明,新型生物杀螨剂NBIF-001防效高、药效快、持效期长,是防治金桔红蜘蛛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2.
防治玉米叶斑病高效药剂筛选及药剂减施增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从11种杀菌剂中选取抑菌效果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同时选取对两种叶部病害兼具防效的最佳药剂再与中量元素水溶肥、腐植酸、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产品混配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确定该药剂田间施用浓度和增效组合。结果显示,各供试药剂对2种病菌菌丝生长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25%丙环唑EC、25%戊唑醇WP、40%氟硅唑EC、30%氟菌唑WP、12.5%烯唑醇WP在供试各浓度下对2种病菌抑制率均为100%,田间小区药效筛选测定中,25%戊唑醇WP防治效果最好,对玉米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两种叶部病害防效分别为81.07%和72.22%。田间试验中,25%戊唑醇WP防治玉米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的最佳施用浓度为2 000倍液,防效分别为59.48%和53.96%。在减量50%情况下防效有所下降,配施氨基寡糖素后,防效可提高37.40百分点和22.98百分点,与最佳施用浓度防效相当,达到了减药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 T2菌株发酵液蛋白提取物TraT2A的抑菌活性和光稳定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通过对紫外保护剂 (抗坏血酸、腐殖酸) 和辅助剂 (IE-08、SP-4821A和SP-4821B) 的筛选,优化了TraT2A对百合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条件,并测定了其对百合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TraT2A在200.00 mg/mL下对百合叶斑病菌A.alternata的抑菌作用较好,抑制率为72.12%;随着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TraT2A的抑菌活性逐渐降低,添加5.00 mg/mL的腐殖酸对TraT2A有较好的紫外保护作用,抑制率 (69.01%) 比不加紫外保护剂对照 (29.37%) 提高39.64%;添加0.17 mg/mL 的辅助剂SP-4821A对TraT2A活性的提高效果最好,抑制率 (95.13%) 比TraT2A对照 (69.16%) 提高25.97%。按照优化后的配方:200 g TraT2A (质量浓度为200.00 mg/mL) + 5 g腐殖酸 (质量浓度为5.00 mg/mL) + 0.17 g SP-4821A (质量浓度为0.17 mg/mL) + 794.83 mL灭菌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发现其对百合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0.37%。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防治百合病害的TraT2A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防治烟草赤星病拮抗根际芽孢杆菌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健康烟草根分离到669株根际芽孢杆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代谢产物活性检测,筛选到9株抑制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活性较强的菌株,其菌体及粗代谢产物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均在10 mm以上;离体防效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表明,菌株B6、B75的含菌发酵液和粗代谢产物的离体防效分别为75.6%、76.9%和62.5%、64.7%,小区防效分别为70.3%、75.8%和60.3%、64.4%。粗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试验发现,菌株B75的粗代谢产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能抑制赤星病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与产孢。  相似文献   

15.
烟草赤星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控病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烟草叶片上分离到236株非病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对不同致病力的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均有拮抗作用的菌株:Ata28、Ata81、Ata124和Ata160.室内测定其对赤星病菌抑菌带的宽度达6.1~10.5mm;室内离体叶片悬滴法测定,提前喷施拮抗菌其防治效果为53.9%~73.0%;接赤星病菌后喷施的防治效果为44.0%~60.0%;在温室中进行盆栽防病试验,防治效果为52.3%~75.8%.无菌滤液试验表明,拮抗菌Ata28无菌滤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能有效地抑制菌丝生长,减少孢子萌发,且浓度越高,抑制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6.
草莓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及其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浩  张桂军  毕扬  闫哲 《农药学学报》2019,21(3):279-284
对采自山东省诸城市草莓叶斑病发病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及鉴定,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法确定该病原菌的致病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双苯菌胺等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形态学结合ITS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9种供试杀菌剂中,双苯菌胺对C. cassiicola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平均EC50值为 (0.27 ± 0.18) μg/mL,可作为防治草莓叶斑病的首选药剂;其次为氟环唑、腈菌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和戊唑醇,平均EC50值分别为 (0.66 ± 0.21)、(0.85 ± 0.25)、(1.4 ± 1.2)、(1.8 ± 0.3)、(3.8 ± 3.0) 和 (4.5 ± 2.6) μg/mL;而该病原菌对百菌清与代森锰锌的敏感性最低。研究结果可为草莓棒孢叶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茄子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茄子棒孢叶斑病的症状进行系统的描述,采用致病性试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茄子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致病性试验证实病原菌对茄子的致病力显著高于黄瓜。显微观察发现同一病原菌在茄子上形成的孢子以圆柱形为主,孢子体较窄;而在黄瓜上形成的孢子具有圆柱形和倒棍棒形两种形态,且较宽。对病原菌rDNA ITS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综合形态特征、致病力和分子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茄子棒孢叶斑病病原菌为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