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管氏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是天牛类蛀干害虫的寄生蜂[1],目前各地广泛用于防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及其他天牛类蛀干害虫[2,3].人工大量繁育管氏硬皮肿腿蜂是解决生产实践所需蜂种的主要途径.由于管氏硬皮肿腿蜂是一种具有学习能力的寄生蜂[4],利用林间采集的松墨天牛幼虫繁育的管氏硬皮肿腿蜂,不仅可提高寄生率,同时也降低林间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但在繁蜂过程中寄主被病菌感染和虫体干瘪降低了繁蜂率.如何减少寄主受感染和干瘪现象,提高寄主的利用率,是目前繁蜂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张卫光等[5]用酒精对寄主桑脊虎天牛(Xylotrechus chinensis Chevrolat)幼虫消毒,寄生率比不消毒的对照组低16.0%,产卵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用氯仿 酒精混合液(1:10)、乙醚的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3.
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肿腿蜂可有效防治天牛类蛀干类害虫,但还未见利用肿腿蜂防治云杉花墨天牛试验。为了验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尽快筛选出控制云杉花墨天牛的有效肿腿蜂种类,本文在室内将云杉花墨天牛幼虫接入红松木段来模拟天牛生长的自然条件,设置了不同的益害比(4:1、2:1、1:1和1:2)来释放肿腿蜂,测定了3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寄生效果。同时利用以上3种肿腿蜂中全国应用最广泛的管氏肿腿蜂对该天牛开展了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相同益害比的三种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寄生率差异不显著;当三种肿腿蜂的益害比为4: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其中管氏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95.65%,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1.43%,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61.90%;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的益害比为2: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平均为39.20%。根据结果可知管氏肿腿蜂是三种肿腿蜂中防治效果较好的蜂种,可尝试用于野外防治实践;建议在野外释放以益害比为2:1为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用于防治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类群--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 Latreille 1809的种类进行了订正性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硬皮肿腿蜂属共有4个种,分别是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 1983,川硬皮肿腿蜂S. sichuanensis Xiao 1995,海南硬皮肿腿蜂 S. hainanica Xiao 1995和白蜡吉丁肿腿蜂S. pupariae Yang et Yao 2012,另有1疑似分布种--哈氏肿腿蜂S. harmandi Buysson 1903。编制了区分这5个种的检索表。研究认为,日本和韩国专家将我国的管氏肿腿蜂更名为哈氏肿腿蜂(作为同物异名)是不合适的,管氏肿腿蜂应为一个有效种。对管氏肿腿蜂根据模式标本进行了再描述,提供了形态特征照片图;也引述了日本学者Terayama(2006)对哈氏肿腿蜂的再描述,以便区分这两个种。并以对照表的形式,给出了区分这两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同时也对作者2012年发表在美国的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uy of America 上的新种--白蜡吉丁肿腿蜂做了简要描述,附有该种的形态特征照片图,并记述了该种的生物学、行为学特性,以便国内学者鉴定该种时参考。研究发现白蜡吉丁肿腿蜂也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nsoni、咖啡脊虎天牛Xylotrechus grayii和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及苹小吉丁A. mali等我国多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是一种可利用于防治这些害虫的优秀天敌。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1981~1985年甘肃省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果树主要蛀于害虫梨眼天牛的结果。用梨眼天牛幼虫或初蛹为寄主,在试管内繁殖管氏肿腿蜂,在室温22~28℃、相对湿度65~80%条件下,35天左右出蜂,在苹果园按每1活天牛虫孔放蜂2.9~4.4头,平均寄生率可达55.5~60.8%,放蜂量减少,寄生率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6.
丘玲 《植物保护》1986,12(3):48-49
应用肿腿蜂防治杉天牛是我国林业防治蛀干害虫的新技术。据广东省林科所森林保护研究室测定,用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0.0667公顷(一亩)防治费只需0.26元,仅为药物防治费用(7.20元)的3.6%,  相似文献   

7.
对石家庄市悬铃木蛀干害虫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为害当地悬铃木的蛀干害虫优势种是光肩星天牛。针对该害虫的发生规律,结合日常绿化管理,采用虫道注药防治幼虫,微胶囊制剂喷雾防治成虫,适时释放肿腿蜂进行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桑天牛是重要的蛀干害虫,管氏肿腿蜂是天牛科、小蠹科等钻蛀性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本文以桑天牛幼虫为寄主,分别接1、2、3头雌蜂,观察寄生过程、发育历期、寄生率、产卵量、羽化率和后代性比及室内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发育一代约31 d。管氏肿腿蜂接蜂后5 d,雌蜂开始在寄主体表产卵,5 d后卵孵化为幼虫,5~7 d后开始化蛹,14~16 d后羽化成虫。蜂虫比对管氏肿腿蜂的寄生过程及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寄生率、产卵量、羽化率和后代性比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当蜂虫比为1:1、2:1、3:1时,随着蜂虫比增大,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提高,分别为66.67%、83.33%、83.33%;产卵量亦增多,分别为16粒、16.57粒、22.71粒;羽化率逐渐降低,分别为83.55%、80.30%、60.90%;后代性比均呈现出雌蜂数量明显高于雄蜂的状态。管氏肿腿蜂对桑天牛幼虫有较高的寄生率,在室内和田间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1.43%和67.78%。  相似文献   

9.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和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是松褐天牛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林间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时,发现该蜂具有直接寄生和抑制部分松褐天牛幼虫发育2条途径,使松褐天牛的羽化率明显降低.为了揭示肿腿蜂控制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现象,在自然林地,进行了肿腿蜂不同放蜂量和放蜂时间促使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试验;并以剖木方式检查未被寄生、叮咬而未化蛹的松褐天牛幼虫数量和检测松褐天牛幼虫的体重/前胸宽、体长/前胸宽2个相对形态指标.结果表明,当蜂虫比值分别为0.5、1、2头/孔时,松褐天牛推迟发育的幼虫发生率分别为29.2%、48.9%和59.4%,即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率与肿腿蜂量成正比,肿腿蜂量大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率高;放蜂时间分别在3、4和5月时,松褐天牛滞后发育的幼虫发生率分别为24.5%、35.5%和61.6%,即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率与肿腿蜂接触时间成反比,松褐天牛幼虫接触肿腿蜂时间长推迟发育率低.5月份化蛹前正常幼虫的体长/前胸宽、体重/前胸宽指标分别为6.14、0.11;8月份推迟发育态幼虫的体长/前胸宽、体重/前胸宽指标分别为4.83、0.06,差异较大,表明相对长度缩小21.36%,相对体重减少44.28%.  相似文献   

10.
取食对川硬皮肿腿蜂卵巢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Xiao)是我国继管氏肿腿蜂(S.guauiXiaoetWu)后于1995年在四川泸县发现的又一个肿腿蜂种[1],是杉棕天牛(Callidium villosisulumFairmaire)等钻蛀性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该蜂搜索、攻击力强,寄主范围广,寄生率高,发育周期短,繁殖力强,具  相似文献   

11.
管氏硬皮肿腿蜂防治广西罗汉果愈斑瓜天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管氏硬皮肿腿蜂防治罗汉果愈斑瓜天牛研究结果表明:愈斑瓜天牛适合管氏硬皮肿腿蜂寄生;肿腿蜂喜欢在老熟的天牛幼虫上产卵、羽化成蜂;按照蜂虫比为2:1在田间放蜂防治天牛,10月份防效好于9月份,防治效果可达到65.3%;肿腿蜂在桂南、桂北田间均可寄生该天牛幼虫。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研究该天敌防治松墨天牛效果。结果显示,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效果与放蜂量密切相关,随着接蜂量增加,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提高;7月初在赣中地区放蜂防治效果最好,随着时间推移防效明显降低。林间以10 000头/hm~2释放量防治松墨天牛,校正寄生率为24.71%~29.17%。这些结果说明:释放管氏肿腿蜂能有效降低松墨天牛虫口密度,可以作为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的辅助措施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桃红颈天牛是老龄桃树的主要蛀干害虫,因其钻蛀习性,防治较为困难。连续3年应用糖醋液对河北省顺平县桃园桃红颈天牛成虫发生动态及活动规律进行调查,同时开展糖醋液不同配方、不同悬挂高度与位置对桃园桃红颈天牛诱捕效果评价,以及管氏肿腿蜂天敌对桃红颈天牛幼虫的室内防效研究。结果表明:以糖∶醋∶酒∶水=1∶1.5∶0.5∶16的糖醋液配方对桃红颈天牛成虫的诱捕量最大;在顺平,桃红颈天牛成虫一般6月下旬开始出现,8月上旬结束,每日活动高峰为7:00—10:00和16:00—19:00,以16:00—19:00活动最为活跃;在东西南北4个悬挂方位中,以西、南方位的诱捕器诱捕量较多;树冠上部诱蛾量多于中部和下部;将糖醋液诱捕器放在阳光直射位置时,其诱捕量显著增加;管氏肿腿蜂对桃红颈天牛有一定的防效,尤其是低龄幼虫,适宜的蜂虫比为1∶(1~3)。  相似文献   

14.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是松柏类等林木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山东泰安、威海等地发生严重。本文利用引诱剂诱杀、饵木诱杀和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与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等无公害技术对褐梗天牛进行了室内外防治研究。Ⅱ号引诱剂诱捕效果最好,30 d平均诱捕量为69头。饵木诱杀每个样木平均诱捕量为63头。管氏肿腿蜂防治褐梗天牛幼虫的室内效果最高达71.00%,不同蜂虫比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对直径为10~15 cm被害木中的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最高,为8.43%。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效果较好,室内当花绒寄甲成虫和天牛幼虫量为5:1时的寄生率最高,为80.02%;林间每株树释放20头花绒寄甲成虫的寄生率最高,达58.80%。结果表明,这几种防治技术都对褐梗天牛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在防治中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5.
啄木鸟对森林害虫生态控制作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东 《昆虫天敌》2006,28(1):44-48
啄木鸟Picidae是杨树蛀干天牛Cerambycidae的重要天敌之一,在控制天牛危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对其他森林害虫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本文在对啄木鸟生活习性和特征的观察、对杨树蛀干天牛及其他森林害虫生态控制作用的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用啄木鸟对杨树蛀干天牛及其他森林害虫实施生态控制,是杨树蛀干天牛工程治理和其他森林害虫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是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Sinoauster Gressitt)及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 L.)等钻蛀性害虫的幼虫及蛹的体外寄生蜂,在国外的研究中是颇受重视的一种寄生蜂。繁殖该蜂的寄主在很多地方主要靠解剖虫害木及剪有虫枝条取幼虫来繁蜂。这样既花工又费木材,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外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关键是控制其传播媒介松墨天牛,而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措施又是防治松墨天牛的关键措施。为此综述了近年来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捕食性鸟类和病原微生物控制松墨天牛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高效利用和繁育松墨天牛天敌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前几年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SinoausterGressitt)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林间放蜂效果,于1978年底,从山东省移来寄生在青杨天牛幼虫上的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与本省的管氏肿腿蜂进行交配。交配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广东的雌蜂与山东的雄蜂进行交配;另一种是山东的雌蜂与广东的雄蜂进行交配。两地蜂在蛹期就连同茧囊逐个分开,每支指形管放一只茧,羽化后分别按上述方式进行雌雄配对,及时接上寄主,并将繁出的后代蜂与本省的肿腿蜂在林间大面积放蜂对比试验,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9.
管氏肿腿蜂繁蜂寄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从1973年先后在广东、山东等省陆续发现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并进行了移殖和释放,用来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horus bifascialus、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等。由于繁蜂寄主等尚未解决,使管氏肿腿蜂的应用与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几年我们对繁蜂寄主的特点与范围、贮存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粗鞘双条杉天牛是为害杉树的主要蛀干性害虫,在广东化州市杉林应用管氏肿腿蜂对其进行防治,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放蜂量在2500头/hm^2,一个月后天牛幼虫寄生主可达62%以上,但放蜂量超过3000头/hm^2时,寄生率反而下降,在放蜂后的1 ̄3年间,杉树受害率从对照的39%下降到1.7% ̄2.1%,天牛幼虫密度从3.7头/下降到0.02头/株。持续防治效果可达3年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