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林下间作是利用土地生产潜力,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县随着以意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在意杨郁闭前,大面积地实行了林下间作。垸内主要间作黄麻、芝麻、蚕豆、小麦、棉花等农作物,垸外主要间作芦苇等。下面就意杨郁闭前林下间作效益作了一些调查和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杨树速生丰产林间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陇东黄土高原半湿润栽培区的北京杨速生丰产林内设置间作试验,结果表明:杨树速生丰产林间作,林木单株材积可提高3.0~6.2倍;速生丰产林间作,密度越大、郁闭越早、间作的时间越短,密度越小、郁闭越晚、间作的时间越长、对树木生长促进作用越大;杨树速生丰产林以间种低杆、豆科植物最好;间作,可提高前期经济效益,同时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郁闭后的平原片林强化配置,建立了林~菇~蚓~鸡结构,经济效益是纯林的28.2倍,并有显著的改良土壤、加速林木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郁闭后杨树林下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麦冬、百合和生姜对林木生长、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麦冬和百合对林木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间作麦冬、百合第1年,杨树胸径连年生长量均比对照提高15.8%,树高连年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1.6%和26.3%;间作麦冬第3年,杨树胸径和树高连年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3.3%、13.3%。间作麦冬0~40e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N、P、K主要养分含量均比间作前有所下降。研究出郁闭后的杨树林下最适宜间作麦冬,年均利润高达12776元/hm^2,并且一个轮伐期至少增加木材收益5800元/hm^2。  相似文献   

5.
第八讲 间作抚育 林地间作是农田防护林抚育的一项集约措施,即在造林后至林木郁闭前的期间内,在林地上种植适宜的作物。它不仅可促进和保证各项林木抚育技术措施的贯彻实施,改善林木的生境条件,达到农田防护林速生丰产的目的,还可在同一地面空间同时进行多层次的主体配置,充分有效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形成林农立体种植结构,实现一地多用,以林为主,多种经  相似文献   

6.
杨树林地郁闭前林农间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郁闭前的杨树人工速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农间作研究,结果表明:林农间作不仅能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对林木生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郁闭后的北京杨片林进行人工强化配置,建立了林-菇、林-羊和林-菇-蚓-鸡结构。以片林结构为对照,采用综合指数法对4种结构的能流、物流、经济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结果表明,3种人工强化配置的片林结构,能显著提高平原片林的总体效益。尤其是林-茹-蚓-鸡结构,在科学用能,高效利用时间、空间和直接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郁闭后的北京杨片林进行人工强化配置,建立了林—菇、林—羊和杯—菇—蚓—鸡结构。以片林结构为对照,采用综合格数法对4种结构的能流、物流、经济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结果表明,3种人工强化配置的片林结构,能显著提高平原片林的总体效益。尤其是林—菇—蚓—鸡结构,在科学用能,高效利用时间、空间和直接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两山”划定之后,新造林地很多,但是,林木生长年限长,从苗木栽植到幼林完全郁闭,有相当长的年数。在此期间,在不妨碍林木生长(甚至还会促进林木生长)的基本条件下,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在幼林内利用其行间或株间的空间,间作一些收获期较短的农作物(包括粮食、油料、蔬菜、药材、特种经济作物等)。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增加副业收入,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开展多种经营;又能在管理间作作物的同时抚育幼林。这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由于木材紧缺,价格上涨,受其价值规律的影响,部分群众在自留地或责任田内的农桐间作林中盲目加株加行,形成一些地方农桐间作过密。二三年内林木郁闭,营养面积小,光照不足,造成了“上不  相似文献   

11.
在桓仁县北甸子和沙尖子老烧柴场设置固定样地,经过10a封育试验,结果表明,封育效果良好.封山育林比人工更新造林节省营林投资;封育林分林木长势与是否抚育和抚育起始期有关,经过抚育的林分林木生长迅速,蓄积量较未抚育的林分大;林分郁闭后抚育较郁闭前抚育林木干形好,在林分郁闭后7~8a开始抚育为宜.  相似文献   

12.
<正>生姜为阴性作物,常需庇阴。而杨树丰产林一般土壤肥沃,立地条件较优越,林分郁闭前可间作农、蔬、药等作物;郁闭后可在林下培养蘑菇,如间作生姜效益也很高。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10a生旱地毛白杨用材片林为试材,分析了河北平原农区旱地片林改造的必要性。试验结果表明:投资年均效果系数林地为2.36,介于相同土壤类型的农田(1.45)和梨园(2.89)之间。平均年纯收入以林地最低,为2925元/hm ̄2,农田为3388元/hm ̄2,是林地的1.16倍,梨园为19159.5元/hm ̄2,是林地的6.55倍。7~10a生的4年间,林地纯收入分别只有农田的73%、85%、53.8%和26%。片林改造后的间作地纯收入为6115元/hm ̄2,是同年度林地纯收入的4.65倍。林地水分和光照试验表明,造成林木生长减慢和牧草无法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水分亏缺。  相似文献   

14.
对泗阳县杨树片林郁闭前的复合经营模式和郁闭后的中草药种植模式及其发展潜力进行了总结、分析,初步提出了适合泗阳县及周边地区不同林地的林农、林药高效复合栽培模式;并展望了发展林下中草药经济的前景,提出了其存在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讨论林下经济植物对林木的生长响应。认为:(1)以光照为主的林地小气候和土壤是林下经济植物生长最重要的因子;(2)林下经济植物对林地光照(或郁闭度)因子存在一个"最适光照(或郁闭)阈值";(3)林地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性,决定了林下经济植物种类和经营措施的动态适应性;(4)林下经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必须依据生态学原理;(5)间作和轮作的种植模式是发展林下经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合理种植林下经济植物,有利于改善林地小气候、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及有助于林木生长等。  相似文献   

16.
杉木一般在造林后2-4年进入速生阶段,树冠幅度、高度都急剧增加,至3-5年生时,密度较大的林分开始郁闭,到5~7年生时林冠已充分郁闭。此时,林木处于群体生活阶段.树冠的发展受到阻碍,下部枝条枯死,使冠幅产生“负生长”,因而造成了生长量明显下降。高密度林分在进行初次间伐后。树龄达10-16年生,林分再次郁闭,林木生长再次受阻,又一次需要间伐。  相似文献   

17.
“七五”期间,黑龙江省在宜林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提前整地,种植农作物以熟化土壤,然后造林.郁闭前实行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草间作,多物种共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科院林研所、临沂市林业局及农牧渔业局协作在山东临沂市建立了农林牧结合的杨树栽培体制,三年来的中间试验显示出巨大的生产潜力。最近杨叶饲用中间试验在临沂市通过了技术鉴定。农林牧结合的杨树栽培体制在造林初期2—3年实行农林间作;林木郁闭后实行林牧结合,在林下利用杨树叶喂畜禽。平原农区大面积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在提供高额的木材产量的同时,也产出大量的其他生物量(叶、枝、树皮和根)。  相似文献   

19.
<正>集约经营是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但目前一般林业单位(如国营林场、乡办林场等)单独对林木加强以水肥为主的综合管理条件不足,经济力量欠缺。1987年我场同三村分场采取幼林内间作办法,收到了明显效果。连续间作2年的地块幼林生长旺盛,每年亩地面还可收入200多元。1988年10月,我们对间作2年、1年、未间作幼林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4种秃杉幼林间作模式(秃杉-旱谷、秃杉-小米、秃杉-玉米和秃杉纯林)的林木生长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与秃杉纯林相比,秃杉幼林间作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木生长,且增长作用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但间作模式对秃杉幼林造林成活及保存率影响不大。(2)各间作模式较纯林相比均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不同间作模式2年内纯收益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秃杉-玉米秃杉-旱谷秃杉-小米。因此,在秃杉幼林地间种农作物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促进秃杉幼林生长,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