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蚕种生产中公斤茧制种量的高低是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场聚龙原蚕点,从1985年至1990年连续6个春秋都是饲养的苏5、苏6品种,春期公斤茧制种量一般都在5张以上,秋期在4张以上。克蚁单产春期达到20张左右,秋期15张左右,在苏南地区称得上是优质高产。总结聚龙原蚕点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任长征 《中国蚕业》2005,26(3):39-40
黄·海、苏·春是目前江苏省推广的更新换代品种之一.一代杂交种是春用多丝量品种,茧形大,产茧量高和茧丝质量优良.该对品种1994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本场于2002年开始繁育,通过两年的饲养,黄·海春期10g蚁收茧量48kg左右,克蚁单产19张左右;苏·春春期10g蚁收茧量40kg左右,克蚁单产15张左右.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七九年我场接受在秋期饲养春用多丝量品种苏五苏六杂交种2800张的制种任种任务,饲养蚁量376克,制成净种4397张,平均单产11.7张,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苏五苏六原蚕是饲养上难度较大的品种,在秋期饲养制种难度更大。这对品种的杂交种,杂交优势高,经过农村饲养和丝厂的丝质鉴定,认为是好养、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大受农村欢迎,近年来推广数量逐年增加,有超过现行品种东肥华合的趋势。为了满足广大农村需要,除在春期饲养制种外,逐年将安排部分在秋期制种,通过生产实践,取得经验,对生产品种布局的调正,挖掘秋期蚕种生产潜力,具有很大意义。我们在七九年秋期初次饲养苏五苏六,较好地完成了制种任务,摸索出以下几条经验供参考。一、选择有利蚕期,饲养原蚕。这对品种在春期饲养中为了防止后期高温,保证制种的产质量,一般放在早、中批。但这对品种对叶质要求较高,秋期饲养  相似文献   

4.
2012年春杭州蚕种场共饲养春华、秋实50g,牛产蚕种1405张,克蚁制种单产28张。与同期常规品种相比克蚁制种单产提高8张,增幅40%。现将春华、秋实原蚕及杂交种饲养技术要点总结于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5~2006年中秋,连续高温干旱的恶劣气候,对粮桑造成极大危害。为控制虫灾、保障农业丰收,水稻田和桑地使用大量农药,农药污染导致蚕桑发生中毒,严重威胁了秋期蚕种生产,2006年嘉兴市中秋中毒损失蚕种8.35万张,占发种量的28.3%,桐乡、海宁两个蚕种生产单位原蚕区损失原种蚁量9000g,使生产单位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蚕种供求平衡带来极大困难,2006年春期桐乡市乃至浙江省蚕种紧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省由于春繁的蚕种数量不足,常进行春种秋繁春用.中秋期特定的饲料和气候条件,往往使春用多丝量蚕品种,其生长发育和数量性状表现不正常.如不加强饲养管理,更会使蚕种生产蒙受巨大损失.我校蚕种场在去年中秋蚕期,饲养杭_7、杭_8二品种,其中的杭_8在大蚕期发生大量细菌性胃肠病蚕,虽及时采取了措施,积极加以抢救,但杭_8克蚁制种量仅7.48张,而杭_7克蚁制种量为12.15张,使蚕种生产未能按  相似文献   

7.
吴炳坤 《中国蚕业》2001,22(1):23-23
丰1、54A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繁育的1对秋用蚕品种,具有抗氟性强,繁育系数高等特点.本场自1991年开始饲育该品种,不断探索丰1、54A的品种性状,并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连续几年获得稳产高产,2000年平均克蚁单产达到了23.93张,公斤茧制种量达到4.74张.  相似文献   

8.
<正> 陕蚕二号是我省蚕茧生产蚕品种更新换代中推广的多丝量春用品种,在农村饲养较受欢迎。但由于存在普通种繁育技术问题以及后期死蛹发生较多,克蚁制种量一般在8—13张之间。蚕种生产过不了关,以致在生产中推广不快。近两年我们经过逐步探索其繁育技术并由省蚕研所蚕保室解决了后期死蛹问题,克蚁制种量有所提高。1984年春季在宝鸡胥家村原蚕点饲养原蚕408克蚁量,克蚁制种达到15.16张;1985年春季户县周店原蚕点368.8克  相似文献   

9.
1981年,我场在秋期生产中,发生大量五眠蚕,其中,苏12发生率达65%左右;浙农1号发生率达2.5%左右,严重地影响秋期制种任务的完成.为此,今年秋期用同样蚕品种进行了几种诱发因子试验,以探讨秋叶叶龄和桑叶的成熟度、蚁蚕饥饿以及蚕品种等对眠性变化的影响,研究五眠蚕的发生规律,为防止苏12发生五眠蚕提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蓝天、白云这对新品种,在秋期繁育,白云强健好养,蓝天虽体质较差,但只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还是可以养好的,而且蓝天春制春用原种孵化差,因此春用种必须秋繁。该品种通过审定后,1987年起在生产上开始繁育推广,一般春繁克蚁制种量有16~23张,秋繁12~21张。但是蓝天、白云秋期繁育有一些不良性状的表现,直接影响制种成绩的提高。现将该品种不良性状以及加  相似文献   

11.
陈曦  金玥 《四川蚕业》2023,(1):44-45
针对雄蚕品种制种成本高的问题,调查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2016~2020年繁育新型雄蚕品种“浙凤2号”情况。结果表明,亲本“雌35”蚕期经过22 d 15 h,日系“平28”原种为23 d 3 h。亲本“雌35”克蚁收茧量较高,平均3.7 kg,“平28”只有2.8 kg。健蛹率在95.0%以上。繁育制种克蚁单产8.29张,公斤茧制种2.45张。  相似文献   

12.
<正> 春秋兼用种57A·B、24·46新四元品种具有比苏5、苏6收茧量高、茧层率高,制种量高等优点。我们从1987年春开始试养到1989年已连续饲养了三年。1987年舂饲养304克,克蚁单产10.2张;1988年春饲养720克,克蚁单产18张。1987年晚秋饲养240克,克蚁单产10.4张;1988年晚秋饲养636克,克蚁单产12.4张;1988年晚秋饲养1952  相似文献   

13.
我校自1974年春开始,以苏_(12)二个原蚕饲育批分别用三分之一蚁量的熟蚕上方格簇,种茧调查和制种成绩略高于蜈蚣簇。同年秋期及1975年春继续进行不同簇具(蜈蚣  相似文献   

14.
几年来,秋期饲养苏12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五眠蚕发生。为了研究用桑质量和五眠蚕发生的关系,我场于1979年秋期,进行了探索性试验。 1.试验方法用桑品种荷叶白,分设成熟叶区和偏嫩叶区,蚁量各4克。从收蚁至三龄分别用桑,四龄以后用桑质量标准一致。  相似文献   

15.
陈凤娇 《蚕桑通报》1989,20(3):58-60
嘉兴王店蚕种场1979~1988年间,共饲养秋蚕11738g,生产蚕种158457.5盒,平均克蚁单产13.5盒。对照省蚕种公司和市农业局下达的指标,各年平均超额20.5%完成任务。其中1987年,浙农1号、苏12正反交克蚁单产达19.79盒,超产64.5%。根据我们的经验,影响秋期蚕种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有3个:温度、叶质和蚕病。我们在回顾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着重抓住解决好这3个问题,辅以其他措施,使近十年来秋期制种连年大幅度超产。现将有关问题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贾丽侠  贾亚洲  李平科 《北方蚕业》2003,24(1):20-20,45
家蚕品种繁育系数的高低是衡量蚕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子之一 .蚕种的繁育系数是由克蚁制种量来反映的,在成本分析及在蚁量不准情况下,千克茧制种量更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我所蚕种场以优良品种的中试与生产为主,十年来繁育生产了陕蚕三号、陕蚕四号、陕蚕五号系列家蚕品种,同时先后引进生产了菁松×皓月、新松×新月、鲁玉×曙光、871×872等品种.十年的统计资料表明,陕蚕系列品种的克蚁制种量和千克茧制种量具有明显的生产优势.  相似文献   

17.
<正> 八十年代在我省蚕桑生产上推行“春种秋养”技术措施,由于这项技术关系到蚕农的收益和原料茧的质量,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过去已有多篇文章论及,这次从几个实验调查情况,也谈谈这个问题。回顾“春种秋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七十年代新蚕品种农村鉴定过程中的产物。七十年代,在秋期鉴定春用新蚕品种时,生产和技术条件较好的鉴定蚕户也能获得好收成。其收益显著高于同期饲养的秋用品种。因而,秋天饲养春用品种受到蚕农的欢迎,根据不完全统计,我省1980年秋期饲养春用品种4万张,占同期总发种量的5%,1981年稍下降,1982~1983年回升,占同期  相似文献   

18.
原蚕全龄薄膜覆盖少回育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农村饲养原蚕劳力紧张的矛盾,我们于1994年春在新农蚕种场3个自然村进行了原蚕全龄薄膜覆盖少回育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其有扩大推广价值.因此,1995年春新农场全场饲养蚁量5218克、品种丰_1、54A,新华场饲养蚁量3793克,品种秋丰、白玉,两场合计9011克蚁量实行全龄薄膜覆盖少回育.生产成绩较好,丰1、54A与去年同期(1994年常规育)相比,平均健蛹率提高1.56%,克以制种量提高1.58张,杂交率达99.61%,毒率从1994年的0.134%下降到1995年的0.021%;秋丰、白玉克以制种量分  相似文献   

19.
2014年春期杭州蚕种场本部共饲养蚁量1245 g,预估生产蚕种29317张(其中冷藏浸酸种13000张、即时浸酸种2400张,越年种13917张),全场平均g蚁单产23.5张。春制春及春制秋“无毒率”在70%以上,未出现二样本及烧种情况。回顾春期生产,与往年比较在“微防”方面我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春用多丝量新蚕品种川蚕18号(923·925×928·9214)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十·五”期间培育的优质、高产春用多丝量新蚕品种,2005年1月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2004年春季以菁松×皓月为对照进行省级室内鉴定,万蚕收茧量21·90kg,比对照种提高10·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