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干旱区绿洲农业典型区张掖市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为例,在投入产出专项调查基础上增补调查内容,利用DEA-Tobit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三县区大田玉米综合技术效率存在21.9%的提升空间,其中纯技术效率提升空间大于规模效率,说明种植技术运用程度低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2)小规模农户生产效率较高,大规模种植户可通过加大机械化生产、节水灌溉规模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3)种植业收入、务工收入、温度与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性;补贴收入、化肥农药用量、种植面积与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城市规模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96年,2000—2003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建成区用地规模的资料,把运用在城市人口规模上的位序—规模法则,首位比,不平衡指数法移植到城市用地上,分析了山西省地级市建成区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规律,然后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位序—规模曲线。得出结论:(1)山西省地级市用地规模分布的均衡程度不断增强;(2)山西省地级市用地规模的总量不断增加;(3)对城市用地规模进行分类,发现小城市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中等城市的数量在逐渐增加;(4)首位城市太原市的用地规模已基本稳定,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用地规模将会扩大,其速度是前者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带来的耕地快速非农化背景下耕地利用效率提高对确保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运用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Malmquist指数和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了2000—2015年河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动态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00年以来河北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处于0.8~1,保持较高水平,其中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先由0.9减少到0.8,2003年后波动上升,在2015年其值达到1。从空间上看,区域间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空间变化明显,区域同质性增强。从动态变化看,河北省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由1.03波动上升到1.18,其中耕地利用综合提高型主要分布在省域北部,技术进步提高型分布于冀中南部地区,技术变化提高型仅存在于衡水市辖区,综合下降型零散分布在中南部区域。从影响因素看,在一定概率水平下,河北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率与农业产值占比和复种指数呈正相关,与高程、坡度、农业人口占比以及非粮占比呈负相关。其中高程、坡度、复种指数和农业人口占比影响较小,农业产值占比和非粮占比影响较为明显,非粮占比影响最为显著,其相关系数为-0.520249。最后从耕地利用影响因素出发依据不同区域情况对如何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内蒙古农村牧区的1312户农牧户调研数据,以内蒙古10个地区作为决策单元,分别运用DEA的CRS模型和VRS模型,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角度对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兴安盟、通辽、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这五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综合效率均处于有效状态;呼伦贝尔、赤峰和乌兰察布这三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均有效,但规模效率无效;而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地区的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基于此进一步进行了投入冗余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青海东部主要农业区县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东部主要农业区县域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为基础,从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四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AHP法和熵值法的组合权重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最后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对青海东部主要农业区县域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9个县的综合健康指数在0.300~0.600间变化,其中平安县农业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互助、民和、湟中、大通4县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余4县处于"不健康"状态。分析表明,干旱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大瓶颈,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措施是做好水资源的"开源节流"并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研究细碎化与耕地利用效率的关系,探析造成耕地细碎化的因素,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参考。运用生态学景观格局原理测算康乐县耕地细碎化水平,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耕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运用SPSS软件测度细碎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康乐县全县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1.000和0.898,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8个乡镇的规模效率没有达到最优,5个乡镇的纯技术效率没有达到最优。在康乐县,由于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细碎化与耕地利用效率并未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与单位面积耕地机械动力和劳动力数量呈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冰雪旅游产业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冰雪旅游迅速发展,很多区域纷纷打造冰雪旅游产业来提升经济效益,然而冰雪旅游产业的效率如何?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文中选择运用DEA模型方法,以17个省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对其冰雪旅游产业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域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水平比较低,只有黑龙江省、四川省、重庆市、天津市的效率值为1,达到了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最优化。同时把研究区域通过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分类评价,西部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609,中部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459,东部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424,可以看出三个地区的效率均不高。最后针对各地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实现冰雪旅游产业的多元化、打造区域冰雪旅游合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阿瓦提县216户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DEA方法测度碳排放视角下的技术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约束存在改善农业技术效率的内在动力。相较于传统的技术效率而言,碳排放视角下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政府补贴效应、农户环境认知对技术效率具有积极影响,户主从事种植时间对技术效率有负面影响,农户家庭规模和家庭劳动力规模对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黄土高原产区358个苹果种植户的微观数据,运用DEA单要素效率模型,对苹果生产的化肥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苹果生产的化肥利用效率平均为0.43,远低于纯技术效率0.78。技术培训、家庭人口结构、灌溉、种植面积及化肥价格等对化肥利用效率有正影响,而人口结构、种植经验和特殊经历对纯技术效率有正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黄土高原区化肥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可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变化、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配置效率变化,四个部分。利用中国27个省份2001—2014年的数据进行估计,确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在此基础上测算营林业全要素生产的增长率,再根据其分解函数,进一步测算各分解变量的水平值。结果表明:从各地区TFP增长的平均水平看,最高为2013年的0.2837;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的变动是阻碍营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年均降低程度分别为28.69%和17.23%;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年均贡献达到了41.57%。  相似文献   

11.
近300年来黄土高原耕地变化及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土高原过去300年来的耕地栅格数据为基础,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近300年来各县(旗)区的耕地变化情况进行了动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过去的300年中,黄土高原耕地面积呈现出从增加到减少,然后又到增加的趋势;2)黄土高原各县(旗)域耕地面积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并且各县(旗)域Moran's I指数都为正;3)黄土高原各县(旗)耕地面积的两种集聚类型("高高"低低")在时空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带现象,且变化规律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基于SPOTNDVI的陕西省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复种指数是反映农业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信息,准确监测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分布和变化,对于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的潜力,以及对准确估测粮食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采用数据为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结合1∶25万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图,设计一次差分的算法进行VC编...  相似文献   

13.
基于渭干河流域近30 a耕地利用数据,分析流域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探讨耕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讨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空间。结果表明:① 近30 a渭干河流域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耕地趋于下降;流域始终处于耕地盈余,盈余量在波动中有所增加,但各县之间、不同时期的耕地变化与耕地压力情况不一致。②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较大的县,人均农业产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少,调整农业结构,降低粮作比,有助于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③ 在控制流域耕地面积,保障流域粮食安全,满足粮食库存消费比30%的要求下,流域2015年和2020年的粮作比需求预测值低于2009年实际粮作比,农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考虑各县差异,对粮作比预测值进行调整,得出各县合理的粮作比。地区应该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流域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产出增长的关键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转型期中国耕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无法同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与要求相协调,这就使中国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基于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在对转型期中国黄河流域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测度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产出规模效率和粮食生产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制约黄河流域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主导因素是产出规模效率。因此,中央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程度地发挥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同时还应根据市场化进程中粮食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特征,适时做出进一步激励粮食生产、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安排,稳定山东粮食生产率,改善和提高河南、河北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抑制内蒙古粮食低效生产状况。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极端干旱事件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水旱灾害是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最直接、最经常性的灾害类型,其与农业产量关系的研究可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粮食安全评估等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文中以我国西北甘肃省为例,根据1985-2007年全省水旱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粮食产量数据,...  相似文献   

16.
论黄土高原种植业三元结构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粮料分流,建立种植业三元结构是解决黄土高原粮食问题的必要选择,因此,大力发展饲料粮生产是今后黄土高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主向,研究认为,黄土高原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应在25%以上;提出了分层次建立黄土高原种植业三元结构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构想,强调了在农户层次上建立粮食经饲结合种植模式和轮作制度的作用及意义;分析了本区可供开拓的饲料作物的潜在生态位资源以及粮饲结构调整的种植模式及其效益。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的干旱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以大量翔实的调查资料,从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农经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干旱发生规律及其主要类型,进而对该区干旱缺水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粮食及农业生产的防旱抗旱减灾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供需状况及其区域粮食安全,在2009年9月份对陕西省三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富平县、武功县和凤翔县)1218户农户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储备等现状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县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储备量、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技术等方面在陕西省均居于前列,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调查...  相似文献   

19.
Since the Grain for Green(GFG)program was implemented in 1999,most steeply sloping farmland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ave been returned to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To understand its impact on the food production,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food crop production(FCP)in the plateau and quantified the contribution of sown area and yield changes to the total FCP during 1998–2014 using factor decomposition models,and then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GFG program on the FCP based on literature data.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GFG program,total sown area in the Loess Plateau quickly deceased by 17.3%from 1998 to 2003,and then gradually restored to 1.03×107 hm2 in 2010.Thereafter,it slightly decreased to 1.02×107 hm2(94.6%of the area in 1998)in 2014.By contrast,total FCP generally showed an apparent growth trend,averagely increased by 1.71%per year in the whole plateau during 1998–2014.This increase was jointly contributed by the improved yield of individual crops,and the adjustment of cropping structure,i.e.,the expansion of high yield maize crop.The factor decomposit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own area shrinkage only reduced the growth rate of total FCP by 0.29%per year during 1998–2014,although a significant impact was found for the early stage of 1999–2003.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GFG program would not induce an obvious risk of the food security.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FG program should be set as a long-term strategic policy,by not only supporting the conversion of slope farmlands,but also helping local farmers to seek sustainable ways of land use to improve the income and livelihood.It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poverty eradication program,to simultaneously achieve the national goal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and the livelihood improvement of rural people in the Loess Plateau.Considering rainfall limitation,the conversion of slope farmlands should be prioritized to grasslands.  相似文献   

20.
试论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的突破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黄土高原治理方向和开发途径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论述了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中作为突破口的“投资少、见效快”项目对于实现县域综合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并以若干典型县为实例,具体分析了这类产业项目选择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