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关键。基于此,本文从乡村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入手,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迎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当前,乡村民俗文化发展面临着开发混乱、失真失质,文化断层、传承受阻,保障不力、经费不足等问题。对此,可通过突出特色、开发产业,重视培养传承人,加强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等路径来实现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传统村落的特征、风貌及活动形式等方面简单论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提升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打造与传播的重视程度,实现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传承理念的创新、途径的创新及制度的创新,更好地彰显民俗特色,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位于浙东沿海的象山县,渔村遍布,渔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象山渔村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为乡村振兴和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曹红玲 《安徽农业科学》2023,(2):257-259+263
民俗的产生和传承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所决定,但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它既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驱动力,它从社会生活中来,又调节着社会生活,它的基因图谱应该从其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铺开。如今,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民俗文化来说,恰逢最适宜最肥沃最文明的土壤和生态。发掘民俗文化中积极的且具有亲和力的遗传因素,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将民俗文化传承的步伐融合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5.
党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各级政府推行一系列政策加快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不断满足乡村民众的文化需求。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它们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安徽地区古村落非遗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徽古村落非遗文化要从整体性保护、优化商业经济环境、复兴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入手,进而推动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传承地区优秀文化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作为滋养乡村振兴发展的"精气神"。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作为乡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孕育而成汇具乡土气息与人文气息的民俗文化、乡贤文化、景观文化、手艺文化等的乡土文化形态。它们致力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在时代发展中,红土文化在共存时空中产生危机感,表现为传承载体的萎缩、品牌化传播的忽略、出场概率的局限。急需寻求突破路径推进红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应要盘活乡贤资源,协同乡贤发力;传承民俗文化,勾起集体记忆;修复景观文化,打造宜居乡村;发展特色技艺产业,形塑品牌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有效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盐城民俗文化资源禀赋优良,其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也已初具规模,但盐城民俗文化异质化现象开始显现,乡村旅游精品缺乏,文化内涵缺失,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亟待重构。为有效推动盐城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应构建有效的互动发展机制,保证社区参与的同时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乡村文化面临文化传承主体流失、文化发展载体缺失、文化产业效益失衡困境.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不断破解文化的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文化主体振兴、乡村文化载体振兴、乡村文化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分析了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对策,以期为乡村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研究在新时代环境下振兴乡村文化的意义与路径。【方法】通过而分析新时期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认为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是农村文化本身的要求,也代表着数亿农民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渠道。【结果】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现存的问题主要有投入资金不足、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保护不到位、人才队伍不健全、未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等。【结论】为推动我国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乡村振兴战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路径时需要通过加强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保护并传承乡村本土民俗文化、重视乡村文化事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职业农民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部署,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在要求,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重要保障;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农耕文化带来的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尤为重要。在厘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与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最后,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襄阳花鼓戏为例,分析了当前襄阳花鼓戏传播和传承遇到的困难,并通过对其他城市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经验总结,分析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所带来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对于襄阳花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来说是宝贵的机遇,要做好襄阳花鼓戏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实现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活化红色资源,助力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和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新局面的展开,以杨根思精神的传承和实践为选题,以江苏省泰州市根思乡为研究样本,从工业发展、农业发展、乡风建设和群众宣教等方面,聚焦杨根思精神的传承现状及成效。研究发现,红色资源对乡村经济振兴促进作用显著,但传承方式往往局限于文旅等传统方式,无法高效发挥红色资源在推动乡村各维度发展的作用。据此,提出创新传承、深入实践,让革命精神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探索杨根思精神红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创新传承机制与模型。  相似文献   

14.
袁勋  谢琦 《湖北农业科学》2022,(12):217-220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同时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新的境遇。智能时代,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播,应充分利用好智能技术,实现民俗文化空间的再生产,借助智能终端,向受众全方位展现并还原民俗的地域语境,展现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让民俗文化在历史、自然、现实的互动中,不断得到传承与创新,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无限动力。通过分析民俗文化传播的当前境遇,提出智能时代民俗活动的可持续传播路径,以期为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广西钦州灵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非遗文化采茶戏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戏曲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提出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提供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休闲农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武威市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产业、新业态。本文通过对武威市休闲农业发展实践的研究,分析甘肃省休闲乡村典型——高坝镇蜻蜓村、普康田园综合体,得出武威市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仅需要产业动力和地域特色,还要加强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传承和发展民族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发展下,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略,能够改变乡村衰落的客观事实.大运河流经区域多为乡村,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文旅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河北段大运河沿线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有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的...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理念经得住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有着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自古繁华富庶,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打好民俗文化的这一手好牌,因此,如何深挖嘉兴民俗文化的内在价值,开拓乡村旅游资源,最终取得乡镇振兴的胜利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丁力  樊帆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247-249
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步入新的时期,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意义重大.乡村文明建设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为传承农村传统美德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然而,我国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着基层组织认识不足、乡风文明主体不强、农民综合素质不高、传统乡村道德面临问题等挑战.为了改变这些现状,应该加强政府主导性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以及加大农村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来建设乡风文明从而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黑龙江)》2014,(8):I0001-I0001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