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续周 《茶业通报》2015,(4):171-173
青岛卷曲形绿茶具有卷曲似螺干茶色泽墨绿等品质规格,并对鲜叶有芽叶纤细、柔软、色绿等要求。青岛卷曲形绿茶目前有全手工加工、手工辅助做形加工、全程机械加工三种加工工艺,并各具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李楚华 《茶业通报》1998,20(2):26-27
蒸青绿茶是我国古老的茶叶品种,近代生产很少,全国只有少数地方生产蒸青绿茶。蒸青绿茶除"干茶色绿、汤色清绿、叶底匀绿"三绿特点外,口感甘醇,苦涩味低,颇受消费者青睐。在国内茶叶市场上蒸青绿茶已崭露头角,但产量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11临沧蒸青绿茶的开发临沧兼青绿茶的开发时间很晚。七十年代前只是作为一种技艺偶尔展露过。直到1980年临沧地区茶科所成立后,在上永泉茶试站进行研究开发,制出了样品,由于蒸青绿茶杀青工艺要求严格,传统杀青工具是蒸笼、蒸箱。当时全靠人工掌握。因加工技术不稳,难以推广。直到1985年为发展临…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介了青岛扁形绿茶的品质规格、鲜叶要求,重点介绍了扁形茶的全手工制作、机械炒制并辅以手工辉锅、全程机械加工三种加工工艺、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做青前,采用铁制滚筒短时低温摇青技术,既可代替日光晒青技术,又明显提高了茶叶香气和滋味甘醇鲜爽。同时实现:一是工艺简易、省时、卫生;二是零投资,便于应用推广;三是很好解决了阴或雨天茶叶品质问题;四是适用于加工不同形状乌龙茶。  相似文献   

5.
绿茶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茶类,滋味是其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综述已有文献表明,茶树品种、栽培环境、加工工艺、贮藏条件等因素会影响绿茶中主要滋味成分的含量及比例,从而影响其品质。本研究论述了调控这些关键因素对绿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并展望了绿茶滋味品质调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提升绿茶的滋味品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基于开发一个新的茶叶产品,其包含一定比例的绿茶和红茶,且绿茶部分和红茶部分不是直接的成品拼合。研究通过组合绿茶与红茶初制工艺,实现了同批次茶树鲜叶"同时同机"并线加工绿茶与红茶,且在外形(色泽除外)上相对一致,可按需生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按照绿茶加工基本工艺流程,综述了摊青、杀青、揉捻、干燥工艺对绿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技术参数的研究现状,以期对贵州绿茶的生产加工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红绿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实验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是绿茶品质定型的关键工序之一,为生产优质绿茶,尤其是保留色泽和营养成分,对绿茶的干燥工艺进行了探索。通过比较传统热风干燥和低温负压干燥,发现低温负压的干燥效率平均提高30%,且在内质成分保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以干燥时间、叶绿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儿茶素和茶多酚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多指标正交试验优化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结果表明,绿茶最优低温负压干燥条件为干燥温度75℃,负压(0.03MPa)4min,低温15min。应用最优工艺加工超微茶粉,与传统工艺超微茶粉比较发现,低温负压干燥技术可有效保留原茶主要品质成分,提高超微茶粉品质。  相似文献   

10.
植入乌龙茶初制工艺改进夏秋名特绿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用夏秋季茶鲜叶加工的名特绿茶苦涩味重、收敛性强、香气清淡和综合品质较差的问题,开展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技术研究。采用植入乌龙茶初制的部分工艺,改善了夏秋季毛峰茶品质。提出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的技术指标和最佳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1.
张龙云 《茶业通报》2002,24(2):31-32
探讨利用福鼎大白茶鲜叶生产名优绿茶“方坪香茗”的加工工艺,证明通过合理嫩采、适度摊放、高温杀青、低温做形、中温慢烘等技术措施,能生产出名优绿茶,本文同时介绍了“方坪香茗”茶的品质、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德宏州芒市优质绿茶加工标准化生产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芒市茶叶加工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优质绿茶加工提出关键技术措施:更新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实现清洁化生产;鲜叶适度萎凋,轻度发酵;高温恒温匀速杀青;安装揉捻机无端变速器,控制揉盘转速,提高揉捻质量;恒温均匀烘培。结果表明:茶叶品质得到提高,为芒市打造优质高效的绿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梵净山卷曲形绿茶的产地环境、鲜叶要求、加工技术和质量要求。旨在规范梵净山茶区卷曲形绿茶生产加工。  相似文献   

14.
硒是茶叶中微量元素之一,对茶叶的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本实验以安徽省富硒地区石台县茶鲜叶为原料加工成绿茶,分别设置了不同的鲜叶摊放时间、杀青程度、杀青方式、投叶量和揉捻时间等参数,研究加工工艺对绿茶主要理化成分特别是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杀青程度加重、揉捻压力加重,绿茶酚氨比降低,但同时会造成硒含量、水浸出物含量降低;随着摊放时间延长,绿茶酚氨比降低、水浸出物含量上升,但硒含量降低;采用滚筒杀青的绿茶比微波杀青的酚氨比低、硒含量高,但水浸出物含量低;揉捻中度投叶量(8kg)的绿茶酚氨比低、硒含量较高、水浸出物含量高,揉捻较长时间(30min)的绿茶酚氨比较低、硒含量高、水浸出物含量高。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改变摊放时间、杀青程度、揉捻投叶量、揉捻时间、揉捻压力等工艺,可以有效增加绿茶中的硒含量,  相似文献   

15.
《茶业通报》2010,(1):F0002-F0002
<正>日前,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皖政〔2009〕124号),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主持的"绿茶现代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推广"项目,喜获省科学技术奖一  相似文献   

16.
三种施肥处理(分别标记为:FA,FB,FC),及一个空白对照(FD)的福鼎大白茶鲜叶,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花香绿茶,分析检测其氨基酸、香气物质等生化成分,并进行感官审评,以期探讨不同施肥技术对花香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鲜叶氨基酸总量从高到低是FBFAFCFD,FB、FA、FC氨基酸总量分别比FD增加20%、18%、14%;茶氨酸含量从高到低是FBFAFCFD。(2)FB茶叶感官审评总分最高(86.1),FD最低(84.2)。(3)FB花香绿茶主要香气成分:反-罗勒烯(28.78%)、顺-正已酸已烯酯(6.43%)、顺-茉莉酮(1.69%)、反-橙花叔醇(0.73%)、吲哚(2.65%)的含量最高。结果阐明:在三种施肥处理中,FB最有利于茶叶氨基酸、香气物质等生化成分的积累和转化,提高绿茶的花香品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贵州茶区比较注重名优绿茶的加工生产。一些茶场其名优绿茶加工比重甚至可占到其全年总产值的80%左右。为了加强名优茶的制作技术推广,结合生产实践中多年来对扁形茶、毛尖形茶、毛峰形茶、高级绿茶及苦丁毛尖茶等名优茶加工技术和现行推广较多的机械设备,写就《名优茶现行机械化加工技术推广》一文,以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为广大茶农增收创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经过5a研究,利用‘中黄一号’茶鲜叶在绿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组装嫁接杀青、烘二青工艺后分别采取1h、2h渥堆闷黄处理,干燥后使得成品茶水浸出物比对照提高8.3%,游离氨基酸比对照提高24.8%,定名为"涪陵黄茶",已获得"中茶杯"名茶特等奖。  相似文献   

19.
前沿科技     
<正>我国成功破解绿茶不能久存难题绿茶不能久存的难题,现已成功破解。这就是以绿茶为原料,经后熟化工艺研发出的老茶生产技术,其具有稳定、耐储存和改善风味等特点,该产品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该老茶生产技术是以龙  相似文献   

20.
绿茶质变与贮藏保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育毅 《贵州茶叶》2005,33(1):8-10
由于绿茶具有“三增三抗”,即增力、增智、增美,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等药理保健功效,因而增强了人们对绿茶的消费意识和信心,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绿茶,很多茶叶进口国正改变传统的饮茶习惯,尤其对名优绿茶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提高,推动了国内外绿茶销售量增加和价格上扬。既然绿茶深受世人喜爱,尤其是早春季节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好的时期,但由于绿茶的全年保鲜技术问题,难以确保绿茶一年四季都新鲜如初。特别是绿茶中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等物质形成的滋味鲜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