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药安全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以追求高产量为主要目标,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大量不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而且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消费是主要消费趋势,对农产品的要求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提倡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特别是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出台,要求农民在农药使用上一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到科学、合理、以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是辣椒病虫草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在加强选择优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深耕培土、施腐熟粪肥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协调应用机械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在使用化学防治措施时,科学合理地选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合理地控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结合辣椒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的放矢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浅析施肥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优质、安全等品质问题已日益被普遍关注,故绿色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但目前有关绿色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如品种改良、病虫防治、土壤生态培肥等技术还未能突破,化肥、农药的高投入在农业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科学合理地使用肥料,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露地无公害西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地无公害西瓜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实施以建立最优化的农业生态系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有机结合的策略,严格控制化学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农药使用应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使用准则。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人类对农产品中农药、化肥的高残留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高度重视,人们急切渴望吃到健康食品,这就对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提出了新的任务,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在新形势下,转换新观念,采取新方法,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重点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在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上,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尽可能地减少农药施用量或不用农药。  相似文献   

6.
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是生产绿色食品玉米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病虫草害防控上,我们通过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的防治方法或限品种、限量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农药残留,保证玉米生产符合A级绿色食品玉米国家标准,制定了有效的绿色食品玉米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是辣椒病虫草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在加强选择优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深耕培土、施腐熟粪肥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协调应用机械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在使用化学防治措施时,科学合理地选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合理地控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结合辣椒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的放矢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8.
以色列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色列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是以色列现代农业的三大标志。近年来 ,以色列的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原来的单一化学防治转变为以综合防治为基础的系统防治战略。其中主要的原因是 :由于长期大量单一地使用化学农药使得植物病原菌和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逐渐加大 ;农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愈来愈严重 ;农产品进口国对农药残留的限制更加严格。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生物防治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许多生物防治产品相继问世 ,并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效应。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由于…  相似文献   

9.
虫草害防控技术是生产无公害玉米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病虫草害防控上,我们通过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的防治方法或限品种、限量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农药残留,保证玉米生产符合A级绿色食品玉米国家标准,制定了有效的绿色食品玉米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土污染、土壤板结,以及农产品药物残留、品质下降,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随着耕地日渐减少,加之作物病虫害的威胁,农药的合理使用在农业生产上显得日趋重要。本文通过深入基层调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