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节水耕作措施在旱作农田中研究相对较多,而在灌溉农田交少研究。本文重点探索在灌溉农田上,节水耕作措施(免耕)与高效节水管灌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耕作措施与灌当即 技术的节水潜力和优势,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同常规耕作相比,玉米全程免耕下银间蒸发的无效耗水可降低27.6%;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达18.9%;同时,免耕措施具有明显的省工和节能效果,耕作成本可降低52.9%~74.3%。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冬小麦节水栽培中寻找一种合适的耕作模式,于2015-2016年冬小麦生育期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设置了耕作方式(免耕与常规耕作)与灌溉时间(拔节期灌溉60 mm与拔节期推迟10 d灌溉60 mm)相结合的裂区试验。研究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降低了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导致减产。但冬小麦在免耕条件下,旗叶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却高于常规耕作方式。免耕条件下,拔节期推迟10 d灌溉显著增加冬小麦最终收获时的穗数和穗粒数。结果表明,免耕与拔节后10 d灌溉60 mm相结合可补偿由于免耕而引起的冬小麦籽粒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3.
耕作方式对豫东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豫东地区夏玉米生长季恰逢雨季,季节性强降水经常导致农田积水,使玉米生长受到涝渍灾害威胁,为探索当地夏玉米的适宜栽培管理模式,试验设置播前翻耕、深松和旋耕3种耕作处理,并以当地种植习惯的免耕贴茬播种为对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重点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夏玉米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贴茬播种处理相比,翻耕和深松处理均能在强降雨后有效降低表层土壤含水率,增加夏玉米生长中后期的株高和叶面积;翻耕和深松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6.55%和19.67%;翻耕和深松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5.37%和9.69%,旋耕处理降低了3.45%。综合考虑夏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翻耕和深松措施是适宜于豫东地区夏玉米高产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机械化旱作农田节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机械化旱作农田节水技术的几种方式,对保护性工作、覆盖灌溉、生物保水剂等机械化节水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与传统耕作方式进行了对比,从而说明机械化旱作农田节水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阐述了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措施与旱作农田保墒效果之间的关系,采用田问试验与室内精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都可以提高播种期土壤墒情,0~50 cm土壤水分含量均比对照提高5%以上,而0~20 cm耕作层土壤水分含量可提高7.8%~15.55%;折合产量比对照增产7.17%~17.8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36%~14.10%,以浅松覆盖处理增产效果最好,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华北一年两熟区免耕开沟种床对农田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2010年在北京市大兴区研究了免耕开沟种床对土壤水分、作物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免耕开沟种床能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与翻耕种床相比,0~3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提高0.2%~2.7%,促进了作物生长,其中免耕播种开沟深度为20 cm的种床优势最为明显,相对翻耕种床可提高冬小麦产量2.4%和水分利用效率7.4%、夏玉米产量1.2%和水分利用效率1.5%。研究表明,华北一年两熟区免耕播种的适宜开沟深度为20 cm。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中低产田地区水资源生产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河南省中低产田地区水资源生产潜力的开发途径。主要包括:实行节水灌溉及节水技术;建立合理的灌溉制度,以便改善农田水分状况,按农作物的需水规律进行灌溉;合理规划作物种植,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以降低作物对水分的无效吸收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自2009年开始在北京市延庆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了免耕和深松2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含水率、水分入渗率及作物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平均由1.57 gcm3降低到1.51 gcm3,降低0.06 gcm3,降低了约4.0%;平均质量含水量增加5.9%,体现出较好的蓄水保墒能力,深松作业稳定入渗率提高了62.5%;较对照旋耕增产7.10%。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保水、保土为中心少耕或免耕 ,以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采用免耕播种机等配套的农田机械化作业体系。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土壤流失 80 % ,水分减少流失 6 0 % ,是控制水土流失的两项最有效措施。保护性耕作可年减少作业 2~ 3项 ,降低作业成本30 % ,经济效益显著 ,具有明显的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 概述科左中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东部 ,耕地面积 2 0万公顷 ,机耕面积 1 0万公顷 ,占总耕面积 50 % ,农业基础建设相对滞后 ,风沙 ,干旱等自然灾害相当频繁。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 ,土地沙化 ,退化现象十分严重 ,…  相似文献   

10.
缓解河北农业用水紧缺的技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解河北农业用水紧缺问题,主要可从开源和节流2个方面着手。通过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来增加农业灌溉用水量;改进地面灌溉方式、利用管道代替明渠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发展农艺节水措施,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加强水权水价管理,减少无效灌溉浪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监测农田墒情,指导农业适时适量灌溉;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三元化农业。农业节水更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鼓励支持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在政策层面,需制定合理水资源利用规划;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推行水价制度改革;将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政府绩效挂钩;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区或者限制开采区等。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东北黑土坡耕地玉米氮素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设置7个耕作处理:等高耕作(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 TP)、垄向区田(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 RF)、深松耕(Subsoiling tillage, SF)、等高耕作+深松耕(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subsoiling tillage, TP-S)、垄向区田+深松耕(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subsoiling tillage, RF-S)、等高耕作+垄向区田(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 TP-R)、常规耕作(Down-slope cultivation, CK),探究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温室气体排放、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全生育期内,水土保持耕作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器官氮素转运率以及氮肥利用率,部分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也可以显著降低N  相似文献   

12.
通过 2年的田间试验资料 ,研究了夏玉米免耕蓄水保墒、节水和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效果 ,为探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田间降雨和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方法提供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节水抗旱组合技术措施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节水抗旱组合技术“机械化暗式坐水点播技术 机械化苗期补灌技术 垄作区田保水技术”的实施效果的实验研究为基础,采用SAS统计分析方法,对水分(播种期坐水量和苗期补灌水量)、垄作区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产量与水分、区田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甘南县2003年实际条件下、玉米产量随坐水、补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区田起到了增产的效果,比较而言,灌水对产量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通过中国知网,以“免耕或保护性耕作并且土壤风蚀”为主题,检索至2020年底公开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田间试验均来自北方干旱半干旱农田,研究方法以集沙仪野外测量为主;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对土壤风蚀方面的研究占比较少,产量效应一直是保护性耕作的研究重点;综合相关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71.2%;保护性耕作减少农田土壤风蚀具有普遍性,少量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不能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  相似文献   

15.
在宁南旱区,采用免耕、深松、翻耕结合秸秆、地膜等覆盖耕作措施,以翻耕不覆盖为对照,研究覆盖耕作模式下休闲期土壤的蓄水保墒效果、马铃薯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及对作物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休闲末期,不同覆盖耕作处理下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均比休闲初期明显提高.与翻耕不覆盖处理相比,免耕覆盖地膜、深松覆盖地膜和翻耕覆盖地膜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7.6%,9.3%和8.0%.马铃薯生育前期,覆盖地膜结合不同耕作措施下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最高,生育中后期覆盖秸秆结合不同耕作处理对0~200 cm土层土壤保水效果最佳.覆盖地膜结合不同耕作处理能促进马铃薯生育前期的生长,生育中后期以覆盖秸秆结合不同耕作处理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不同覆盖耕作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产效果以免耕覆盖秸秆、深松覆盖秸秆和翻耕覆盖秸秆处理最为显著,分别较对照组增产51.2%,42.8%和35.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50.0%,42.3%和32.3%.可见,覆盖秸秆结合不同耕作处理的增产效果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含水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春小麦/豌豆、豌豆/春小麦轮作序列下传统耕作、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和免耕覆盖4种耕作措施,以当地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平均辐射量、月平均蒸发量、月作物耗水量作为输入,以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作为输出,建立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然后利用该模型模拟4种耕作措施下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基于LSTM神经网络建立的土壤含水率模型对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含水率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2.29%、平均相对误差为6.79%、平均决定系数为0.82。豌豆/春小麦轮作序列中4种耕作措施下的土壤含水率比春小麦/豌豆轮作序列的土壤含水率增加1.49%、1.61%、1.69%和1.76%,4种耕作措施下0~2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免耕覆盖、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免耕覆盖下的土壤含水率分别比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增加1.27%、1.75%和2.81%。免耕覆盖对0~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土壤含水率分别比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平均增加1.60%、2.63%和4.18%。4种耕作措施下的土壤含水率随季节发生变化,免耕覆盖下的土壤含水率整体高于其他3种耕作措施,且在作物生长前期的蓄水保墒效果更加显著。研究区豌豆/春小麦轮作序列中4种耕作措施的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而不同耕作措施下免耕覆盖更有利于提高该地区农田土壤水分,为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最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7.
高效用水与农田灌溉技术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提高用水效益,节约灌溉用水为核心的我国农田灌溉技术变革所要求的技术条件即科技储备已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还必须解决推动农田灌霸权主义为革的机制问题。特别是投入机制问题。建立节水灌溉发展基金,按节水投入成本核算,实行水的有偿转让,理应成为一项政策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8.
邓忠  黄高宝  仵峰 《灌溉排水学报》2006,25(5):47-49,71
针对传统灌溉方式下大水漫灌所造成的水资源浪费,采用固定道耕作结合垄作沟灌并进行秸秆覆盖的方法,改传统耕作的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侧渗灌,设置垄沟比例为2.23∶1。结果表明:固定道耕作秸秆覆盖(CTS)处理灌水沟内的水分水平侧渗范围比固定道耕作不覆盖(CT)处理宽约15 cm,在全生育期垄体保持了较好的水分,水分利用效率较CT处理提高3.4%;株高和千粒重优势明显,产量提高11.1%。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了我国近期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在农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技术、输配水节水工程技术、田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提高作物从农田土壤中获取水分形成产量的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指出了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应研究的重点为 :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研究新工艺、新配方加速节水农业新设备及新材料的产业化 ,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与控制灌溉技术 ,研究开发多种可用于灌溉的水资源 ,研究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