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鞠馨  哈洁  王冰莹  陈晨  李治国  韩国栋 《草地学报》2022,30(5):1263-1272
家庭牧场是草原牧区的主要生产经营单元,生产效率直接影响着牧场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评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基于四子王旗89户牧户的半结构调研问卷,依据草场面积划分为小型牧户(SH)、中型牧户(MH)、较大型牧户(RLH)和大型牧户(LH),通过构建以投入为导向、规模报酬可变的DEA-BCC模型、DEA-ost模型以及Tobit模型进行效率测算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草原牧户的综合技术效率(0.764)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中小牧户的综合技术效率相对偏低,即在当前的技术及管理水平下,荒漠草原牧户的综合技术效率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畜牧业支出比例和牧户载畜率,且畜牧业支出比例和牧户载畜率与技术效率和成本效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建议牧户通过减少家畜养殖成本投入、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合理增加人工草地面积等方式提升牧场生产效率,以期实现家庭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蒙古草原4个典型牧区、农牧交错区旗县的223户牧户微观调研数据,使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牧户及其子代的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子代对未来继承草原畜牧业经营意愿不够强烈,且样本牧户中草原畜牧业经营已继承的情况占比较低,未来的草原畜牧业代际传递面临困难;(2)草场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两类生产要素是目前影响牧民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的主要因素;(3)子代的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的选择主要受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影响。政府应当关注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过程中的异质性,积极改善牧区及草原畜牧业生产条件,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年轻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3.
草地放牧制度不仅反映畜牧业生产的特征.也决定其性质.草地放牧制度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地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牧户经营收入.在阐述草原牧区草地放牧制度演变的基础上,采用基于随机抽样的人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6个苏木290个牧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牧户草地放牧制度的不同类型以及草地利用中的经营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4.
张目  朱国亮 《草业科学》2004,21(1):14-14
我国草原畜牧业专家指出 ,作为世界草原资源大国 ,我国草原畜牧业仍属于弱势产业 ,相关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这一现状主要是由资源限制等因素造成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存根在“中国西部草地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国际研讨会”上说 ,资源限制是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缓慢与研究滞后的重要因素 ,这种限制包括草原退化严重、草原灾害频繁、草原超载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3个方面。目前我国 90 %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而且每年还以 2 0 0万hm2 的速度增加 ,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我国是世界上发生草原火灾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历经7年,实证分析该政策对牧户牧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对于完善第二期补奖政策和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基于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前后甘肃省牧区及半农半牧区7个县220户牧户的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的生产决策行为总体上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半农半牧区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高于牧区;草原补奖政策并不是影响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唯一因素,除补奖政策外,牧户生产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具有非对称性。从前期牧户扩大牧业生产规模的可能性来看,牧区主要受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而半农半牧区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后期牧户扩大多少牧业生产规模来看,牧区牧户关注更多的是资金、牧业生产的风险保障和饲草储备,而半农半牧区牧户则侧重于收入来源、市场行情和饲草储备。最后建议重视荒漠化草原类型,综合牧户家庭特征,实施差异化补贴;切合牧户需求,提高牧户主体决策水平,实现牧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牧民的草地流转意愿,促进牧区草地的规模化经营。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和逐步回归的步骤和要求,从牧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特征、草地特征4个方面,对东乌珠穆沁旗牧户牧草地转入行为及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牧区草地流转已初具规模,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为主,草地主要集中在分散牧户手中;集中各项资源优势的牧户倾向于转入草地;草地转入规模受多种变量的影响。因此,建议逐步推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流转户的相关保障制度;加强草原承包经营权的宣传力度,提高牧户意识;加大教育投入,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拥有天然草原0.365亿hm2(可利用草原面积0.316亿hm2,其中冬春草原0.159亿hm2,夏秋草原0.157亿hm2),主要分布在青南牧区、环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草原类型以高寒草原、山地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等9个草地类型、7个亚类为主,其中高寒草甸占有较高比例,面积0.240亿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68%。1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推进畜牧业持续发展、促进牧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牧区和谐稳定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8.
蒋振  高雅罕  靳乐山 《草地学报》2023,31(2):568-580
在草原牲畜暖棚建设补贴的多元化生态补偿背景下,探究牲畜暖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隧穿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分析模型,设计了一组牲畜暖棚对牧户畜牧业收入和草地质量影响的准自然实验,并基于2020年若尔盖草原648个牧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同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最邻近匹配、卡尺匹配、核匹配、局部线性回归匹配法,实证检验了牲畜暖棚对牧户畜牧业收入和草地质量的影响,并通过构造随机实验组的方式进行了安慰剂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暖棚设施的使用,将为牧户带来畜牧业年均增收20 117.99元,同时牧户草地的生态质量提升约6.75%。因此,设施型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协同草地生态保护和牧户生计发展,支持现代化牲畜暖棚建设,将“造血”式赋能草原生态经济,促进牧区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草地的15个旗县791户牧户为调查样本,以可持续生计资本为视角,通过建立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期结束后,牧民草场是否超载?超载牧户的特征是什么?超载的程度如何?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结束后牧户草场超载率平均值为44.70%;牧户草场超载率与草场经营规模呈负向相关关系,其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小牧户 > 中牧户 > 大牧户;牧户草场超载率与畜牧业生产依赖程度呈负向相关关系,其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纯牧户 > 兼牧户 > 非牧户;草场经营面积、冬季牲畜和固定资产数量成为影响牧户草场超载行为的关键生计指标,牧户草场经营面积对其呈显著负向影响,冬季家畜和固定资产数量对其呈显著正向影响。综上,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结束后牧户草场超载现象依然存在,超载率与草场资源占有率呈负向关系,与其对草原的依赖程度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吉林畜牧兽医》2006,27(2):71-71
吉林省西部地处我国松嫩草原中心地带,拥有大面积典型羊草草原,东部地处长白山区,林间林下草地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草原面积584.2万公顷,占幅员总面积的31%,为全国八大牧区之一。草原是全省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草原更是发展畜牧业,生产肉、蛋、奶、皮、毛等畜产品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青海省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开展了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实践,启动实施了草牧业试点工作,总结出适合青海的草牧业发展新路径,并取得了初步效果。一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打破牧户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以村为单位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促进集约化经营、适度规模发展。省财政累计投入1.8亿元支持生态畜牧业合  相似文献   

12.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草地管理.我国陆地上最大规模的生态系统就建立在草原之上,在草原环境形成能量流动与资源循环过程中,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环境与发展环境.因此,让草地畜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层面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各地对于草原资源的利用对草原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再加上气候以及土壤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导致草地畜牧业在当前背景下很难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草原管理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藏牧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中的一个,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桑日县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隶属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畜牧业是该县的支撑产业,但是由于草地资源被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差、生产方式落后等原因,严重损害了天然草原的载畜能力,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对草地资源加以合理利用,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保护天然草地资源发展生态畜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世界草原资源大国,我国草地畜牧业仍属弱势产业,主要原因是草地严重退化、草地灾害频繁、草地超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以生态环境为本,以草为本,资源永续利用和以建设求发展的生态畜牧业。  相似文献   

15.
草地资源是国土安全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草原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利用及有效保护草地资源是保证新疆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保护新疆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通过对新疆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的分析,提出现阶段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草原是我县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总面积95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79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84%。草原牧区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全县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区牧区生态建设大规模展开,我县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刘起 《四川草原》1996,(4):33-35
家庭牧场是在我国牧区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适应我国广大牧区草地畜牧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对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集约经营和加速草地畜牧业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草地畜牧业生产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和草地畜牧业新的增长点,是迈向现代化畜牧业的先行力量。具有草地资源利用合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加强,生产持续发展;科学经营,效益高;促进了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牧户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基本特征。因此,要重视家庭牧场的建设,促进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肉羊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广大草原农牧区被誉为“黄金产业”。它是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靠天养畜”的传统养羊业转向规模型、质量型、效益型的高效产业。我国北方草原绝大部分农牧区自然条件比较差,草地退化严重,饲草料资源紧缺,草地畜牧业的集约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草原农牧区开展肉羔羊产业化生产有助于天然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人工草地的建设,能有效地解决草地畜牧业生产中饲草料供应季节不平衡的矛盾,提高草原的载畜能力和肉羊生产水平,增加农牧民经济收益。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适合草原农牧区羔羊产业化生产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新疆草原畜牧业特点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新疆草地资源丰富多样,生产潜力巨大,但季节不平衡严重牧业经营方式落后,限制草原畜牧业生产能力的发挥的特点,提出了改善目前状况的主要对策;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商品生产,走牧区产业化的道路;发展农区畜牧业,形成牧区繁殖农区生产体系,扩大定居游牧生产范围,实行半牧半养的高效草原畜牧业。  相似文献   

20.
新疆主要牧区夏草场退化状况及恢复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草地资源丰富。天然草原是廉价而宝贵的自然资源,历来是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山地生态系统是新疆生态系统的基础,起着涵养水源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