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的东扩,杭州蚕种场由专业场向原蚕区转移。由于原蚕区房屋及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生活区难以隔离,一年中原蚕、普通蚕混养,环境难以彻底消毒,病原积累日趋严重。蚕种场采用多种微防措施,微粒子病有所控制,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2010年后各原蚕点全面推广"全程叶面消毒"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全程叶面消毒"在杭州蚕种场原蚕区应用效果分析总结如下。1原蚕区"全程叶面消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姚新弟 《中国蚕业》2003,24(3):49-49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威胁蚕桑生产的疫病,其传播途径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为了有效地切断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途径,确保蚕种质量,从2000年开始本场全面实施全程桑叶叶面清洗消毒。在几年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对全程叶面消毒的一些技术进行了探索和改进,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蔓延取得了很好的“防微”效果。本文就有关原蚕饲育中的叶面消毒技术试作介绍。  相似文献   

3.
刘君成 《四川蚕业》2010,38(2):33-34
自1997年春季开始,我场在原蚕区推行桑叶全程消毒,经多年的生产实践,实行桑叶全程消毒能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蚕种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种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原蚕区全面实施桑叶全程消毒,是防治微粒子病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加强环境整治,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云 《北方蚕业》2000,21(4):25-26
前些年,由于蚕桑发展较快,蚕种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场原蚕区制种量不断递增。在原蚕生产过程中,原蚕区由于养蚕基础设施差,蚕农防微观念淡薄,关键技术不到位,因而出现了只求蚕种数量,忽视蚕种质量的倾向。加之原蚕区大环境污染严重,致使生产的蚕种因微粒子病毒超标,而淘汰的批次比例增大,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我场总结多年在防微上的经验和教训,近两年狠抓了原蚕区的环境整治工作,使微粒子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家蚕微粒子病对蚕种生产威胁很大,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场遭受过严重损失。为探索一条有效的防微控微之路,我场按照微粒子病的发病规律,从建立原蚕生产保护区、增强防微控微意识、贯彻消毒防病卫生制度等方面着手,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近3年,所生产蚕种100%合格,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现结合我场实践,谈谈蚕种生产过程中微粒子病的防治。1发病规律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属原生动物家蚕微粒子  相似文献   

6.
原蚕区桑叶全程消毒工作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健 《四川蚕业》2004,32(1):18-19
近年来,我场原蚕队全力推行以桑叶全程消毒为中心的各项防微工作,有效控制了微粒子病的危害,大大地提高了蚕种质量。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家蚕微粒子病对我市蚕业生产危害较大,严重影响了蚕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了蚕农和蚕种场的经济效益.为了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确保蚕种质量,提高蚕农和种场的经济效益,我场在1997年春制定了一系列防微措施,展开了一场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歼灭战.由于我场的蚕种生产主要在农村原蚕队,农村饲养点多、面宽,饲养环境差,养蚕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蚕室蚕具消毒困难、  相似文献   

8.
桑树叶面消毒的操作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荣 《中国蚕业》2006,27(4):43-44
为了有效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目前大多数蚕种生产单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对桑叶叶面消毒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桑叶浸渍消毒、桑叶采摘后室内喷消、桑树叶面消毒等。这些方法对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性已被越来越多的蚕种生产单位认同,且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3种方法在操作上、原蚕区饲养户的接受程度上及对蚕生理的影响等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桑叶浸渍消毒被普遍认为是防微效果最好的方法,但该方法操作过于复杂,桑叶需作脱水干燥处理,生产投入大,耗时费工,副作用明显,在实际生产中执行难度大,技术…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该病流行危害曾给我场蚕种生产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为彻底控制这种毁灭性蚕病的发生,自1990年以来,我场展开了一场防除微粒子病的攻坚战,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防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蚕种微粒子病毒率大幅度下降,蚕种质量明显提高,现将我场近四年微粒子病的发生情况及在防微方面的点滴体会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东扩,杭州蚕种场原蚕饲养从专业场完全转向原蚕区,由于原蚕区房屋及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生活区难以隔离。一年中原蚕、普通蚕混养,环境难以彻底消毒,病毒积累日趋严重,尤其是富阳洞桥两个原蚕点历来是微粒子病的重灾区。近几年来,虽采用多种微防措施,微粒子病有所控制,但其  相似文献   

11.
1991—1999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病比较严重,蚕种超毒淘汰数量较多;20世纪90年代末期,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认真总结约10年的防微经验,制订了一套符合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生产实际的原蚕区防微(细则)技术体系,2000—2006年,微粒子病的危害程度较20世纪90年代有了明显好转,但年平均超毒淘汰蚕种量仍高达1.23万张,年蚕种超毒淘汰率高达5.03%;为此,2007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再次根据生产实际开展技术创新,突破防微瓶颈,对防微技术体系加以修改并进一步完善,2013年以来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均控制在1. 50%以内,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趋于健全。  相似文献   

12.
罗凯 《四川蚕业》2010,38(2):41-4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为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该病流行为害我场蚕种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我场的高度重视。为了有效控制这种毁灭性蚕病的发生,自1990年以来,我场展开了一场场防除微粒子病的攻坚战,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防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蚕种微粒子病率大幅度下降,蚕种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坚持“三控一严”方针 控制微粒子病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仲儒 《蚕桑通报》2012,43(2):52-53
在海宁市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是近年来面临的头号难题。从上世纪末至今,微粒子病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蚕种生产中。近年来由于蚕种市场混乱引起的原蚕区蚕种来源不明,原蚕区原蚕饲育比例的降低等因素影响,原蚕区饲养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原蚕区劳力日渐老龄化,高强度“防微”措施很难落实。要认真落实“三控一严”的微防方针,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必须在具体措施上进行探索,实施一套既安全有效,又切实可行的“防微”措施。根据海宁市原蚕区实际情况和可能引起微粒子病发生的环境因子关系,我们围绕“三控一严”的微防方针,对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骆坤荣 《广西蚕业》2003,40(1):34-35
近几年来,叶面消毒作为控制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方法已成为蚕种生产者的共识。我省一些微粒子病高发场区已成为安全区,超病毒率的批次逐年减少,场内生产的蚕种微粒子发生率已基本控制在极低范围。但原蚕点微粒子病毒率仍有反复升高现象。尤其在新开辟的原蚕点,有的户不能完全消灭“微毒”,有“毒”率尚不能有效控制,原蚕区防“微”工作任重而道远。本人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认识到室内及周围的消毒搞得相当好的情况下,仍有微粒子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野外昆虫交叉传染引起的,因此桑园昆虫是对蚕种生产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在对野外昆虫的检测中微粒子检测率较高,尤其是菜粉蝶,毒率可以达到30%甚至更多,孢子的密度又很高。五龄后期正是菜粉蝶盛发高峰。若不采取措施,污染的叶被蚕食下,则很容易造成“微毒”危害。大量的实践表明无论是过去的老点还是2002年新开辟的新点(2002年经初步检测毒率很低)采用叶面消毒效果都很好,叶面消毒是杜绝孢子入口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吴炳坤 《蚕桑通报》2001,32(1):54-55
由于原蚕区农民的“微防”意识比较差 ,“插花”饲养严重 ,而且面广量大 ,所以一旦发生微粒子病 ,控制起来就十分困难 ,甚至容易爆发成灾。德清蚕种场是一个纯原蚕区种场 ,从1951年建场到1995年 ,基本控制了微粒子病的发生 ,但是 ,从1996年开始因毒率超标淘汰毛种 ,使我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初步形成了一套“防微”技术及管理体系 ,并在今年的蚕种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分析今年取得成功的原因 ,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经济政策1.1签订原蚕饲育合同书为了增强农民的“微防”意识 ,…  相似文献   

16.
蚕种场原蚕区虽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控制微粒子病(N.b病)的发生,如加强冬消、在收蚁前蚕室内外及蚕具彻底消毒、原种补正检查、蚕期消毒和提青淘汰、桑叶全程浸消、加强桑树治虫等,但原蚕区的种茧所制蚕种因N.b毒率超标也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蚕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制种期防微技术是当前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7.
<正> 造成原蚕感染微粒子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贯彻全龄叶面消毒,防止食下传染和分批制种,力避超毒烧种损失,是防微的重要措施。我场在1998年生产中,采取“分片叶面消毒,联户小批制种”的措施后,在母蛾检验和成品检疫上均达到100%的合格,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具体办法是: 1.分片叶面消毒 过去,大蚕期的桑叶消毒方法是在每个原蚕社请1—2人负责,人平大约承担100—130克蚁量的桑叶,二是在个别社采取农户  相似文献   

18.
骆坤荣 《江苏蚕业》2003,25(1):37-38
<正> 近几年来,叶面消毒作为控制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方法已成为蚕种生产者的共识。我省一些高发场区已成为安全区,未发现批逐年上升,场内生产微粒子发生率已基本控制在极低范围。但原蚕点微粒子病毒率仍有反复现象。尤其在新开辟的原蚕点,淘汰户不能完全消灭,有毒面尚不能有效降低,原蚕区防微工作任重而道远。本人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认识到由野外昆虫引起交叉传染是对蚕种生产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在对野外昆虫的检测中微粒  相似文献   

19.
<正>生产的发展,原蚕生产的比例逐渐增加,宜兴市和桥蚕种场由1978年100%场内制种,发展到1995年81.7%场外原蚕区制种.微粒子病传染面从小到大,危害程度从轻到重,超毒淘汰率逐年增加.1996年原蚕饲养2100克蚁,生产39800张蚕种因微毒超标而全部淘汰.如何有效地防治原蚕区微粒子病制造无毒蚕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1997年全场职工思想统一,措施到位,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合格率达97.8%.总结近几年来的实际经验和教训,对原蚕区微粒子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进入90年代,蚕桑生产的迅猛发展,蚕种生产亦大幅递增.盐城市蚕种生产由1988年的40万张上升到1995年的120多万张.面对巨大的生产压力,低水平扩张生产规模的农村原蚕区应运而生.据1995年统计,盐城市原蚕区制种量占全市生产总量的75%,随之而来的是蚕种质量下降.1996年全省蚕种生产进入调整阶段,以追求数量型转向为以"防微"为中心抓质量求生存阶段.盐城市的蚕种生产自1998年全部转入场内生产,实行春秋并重的蚕种生产布局.针对春季秋季蚕种生产上微粒子病发生的不同传染规律,有的放矢,实施不同的"防微"技术路线,执行全年不同时期的"防微"技术重点,有效地控制了蚕种生产微粒子病的蔓延,无毒批蚕种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