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外荡养殖三角帆蚌对水体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外荡养殖三角帆蚌,对养鱼水体进行了改善水质的试验。通过测定分析水体的pH、化学耗氧量、总氮、总磷等水质指标,评价水体水质的变化,探讨了三角帆蚌对养殖水体主要水质因子的可能影响。在高温季节,养鱼水体混养三角帆蚌的生物调控系统水质较好,经三角帆蚌的净化可使养殖水体COD值、总氮和总磷分别下降44.74%、70.81%和70.45%。而在低温季节,三角帆蚌对水体的净化作用较差。研究结果表明:鱼蚌混养系统可有效地改良水质,可望较好地延缓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储忝江  郭炜  黄辉  戴杨鑫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1):2382-2384
本文研究比较了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能够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显著降低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总氮、悬浮物、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其中对叶绿素a的净化效果最佳,分别达到96.8%和94.2%。2种河蚌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磷的净化效果不显著。在本试验中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两者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差异不显著,在使用河蚌净化水质时建议依据当地河蚌的价格以及取材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各水质因子之间及与三角帆蚌生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省绍兴城区附近的水域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并主要对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中的透明度、溶解氧、生物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钙浓度、pH值等水质因子进行研究测定,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与各水体中蚌的生长状况相比较,得出三角帆蚌的增重与溶解氧、总氮、总磷、钙离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化学需氧量与蚌增重呈显著负相关;pH值与钙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总氮、总磷也与溶解氧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比较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底播和悬挂2种放养方式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2种放养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富营养水体中的总氮(TN)、悬浮物(TSS)、化学需氧量(CODCr)和叶绿素a(Chla),但是对总磷(TP)的净化效果不显著;2种放养方式之间的净化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底栖生物对黄颡鱼养殖水体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底栖生物不同生物量对黄颡鱼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以黄颡鱼夏花培育水体为试验水体,以三角帆蚌、螺蛳作为净水生物,每种底栖生物分别设3个不同生物量,三角帆蚌的生物量为3 600 g/m3、7 200 g/m3、10 800 g/m3;螺蛳生物量为285 g/m3、428 g/m3、571 g/m3.每周取样1次测定总氮、总磷和COD,每6 d取样1次测定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处理60 d后测定黄颡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净水效果较螺蛳好,生物量在7 200 g/m3时,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最好,对总氮、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及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8%、37%、40%、54%、30%,并且黄颡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也最高.螺蛳生物量428 g/m3时,对总氮、亚硝态氮、COD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因此,在黄颡鱼养殖水体中每立方米放养12只三角帆蚌(生物量7 200 g/m3),能够有效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并提高黄颡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  相似文献   

6.
淡水养殖珍珠对常德市水体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  龙凤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727-17728,17750
[目的]探讨淡水养殖珍珠对常德市水体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4个珍珠池塘养殖水面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对水体中的透明度、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等水质因子进行测定。[结果]5~9月是三角帆蚌的快速生长时期,随着其生命活动增强,可使水体透明度增加,其增加幅度达96.4%,使水体中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含量明显下降,分别下降67.2%、67.2%、40.3%和24.6%。[结论]淡水养殖珍珠可明显起到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帆蚌与异育银鲫混养。每种放养模式采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壳长、蚌壳宽、蚌重和鱼体重,根据蚌、鱼成活率和生长计算产量。实验结果表明: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产量因放养模式而异,鱼蚌混养不仅额外获得鱼产量,同时也提高了蚌产量。两种鱼蚌混养模式相比,混养异育银鲫对1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混养鲢和鳙对2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下,三角帆蚌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帆蚌与异育银鲫混养。每种放养模式采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壳长、蚌壳宽、蚌重和鱼体重,根据蚌、鱼成活率和生长计算产量。实验结果表明: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产量因放养模式而异,鱼蚌混养不仅额外获得鱼产量,同时也提高了蚌产量。两种鱼蚌混养模式相比,混养异育银鲫对1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混养鲢和鳙对2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下,三角帆蚌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9个陆基围隔进行南美白对虾池塘不同密度(0g/m2、75g/m2、150g/m2)混养毛蚶实验,研究毛蚶对混养虾池的水质(总氮、氨氮、叶绿素α)、底质(总氮、总磷)及养殖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养毛蚶处理组底质总氮、总磷的积累量均低于对照组;毛蚶促进了水体氨氮的积累,降低了水体叶绿素含量;混养在带来毛蚶产量的同时不影响对虾产量,毛蚶密度为150g/m2的处理组养殖效益最佳。因此,滤食性贝类毛蚶对在虾池悬浮物和沉积物的摄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虾池有机物积累,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水产品种之一,但其养殖面临病害频发、养殖风险大等问题.试验利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原理,研究凡纳滨对虾与斑点叉尾鮰、泥鳅或罗非鱼的不同组合搭配三角帆蚌和蕹菜的养殖效果,以期为探索池塘主养凡纳滨对虾低碳高效模式提供参考.试验持续80 d,期间对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叶绿素、悬浮物、化学耗氧量等水质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并定期测量对虾体长、体重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养殖后期,泥鳅组水体铵态氮含量比对照组降低11.84%;亚硝态氮浓度比对照组降低9.92%,泥鳅组对虾的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50.42%,且混养组对虾的成活率达到了80.18%,高于其他各组.本研究的几种综合养殖模式比单养模式更能较好地改善池塘环境,取得更好的养殖效果,且在综合养殖模式中混养泥鳅更有利于对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改进型和传统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传统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Integrated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System:IVFCWS)和改进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Improved Integrated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System:IIVFCWS),并在其中分别种植彩叶草-太阳草(Coleus blumei-Toninafluviatilis:CT)和美人蕉-大水剑(Canna indica-Acorus calamus:CA),以无植物人工湿地系统为对照,比较研究不同植物组合下两种构型的人工湿地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IIVFCWS对COD_(Cr)、NH~+_4-N、TN的净化效果显著优于IVFCWS,而对TP的去除效果则是IVFCWS较IIVFCWS强.有植物的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效果较无植物的对照系统好,其中彩叶草-太阳草组合湿地系统的去除效果较美人蕉-大水剑组合的强,分别为:COD_(Cr)的平均去除率在80.8%-52.8%之间;NH~+_4-N的去除率在93.6%~52.3%之间;TN的去除率在96.4%~67.6%之间,TP的平均去除率均达93.6%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万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01-6803
根据烟台四十里湾海水增养殖区8个监测点的水质调查结果,分析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性无机氮(DIN)、总氮(TN)、活性磷酸盐(PO4-P)和总磷(TP)浓度的季节变化,估算了贝类养殖的排泄物对海水污染的贡献率;采用营养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水质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夏季各化学指标的浓度明显高于春季,COD、DIN和PO4-P浓度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明显升高;TN和TP浓度超过海水水质二类标准值,TN值最高超标140%;整个海湾夏季富营养程度比较严重,平均E值为3.58,有机污染指数平均值为3.40,有机污染程度达到4级,属中度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渝西地区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重庆市渝西地区14座大中型水库监测结果表明,所有水库水体中总氮、总磷含量高,均已经达到产生富营养化条件的水平。14座水库TP含量范围为0.022~0.598mg/L;TN含量范围为0.520~2.49mg/L;CODM。含量范围为2.60~9.30mg/L;透明度范围为0.65~1.95m;Chla范围为1.59~39.3mg/m^3。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推荐使用的评价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重度富营养化水库3座、中度富营养化水库6座、轻度富营养化水库3座、中营养水库2座。渝西地区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饮用水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选择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A)、狐尾藻(Myriophylium spicatum,B)和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C) 3种水生植物,对其单一、2种和3种不同组合进行水培试验,通过实验室模拟富营养化水体,对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 3个水体富营养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各组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TP和COD的去除率呈递增趋势;至36 d试验结束时,各组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TP和COD的去除率,ABC组显著大于AB、AC和BC各组,AB、AC和BC各组显著大于A、B和C各组,ABC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64%、98.36%和95.49%。AB和BC与AC组之间TN单位去除能力和COD单位去除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3种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去除富营养化水体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效果高于2种不同水生植物组合,而2种不同水生植物组合比1种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更优。结果为水生植物净化营养化水体中富营养成分提供理论参考和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湿地水体富营养化进行等级划分,运用评分法对图们江下游不问类型湿地水体富营养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湿地水质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污染源主要为总氮、总磷,其中,各采样点中总氮评分值均较高;此外,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水质富营养评分值分别为64.3,60.8和60.5,其水质皆属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水体营养状态指数平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个别水域水质呈现出某项评分值异常高的现象.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针对图们江下游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珠江广州河段枯水期富营养化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桂成民  管秀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61-4963
以珠江广州河段(雅岗大桥至琶洲大桥)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为调查对象,布设6个采样监测点,检测分析叶绿素a、总氮、总磷、透明度及CODMn等污染指标,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该河段枯水期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珠江广州河段枯水期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物TP、TN和CODMn浓度均值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V类水标准,属地表水劣V类水体。珠江上游的渔业养殖、周边城市的工业排放与广州市区生活污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联防联治长效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珠江水环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何坊水库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桂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00-19301,19488
通过对何坊水库水质现状调查与监测,对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单因子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何坊水库多数水域总磷在Ⅲ类以下,总氮在Ⅱ~Ⅲ类,总磷明显超标,已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过渡阶段。水库营养物含量较高的原因,除自然因素之外,人为活动加剧和管理不到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具有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紫萼、鸭舌草、泽泻、红蓼和水蓼为试材进行水培试验,观察其对含不同质量浓度氮、磷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5种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均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在水体中生长5 d总氮去除率均在80%以上,总磷去除率(10 d)也达到70%以上。5种植物对总磷浓度为0.051 6 mg/L和0.516 0 mg/L水体的总磷去除率极显著高于对总磷浓度为0.010 3 mg/L水体中的总磷去除率,但总磷浓度为0.516 0 mg/L水体与0.051 6 mg/L水体中植物对总磷的去除率差异不显著。5种植物之间对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差异均不显著,紫萼、泽泻和红蓼净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和兴山县境内长江三峡库区香溪河支流古夫河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8月-2011年7月在整条河流中选取20个采样点,进行样本采集,并测定溶解氧、碱度、硬度、电导率、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硅、总有机碳共9项水质指标,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水质的时空分异特征。依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将20个采样点分成4组,即森林(A组)、耕地(B组)、水库(C组)和村镇(D组);根据该区域的水文节律,将5-10月归为湿季,其余月份为干季。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古夫河水质具有时空显著性差异:总磷、二氧化硅、电导率、化学需氧量、总硬度和总碱度等指标具有空间显著性差异;总氮、化学需氧量、溶解氧、二氧化硅和总有机碳与季节存在显著相关性,所测9项水质指标在不同空间类别上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空间类别上的干湿季节引起水质变化的主导因子是不同的:A组中,湿季主要体现为二氧化硅和总有机碳,干季主要体现为总磷、二氧化硅、总有机碳和化学需氧量,该组水质主要受地表径流、地质成因和风化作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B组中,湿季主要体现为硬度和总有机碳,干季主要体现为总磷、化学需氧量、总碱度和总硬度,该组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如农业径流、未处理的生活污水排放等人为因素影响;C组中,湿季主要体现为二氧化硅、总氮和总磷,干季主要体现为总氮、总有机碳和二氧化硅,该组主要受农业径流、地表径流以及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等的影响;D组中湿季主要体现为二氧化硅、总氮和总磷,干季主要体现为碱度、硬度、总氮和总有机碳,该组主要受村镇生活污水和农业径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古夫河水质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其中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大。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改善水质,做好水源地的长期水质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