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2 毫秒
1.
为探索验证微生物肽菌肥在茶树上的施用效应,在投产茶园中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区茶树品种为‘中茶108’,设置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比较土壤养分、发芽密度、一芽一叶百芽重、茶叶产量以及茶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等主要内含物的变化,并计算产出与投入比,综合分析各种处理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茶树上施用微生物肽菌肥,发芽密度、百芽重、鲜叶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营养成分以及茶叶中的有益内含物质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其中采用根部浇灌与叶面喷施相结合的施用方式效果最佳。该肥料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选取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遗传背景花生材料,对其进行性状统计和发芽实验,以期找到花生发芽产量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创制更适宜花生芽产业化的材料提供参考。选取普通、红色、黑色和白色4种种皮颜色的材料127份,材料来自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5个地区,种植后考种测定其百仁重、植株高度、单株生产力,并在植物工厂里发芽,比较发芽8天后花生芽的芽长、芽重系数等,并计算产出系数。结果表明,127份花生材料芽长差异显著,极值之间相差7.75 cm,芽长在12~13 cm之间的材料最多,占总数的26.77%;花生芽的芽重系数极值相差7.85倍,差异显著,平均芽重系数4.62。产出系数最高的为YY40号普通色花生,产出系数达到8.24。产出系数在7以上的均为产量性状比值大于1的材料,占总数的4.72%。颜色和产区对花生芽产出系数的影响不显著。随着花生百仁重增大,花生芽的产出系数逐渐降低,但不同遗传背景的花生芽重系数与产出系数差异很大,百仁重高的花生中依然有芽重系数与产出系数较高的材料,而百仁重低的花生中依然有芽重系数与产出系数较低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通过“旱地龙”在茶园中的肥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喷施“革地龙”能提高茶叶的发芽密度、百芽重、芽叶生长速度、产量及品质等.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新型叶面肥。  相似文献   

4.
为今后开发新型客家茶产品、恢复和发展梅州客家历史名茶奠定良好的资源和数据基础,本研究对梅州清凉山茶和锅叾茶2个系列的13个客家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性状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各品系春、夏、秋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清凉山茶系列属灌木型小叶种,发芽密度大,芽头数高达1719~2862个/m2,百芽重8.4~15.2 g;锅叾茶系列为乔木或小乔木型中小叶种,发芽密度比清凉山系列小,芽头数450~774个/m2,但芽叶较大,百芽重25.0~43.8 g。13个客家茶品系内含物都很丰富,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一致,为夏茶>春茶、秋茶,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春茶显著高于夏茶和秋茶,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在三季间的变幅均较小;2个茶系列间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大,锅叾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普遍比清凉山茶高。  相似文献   

5.
水稻不同栽培密度与施肥方法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水稻不同栽培密度与施肥方法(常规施肥法和叶龄诊断施肥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绥粳3号适宜的栽培密度为C3(30 cm×10 cm);叶龄诊断施肥方法比常规施肥方法产量高,在叶龄诊断施肥方法和栽培密度C3互作时产量最高,产量为9 739.1kg/hm2  相似文献   

6.
茶园喷施螯合态多元微肥和锌肥效果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表明,扁石黄红土茶园叶面喷施螯合态多元微肥康培2号、螯合态锌肥瑞恩锌、绿色锌肥,可以促进茶芽生长,增加发芽数,提高百芽重和正常芽叶比例,增强持嫩性,进而提高茶叶产量和经济效益;其春茶名优茶每667m2鲜叶产量分别比清水对照增加33.3%~42.7%、35.8%~38.2%和30.3%~32.4%;春、夏茶大宗茶依次分别比对照增产11.5%~13.8%、12.7%~22.2%和14.4%~26.3%;春茶施肥效益每667m2依次分别比对照增加258.13元、364.10元和265.06元。  相似文献   

7.
密度与行距对玉米‘协玉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穗部性状以及通过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3个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等行距与40 cm+60 cm宽窄行]、3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27个小区,每小区行长6 m,行宽3 m,面积18 m2。50 cm等行距与宽窄行为6行区,60 cm等行距为5行区。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且不同行距配置中穗重、穗行数、穗粗以及穗粒重差异显著,不同密度间穗重、穗行数、百粒重与穗粒重差异显著,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穗部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00株/hm2和60 cm等行距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646.70 kg/hm2。因此,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协玉3号’,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北方地区设施叶用甘薯适宜种植密度,兼顾采摘难易和效益,在留有采收空间的前提下,设置6个密度(12万、15万、18万、21万、24万和27万株/hm2),研究其对叶用甘薯茎尖性状、采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2万株/hm2处理相比,15万、18万、21万、24万和27万株/hm2处理下,总采收量分别显著增加14.9%、19.4%、25.7%、20.5%、16.4%,21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的增加源于平均采收茎尖数的增加,其中单次采收茎尖数的增幅在采收前期和中期较大,采收前期茎尖产量的增幅高于后期。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个茎尖平均鲜重逐渐降低,主要源于采收茎尖基部茎粗的降低。各处理下叶用甘薯净效益均较12万株/hm2处理增加,以21万株/hm2处理的净效益最高,增幅达30.1%。综合考虑,为兼具采摘和生产功能,在设施留有30 cm采收空间的条件下,种植叶用甘薯推荐21万株/hm2的密度,3行为一生产单元,留出采收空档,参考株行距18 cm×17 cm。  相似文献   

9.
植物多功能营养液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设计,试验就喷施植物多功能营养液(简称营养液)和施用氮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单独喷施营养液和单独施用氮肥均能显著或极显著地增加茶树芽叶密度和百芽重,提高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单独喷施营养液能极显著地增加茶多酚的含量,但单独施用氮肥却极显著的降低其含量;对芽叶密度,营养液与氮肥之间存在互作。对百芽重,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影响两者之间则不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10.
茶树采摘幼嫩新梢用于加工饮料茶,其产量和茶叶品质两者均受采摘标准的影响。茶叶品质研究的本身即着重于采摘标准。但采摘标准极大地依赖于采摘间隔期。在商业性茶叶生产条件下,孤立地选择某一采摘标准的芽叶是困难的;因此,可发现在采摘的鲜叶中不同采摘标准的芽叶具有不同的比例。适当采摘间隔期的选择可控制这些芽叶的比例,进而控制采摘质量和产量。有利于产量和成茶品质的最佳芽叶标准是一芽二叶,然而完全实现一芽二叶是不可能的。根据上述采摘标准和努力提高产量,某一生产茶园可通过延长采  相似文献   

11.
姚雍静  郑文佳  申东 《贵州茶叶》2009,37(3):13-14,17
茶树在春季根灌"鲁虹"牌全营养生态肥180~150倍液,芽梢粗壮、发芽整齐、叶肉肥厚。芽头密度提高达29.56%、一芽一叶百芽重增加达11.11%、鲜叶产量提高达45.83%;有效改善茶叶品质,感官审评香气高长、汤色嫩黄绿明亮、滋味醇正;其氨基酸含量提高了8.33个百分点,酚氨比降低12.24个百分点。通过对两个品种抗逆性的系统调查发现,在春茶期间根灌"鲁虹"牌全营养生态肥能增强茶树对假眼小绿叶蝉、茶棍蓟马、茶饼病和炭疽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栽培密度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草莓品种‘明宝’为试材,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cm株距栽培密度下,草莓平均单果重达到11.23 g,单株平均产量达到223.18 g,平均产量最高达到29.46 t/hm2,其果实品质显著高于10 cm的常规栽培密度,且与25 cm和20 cm 2个低密度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大田生产中适宜推广15 cm株距的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浦薏6号’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开展种植密度与打顶措施对‘浦薏6号’产量影响的研究,以期为‘浦薏6号’在浦城地区的高产栽培、管理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打顶时间及其互作对‘浦薏6号’产量的影响,利用通径分析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寻求‘浦薏6号’优质高效生产的种植密度与打顶时间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打顶时间是影响‘浦薏6号’产量的重要因素,种植密度为6.67万株/hm2(株行距60 cm×75 cm)时薏苡产量最高,若考虑经济效益,则最优种植密度为5.72万株/hm2(株行距70 cm×75 cm),十叶一心时打顶处理。供试时间的打顶措施对薏苡矮化效果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的3个主要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单株粒数百粒重结实率。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是影响薏苡产量的首要因素,应作为育种中的首选指标;结实率对产量具有较大的间接增加作用,可通过调节种植密度提高结实率,从而获得薏苡高产。  相似文献   

14.
赵军  杨珍  张德  何增国  殷稳娜 《中国种业》2024,(5):79-82,87
为了探究制种玉米母本生长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为武威市及河西走廊地区制种玉米密植及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中早熟制种玉米品种英德 77 和中晚熟品种郑单 958 的母本 LH501、郑 58 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 4000 株 /667m2、5000 株 /667m2、6000 株 /667m2、7000 株 /667m2、8000 株 /667m2 等 5 个种植密度和 5000 株 /667m2、6000 株/667m2、7000 株 /667m2、8000 株 /667m2、9000 株 /667m2 等 5 个种植密度,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 2 个不同熟期制种玉米品种的母本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种母本 LH501 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的测产面积穗重、产量均随母本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密度为 8000 株 /667m2 时的产量最高,达 393.20kg/667m2。制种母本郑 58 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的单穗粒重、百粒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测产面积穗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产量随着母本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密度为 8000 株/667m 2 时的产量最高,达 568.71kg/667m2。因此,2 个参试制种玉米品种母本的最佳种植密度为 8000 株 /667m2。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高油花生品种开农88、开农99夏播种植的最佳密度,设置6个不同的密度水平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密度的增加,花生的荚果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植密度16.5万穴/hm2水平下,不但荚果产量最高,饱果率、百仁重、出米率、单株产量等性状也最优,能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协调生长。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中,开农88农艺性状整体较为稳定,百仁重变异系数最大(9.94%);开农99的分枝数、荚果产量、百仁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1.36%、11.30%、10.95%。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中,开农88和开农99的单株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饱果率、单株产量等性状均是影响荚果产量的主要因素。为最大程度发挥开农88和开农99产量潜力,建议在河南及周边地区夏播种植密度为16.5万穴/hm2。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硅肥在茶树上的应用效果,试验选取位于滁州市南谯区茶园为试验田,以及液体硅肥为供试肥料。通过试验发现:叶面喷施液体硅肥可促进茶树提前3天开采,鲜叶市场价格较;通过四批次采摘测量,发现施用液体硅肥可以提高茶树的茶芽密度和百芽重;喷施液体硅肥的试验田单位产值达3050元/667m~2,比对照平均产量提高6.1%,净增收125元/667m~2,产投比为2.5:1,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王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213-218
通过研究‘中地77’对密度和施肥量的反应,旨在进一步挖掘该品种在辽宁省的生产潜力,为其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品种为副副区。肥料处理设常量施肥、高量施肥2个水平。密度设5个水平,即45000、52500、60000、67500、75000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中地77’的耐密性较强,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最高;不同地区相比,辽北地区产量较高,平均比辽西高25.6%;在辽西地区,增加施肥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最高可增产28.8%,而在辽北地区,增加施肥则无明显的增产效果。综合考虑肥料和密度因子。辽西地区:高量施肥条件下,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最高(8867.5 kg/hm2);辽北地区:常量施肥条件下,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最高(9908.8 kg/hm2)。  相似文献   

18.
对国家级无性系中芽茶树品种‘安徽1号’进行了不同时期轻修剪试验。结果表明:与不修剪(CK)相比,春茶后轻修剪茶树的生长情况稍优,而经济性状相差不大;夏茶后轻修剪茶树的生长及抗冻性稍差,但经济性状表现突出,发芽密度高22.3%、一芽二叶长度增7.3%,一芽二叶百芽重增13.5%、春茶产量增40.2%;鲜叶的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可溶糖含量较高,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稍低;秋茶后和早春轻修剪茶树的生育物候期推迟,春茶开园时间分别迟6d和10d,春茶产量降幅较大,因此,主攻春季名优茶生产的茶园,不宜选择秋茶后和早春轻修剪。  相似文献   

19.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产、稳产、多抗大豆新品种濉科998产量和单株性状的试验研究表明:单位面积大豆子粒产量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来表达。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单株茎重均趋于降低(减少),而底荚高度趋于上升,荚粒数、百粒重和粒茎比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濉科998适宜的密度为18万~27万株/hm2,最佳密度为22.5万株/hm2左右。最佳田间配置方式为行距40cm,株距11cm;或40-20cm宽窄行种植,株距14.8cm。  相似文献   

20.
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碧螺春茶园高产优质协同的肥料运筹方式,为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园“精准施肥”和“配方施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田间试验,以30年茶树龄的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碧螺春茶树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水平以及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碧螺春百芽重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百芽重比较,2种种植模式茶园茶树均以450 kg/hm2处理时最高,继续增施氮肥百芽重不再增加,纯茶园不升反降;茶-枇杷间作园在有机:无机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2)茶-枇杷间作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比纯茶园含量高;碧螺春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施肥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同施氮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及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其中游离氨基酸在茶果间作茶园效应大于纯茶园,咖啡碱的含量在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中均以纯菜籽饼肥处理最高,与相同施氮量的无机肥处理比较则分别提高了41.9%和51.7%。茶-枇杷间作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碧螺春茶叶品质;30年树龄茶园适宜的施氮量为450 kg/hm2,因茶园不同种植模式构建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