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水平也随之增加.超过一定密度.产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抗逆性也随之下降。试验结果表明.豫单998在6.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株高、穗位、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比较适宜,抗逆性较强.为豫单998在当地肥力条件下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云油杂12号’在临沧产区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肥料用量,集成临沧生态条件下的油菜高产栽培技术,采用L9(34)正交设计方案,设7. 5、11. 25、15. 0万株/hm23个密度水平,207. 0、310. 5、414. 0 kg/hm23个氮肥水平,36. 0、72. 0、108. 0 kg/hm23个磷肥水平,76. 5、114. 75、153. 0 kg/hm23个钾肥水平,共9个处理,分析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的株高和分枝部位随着种植密度和肥料用量的增加而增高;主花序长随着种植密度和肥料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在低密度高肥力下(密度7. 5万株/hm2,氮磷钾施肥总量高于603. 0 kg/hm2),单株有效角果数的极值显著大于高密度中等肥力(密度15. 0万株/hm2,氮磷钾施肥总量低于461. 25 kg/hm2)条件的极值。但低密度高肥力和高密度中等肥力条件对每角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本试验油菜产量最高的组合是A2B3C2D2,因此在临沧移栽油菜产区,建议每公顷种植11. 25万株,氮用量在414. 0 kg,磷用量在72. 0 kg,钾用量在114. 75 kg为宜。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湘农玉13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沙地区比较研究了玉米新品种湘农玉13号在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在每公顷3.75万~6.75万株范围内,湘农玉13号产量随密度增大表现先增后降趋势,6.0万株条件下产量最高;随种植密度增加,果穗变短,行粒数显著减少,穗行数未受显著影响;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大,但叶片SPAD值变化不明显;在当年天气条件下,密度大于每公顷5.25万株时湘农玉13号倒伏率达到17%以上。因此,为获得高产,湘农玉13号在长沙地区的适宜密度为每公顷6.0万株,但需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4.
播种密度对高海拔地区苦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丽英 《作物研究》2008,22(1):42-44
2007年在海拔1920m的贵州水城,以苦荞六苦2号为材料,研究了5种播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主要品质影响显著。在每公顷播种75万~120万株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超过此限则成相反的趋势;在每公顷播种75万~105万株范围内,籽粒黄酮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05万株,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脂肪含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是在高海拔地区苦葬六苦2号的最佳播种密度为105万~1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2003~2004年度在大田条件下,采用2种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后期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存在差异,强筋型小麦品种豫麦34在每公顷基本苗225×104株条件下,其叶绿素含量、PS 潜在活性(Fv/Fo)、PS 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等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较优,最终产量最高;而弱筋型小麦品种豫麦50在每公顷基本苗75×104株条件下,上述各性状最优,产量较高,随种植密度增大,Fv/Fo及Fv/Fm下降,qN增大,植株倒伏性亦增加。  相似文献   

6.
设置4个种植密度(3.0、3.75、4.5、5.25万株·hm-2)和5种叶枝处理方式(不留叶枝、留1个叶枝、留2个叶枝、留3个叶枝、留全部叶枝),研究不同密度和叶枝数量对冀丰914皮棉产量、铃重、衣分及成铃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果枝铃重还是叶枝铃重均随叶枝的增加而下降;总成铃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衣分与密度、叶枝数量无显著相关性。密度对皮棉产量有显著影响,叶枝数量对皮棉产量影响不显著。在不同叶枝条件下,皮棉产量的最高值出现在不同密度:不留叶枝条件下,密度5.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留1~3叶枝,密度4.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留全部叶枝时,2015年密度在3.75万株·hm-2皮棉产量最高,2016年密度在4.5万株·hm-2产量最高。在低密度(3.0万株·hm-2)时保留叶枝对产量有较好的补偿作用。冀丰914在4.5万株·hm-2密度下保留1~3个叶枝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沿海地区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地区 2 0 0 4年种植杂交棉 2 0万公顷 ,占棉田的近 90 %,平均皮棉产量达 1 5 60 kg· hm-2 ,生产上推行了低密度、大个体、优群体的技术途径 ,栽培中推广了经近几年总结和系统研究制定的杂交棉栽培技术。适用于沿海地区中上等肥力间套作棉田和接茬棉田及生态条件相似棉区的育苗移栽杂交棉。1群体与产量结构密度 :中等肥力棉田每公顷 3万株左右 ,上等肥力棉田 2 .7万株左右 ;单株果节 90~ 1 0 0个 ,每公顷果节 2 70万个左右 ;单株成铃数 35个左右 ,每公顷总铃数 95万个以上。三桃比例 :伏前桃 1 0 %左右 ,伏桃 5 5 %左右 ,早秋桃 2 …  相似文献   

8.
超高产条件下,以登海661(晚熟型)和郑单958(中熟型)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667m21500~6000株范围内,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密度由6000株继续增加到7500株,产量呈下降趋势。超高产条件下,2个品种达到667m2产900kg的最佳种植密度均为6000株。  相似文献   

9.
曹天昌 《玉米科学》1997,5(2):020-022
绥玉6号(绥310)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1990年育成,组合杂C546×L105.该品种属中早熟种,出苗至成熟115天(绥化市),需≥10℃活动积温约2400℃。1991~1995年在各类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在公顷5.0万株密度下,平均公顷产量7850.8kg,比对照品种东农248增产11.5%。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东部低湿区、第三积温带西部平原丘陵区及吉林省东部半山区种植。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为宜,种植密度每公顷4.5~5.0万株,肥水条件好的地区或地块每公顷保苗可达5.5万株。制种父母本可同期播种,父母本种植行比1:4。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冀东地区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1-2013年度以当地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材料,设每公顷375万、525万、675万和825万株4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小麦茎秆质量、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密度增大使小麦基部第1节间增长,增加了基部节间长在茎长中所占的比例、株高和重心高度,导致茎秆变细,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当密度达到每公顷675万株时,小麦出现倒伏,密度再增加,倒伏时间提前,倒伏程度增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前期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大密度导致植株分蘖衰亡较多,降低生育后期干物质生产能力,至成熟时以每公顷525万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量最多.虽然每公顷675万株的有效穗数最多,但由于倒伏严重,其千粒重最轻,每公顷825万株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少,因此这两个高密度处理的产量均较低.综合来看,在冀东地区,适期播种条件下,小麦京冬8号以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75万~525万株为宜,此密度下茎秆质量较高,抗倒伏能力较强,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曹胜彪  张吉旺  杨今胜  刘伟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玉米科学》2012,20(5):106-110,120
选用登海661和超试11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登海661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1 292 kg/hm2;氮肥偏生产力随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达最大,为37.64 kg/kg;总氮素积累量在3.0万~10.5万株/hm2范围内先增加后降低,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后总氮素积累量增加;低密度条件下氮素利用率较高,随密度升高呈降低趋势;氮素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12万株/hm2时达最大值。本试验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合理增株是促进紧凑型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芳贤  高谷 《玉米科学》1998,6(3):054-055
根据紧凑型玉米的生育特点和1990~1997年的小区试验与高产实践,阐明了合理增株玉米高产的理论依据。即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若种植中早熟品种,如掖单4、掖单12和掖单20等玉米,每公顷比大田常规栽培密度应增加15000~22500株,每公顷以75000~82500株为宜;高肥力基础的地块,每公顷可增加22500~30000株,每公顷以82500~90000株为好。若种植晚熟品种,如掖单6、掖单11和掖单13等玉米,中等肥力基础的,每公顷应增加12000~15000株,每公顷以60000~67500株为佳;土壤肥力高,且肥水充足的地块,每公顷可增加15000~22500株,每公顷以67500~75000株较适宜。试验证明,一般比沈单7、鲁玉6和丹玉13等平展型玉米增产15.25%~22.74%。  相似文献   

13.
棉花留叶枝密度与产量及构成产量诸因子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苏棉12号(常规种)和苏杂16(杂交种)为材料,运用统计学方法、采用数学模拟,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中上等肥力、留叶枝条件下,栽培密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皮棉单产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苏棉12号和苏杂16两品种高产的适宜密度分别为每公顷3.95万株和3.21万株.通径分析结果,构成棉花产量诸因子中,总有效成铃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铃重次之.  相似文献   

14.
简化整枝与种植密度对中57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适宜简化栽培管理的棉花新品系中571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河南安阳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整枝方式(传统整枝和简化整枝)与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13.5万株·hm-2和16.5万株·hm-2)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铃数与铃重逐渐降低,衣分变化则相对较为稳定,而整枝方式和整枝方式×种植密度互作对皮棉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在年份间有所差异,其中2014年增加密度对产量无显著影响,但2013年显著降低了产量。在4.5万株·hm-2和7.5万株·hm-2密度下,简化整枝分别比传统整枝增产2.2%和3.7%(2年平均);而在13.5万株·hm-2和16.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整枝方式对产量的效应受年份影响较大。在4.5万~7.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简化整枝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单株铃数与铃重,进而保持较高的产量,有利于棉花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5.
2018~2019年以陕科9号和大丰30为材料,设置4个密度4.5万、6.0万、7.5万和9.0万株/hm2进行田间试验,分析玉米冠层结构、光合性能以及产量构成指标,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群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确定陕北灌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子粒产量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密度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4.1 t/hm2和13.2 t/hm2。随种植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能够调节穗上中部叶倾角、株型变紧凑,穗位层接收到更多的光能,增加了群体光合速率,积累更多光合同化物,高密度条件下陕科9号协调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优于大丰30。适当增加密度配合耐密品种是陕北灌区春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密度7.5万株/hm2是该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6.
以中油杂8号为材料,在稻茬免耕直播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茬免耕直播油菜在大通湖区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15日,密度为每公顷30万~45万株,施氮水平为纯氮180kg/hm^2.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匀播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匀播冬小麦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以不同穗型品种新冬22(A_1)和新冬50(A_2)为材料,匀播(株行距相等)条件下设置了123万、156万、204万、278万、400万株·hm~(-2)(分别记为M_1、M_2、M_3、M_4、M_5)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匀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运转、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匀播条件下,冬小麦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新冬22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籽粒产量均表现为M_2处理最高,新冬50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籽粒产量均表现为M_4处理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匀播条件下,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适宜种植密度为156万株·hm~(-2),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7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种植密度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燕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以裸燕麦品种白燕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00万、450万、600万、750万、900万、1 050万株·hm-2共6个种植密度,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燕麦植株形态、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燕麦的株高和茎粗均显著降低;各生育时期燕麦群体总茎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生育时期分蘖数和单株干物重随种植密度增加均呈降低趋势。群体干物重在分蘖期至孕穗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开花期和成熟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均为750万株·hm-2群体;不同种植密度下,燕麦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曲线变化,其Logisitic方程的决定系数在0.997 8~0.998 3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方程拟合效果较好。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籽粒产量形成。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灌浆速率和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450万株·hm-2种植密度的产量最高。因此,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白燕2号籽粒生产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饲用干草生产适宜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豫东地区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当地优势品种为试验材料,探讨了豫东地区种植密度对棉花群体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小区子棉产量以每公顷3.75万株最高,小区皮棉产量以每公顷4.50万株最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产量的诸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把影响产量各因素分为两种主成分,二者可以解释棉花产量因素的88.89%。从主成分综合模型中各性状对棉花子棉产量总的得分来看,每公顷4.50万株的种植密度最优。  相似文献   

20.
郑单21不同密度与产量及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地力水平下郑单21玉米密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郑单21适宜密度为5.62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影响产量;在高肥力水平下,郑单21适宜密度为6.72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及千粒重来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