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分子标记技术育成优质抗病杂交稻新组合中优218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中优218是用中国水稻研究所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的含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的恢复系中恢218,与印水型高异交率优质不育系中9A组配出的中晚兼用型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连续多年参加国家南方稻区区试、江西省区试和各地的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抗至中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于2003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水稻区试抗性鉴定结果为依据,对1985-2007年通过湖南省审(认)定的282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析.在审定的205个杂交稻组合中,表现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组合有30个,占14.6%,表现抗或中抗稻瘟病的组合有9个,占4.4%;在审定的77个常规稻品种中,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品种有23个,占29.9%,抗或中抗稻瘟病的品种有19个,占24.7%.说明湖南杂交水稻抗性育种水平急需提升.  相似文献   

3.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国稻3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稻3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出带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恢复系中恢8006后,再与印水型胞质不育系中8A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参加江西省区试及各地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达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抗性强,适应性广,2004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抗白叶枯病杂交稻协优218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8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把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α21导人到强优恢复系辐恢838中,选育出抗白叶枯病恢复系中恢218,组配出强优势杂交中晚稻新组合协优218。该组合具有产量较高、抗白叶枯病、易制种等特性,于2002年2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中优205(中9A/浙恢205)系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选育的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较优,2004年5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
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中浙优1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中浙优1号是用中浙A与航恢570配组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浙江省单季稻区试结果,2 a平均产量比汕优63增产6.3%,生育期长5 d,品质优良,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合于长江中下游作单季稻种植,2004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中9优1176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带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恢复系R1176后,再用其与印水型胞质不育系中9A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参加江西省和浙江省区试及各地试种示范,表现抗性较强,高产稳产,米质较优,适应性广,易于制种,2005年3月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优质高产晚稻新组合中9优288于2004年通过国家和湖北省审定,具有优质、高产、抗白叶枯病、适应性广、易制种等特点,审定后被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结合近几年试验和生产情况,介绍了中9优288的产量表现、主要农艺特性及其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9.
株两优505是用优质抗稻瘟病早稻新品系505与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1S配组育成的中熟杂交早稻新组合,丰产稳产性好,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和白背飞虱,米质较优,在华中双季稻区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004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五山油占是应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该品种株型集散度中等,分蘖力强,丰产性好,耐寒性中强,晚季米质达国标3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已通过广东省常规稻区试和国家南方稻早籼组区试,2006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1.
BT型粳稻不育系8006A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06A是用BT型不育系863A与优质早熟晚粳稻品种8006杂交并回交转育而成的早熟晚粳稻不育系,具有米质较优、不育性稳定、较易制繁种等特点,所配组合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丰产性好、米质较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8006A及其与恢复系湘晴配组育成的新组合苏粳优2号(原名T优011)均于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抗白叶枯病籼稻不育系中1A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中1A是以从印度引进的编号为902的抗白叶枯病材料中选择的异形株,与同样来自于印度的千粒重小的野败型不育系PS-32A回交转育而成,其不育性稳定,白叶枯病抗性较好,米质较优,千粒重小,异交结实率高,2004年9月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用该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组合,表现株型挺拔,产量高,米质较优,同时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明显提高,其中研优1号(Zhong 1A/2070F)于2005年3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3.
T优597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T98A为母本,创恢597为父本配组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产量较高、米质较优、抗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等特点,2005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肖炎农 《杂交水稻》1999,14(1):34-35
采用人工接种法研究了淹水对汕优63白叶枯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株发病程度与淹水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淹水2d病情显著加重,当淹水延长到6d以上后,病害反而明显变轻。淹水期间病斑扩展减慢和长时间淹水对汕优63抗病性的诱导,可能是长时间受淹减轻白叶枯病对汕优63危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广两优7203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用广占63S与中恢7203组配而成的强优势两系杂交稻组合,201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组合在江西大面积试验示范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水稻白叶枯病是浙江稻区常发流行性病害,调查研究其为害与损失,科学制订防治指标,对于有效预测和综合防控病害,确保水稻丰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桐庐、余杭等地几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为害损失调查测定,探明了病害发生为害与损失的关系,分别建立了水稻分蘖、圆秆拔节和孕穗破口期株、叶发病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的6个模型,考查了侵染发病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受害稻株株高下降、实粒数减少、空秕率增加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调查分析了田间用药和防治成本,测定了经济允许水平,首次提出了该病防治指标为水稻株发病率5%、叶发病率3%。该指标经浙江桐庐、温岭、温州等地大田验证与示范应用,与实际发生为害情况相符,药治面积压缩1/3,省药、节本、增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以恢复系温恢117为受体,以IRBB21为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供体,通过杂交、多次回交和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Xa21基因导入温恢117中,结合抗性基因Xa21的分子检测和农艺性状表现,筛选出带有Xa21基因的15个恢复系株系.采用白叶枯病菌株的专化强毒菌系P6进行接种鉴定,各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均强于受体亲本温恢117,其中株系M033抗性与IRBB21相当,而农艺性状与温恢117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