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异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C815S在抽穗2~6d后进入盛花期,表现为开花集中,日开花高峰为9:30~12:00,午前花率达76.7%,张颖历期较长;柱头活力强,持续时间达6d,柱头外露率90.5%;包颈粒率低,为4.6%;对"920"较敏感,解除包颈的最佳用量为15~20g/667m2。与不同类型父本制种的异交结实潜力均显著高于培矮64S,制种产量高。  相似文献   

2.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生态育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介绍了我所1990年以来开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生态育种的基本思路,育种程序,技术关键与要点,以及取得的成效。技术关键是在强大的长日低温选择压力下选完全不育株,再在再生和/或短日条件下选可育株。育种成铲主要是首次发现可达生产应用程度的核不育系再生复育特性,成功培育出蜀光612S和570S等有实用的价值的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3.
香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香125S)的选育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遗传改良将水稻的核不育基因和香味基因导入爪哇型品系,育成了配合力好,米质优的低温敏不育系香125S,并探讨了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摸拟气候条件,并结合不同海拔高度探讨不育系的育性转化及其育性稳定性等,研究两用核不育系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将人工摸拟气候条件与不同生态条件傅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地鉴定两用核不育系对温度的敏感时期,程度,育性转化期,稳定性以及材料的繁殖能力等,可为“两系“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利用人工气候厢和不同海拔高度研究了11个两用核不育系不育性的稳定性,结果表明,T5S-4,2558-1S,70743S和M901S对低温表现钝感现象,且良性转化乇底,可望在水稻育中利用。  相似文献   

6.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安献零S作母本,培矮64S作父本杂交,通过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工低温对育性的增压选择,经过5年10代的定向培育,于2002年育成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理想株型、优质、广亲和、高异率、配合力强的两用核不育系C815S,2004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已选配出C两优396、C两优87、C两优343、C两优755、C两优1102等一批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通过湖南省审定或在国家和省区试中表现突出.该不育系的育成,是优质超级稻选育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对G156S的生育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播期与播抽历期呈0.01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有效积温(>10℃)对主茎叶片数、株高、穗粒数、分蘖数的影响达0.01极显著性差异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G156S感温性较强;其叶片披垂,披垂比例为0.3,披垂度较大,为109°。  相似文献   

8.
利用3个不同类型的两用核不育系,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对两相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在同一海拔高度的育性变化不同,M901S不育期长且稳定,8912S次之,NJ28S较差。不同海拔高度由于存在明显的温度差异,因此对两用核不育系的影响明显不同。其中,±600m的温度变化处于±200m与±800m的变化。育性变化±200m和±600m呈不明显的差异,变化趋势一致,±800m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10.
温光型小麦两用不育系与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选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龙S以及配合力表现较好的Y58S和广占63S作母本,与农艺性状优良的4个恢复系配制12个杂交组合,研究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龙S的杂种一代单株产量显著超过对照威优46,比对照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的增加,比Y58S杂种一代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较高,比广占63S杂种一代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株穗数较多.2)龙S在单株产量、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生物产量上的一般配合力值高于Y58S和广占63S,杂种一代表现有效穗多、每穗粒数较多和产量较高.3)龙S杂种一代在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充实度、千粒重和生物产量上表现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相似文献   

12.
籼型两系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我国新近育成的10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和3个优良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对11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除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相对日产量的非加性效应不明显外,其他性状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均有显著作用,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但穗长、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3个性状的非加性效应较大。②F1大多数农艺性状受不育系影响比恢复系大,仅株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等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③不育系以208S、培矮64S和02-142最好,恢复系以扬稻6号最好,其次是E 32和宁108。④11个农艺性状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播始历期、株高、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相对日产量、千粒重、穗长、着粒密度、每穗总粒数、单株产量、单株穗数。  相似文献   

13.
水稻籼粳型品系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3个籼粳型品系与6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杂交杂种一代9个农艺性状在早,晚季环境下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3个籼粳型品系杂种F1在株高,千粒重和单株产量3个性状上均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身超亲优势,在抽穗日数性状上均表现负向或显著的负向超亲优势,而在其余各性状上的超亲优势或未达显著水平,或其显著性随籼粳型品系及季别的不同而不同;西胜217S/G2417-1,蜀光612S/G2417-1,穗35S/G3005-4-1和海3S/G3005-4-1等组合在晚季的单株产量正向竞争优势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个籼粳型品系与籼稻的遗传差异较大,其中,G2417-1和G3005-4-1两品系的多数杂种F1在晚季存在较强的单株产量正向竞争优势,表明G2417-1及G3005-4-1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而G2123的杂种F1在晚季的单株产量竞争优势不强,限于该研究的局限,可对其扩大杂交范围以作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与温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贵阳对8个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进行了间期为10-15d的分期播种,以套袋自交结实性作为育性考查指标,结果所有核不育系都有稳定不育期和可育或部分可育期表现,且育性转换明显。稳定不育期的长短因不育系不同而有差异,范围在5-33d。自交结实率与日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所有不育系都在幼穗发育的一定阶段内对温度表现敏感,大多数不育系的温度敏感时期在抽前7-24d,培矮64S在抽穗前17-30d。不同不育基因供体来源的不育系对温度敏感时期和持续时间长短存在着差异,同一不育基因供体来源的不同不育系之间,其育性对温度敏感时期和持续时间长短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用6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5个新育成和1个对照)和6个恢复系组成6×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杂种F1的表现中比特殊配合力效应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各不育系单株产量的GCA效应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Y27S、117S、118S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属Ⅰ、Ⅱ类亲本,有效穗数、播始历期和全生育期属Ⅲ、Ⅳ类亲本,可用作选配早熟高产大穗型组合的亲本;B30S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属Ⅰ类亲本,可用作选配多穗型组合的亲本。各性状的群体配合力方差组成中,单株产量的加性效应占57.72%,非加性效应占42.28%,相差不大,其余性状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研究经历的探索阶段、生产初试阶段和大面积生产应用的历程,分析了当前育种和应用中存在着种质创新不够、实用型两用核不育系缺乏、种子生产决策不科学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紧密结合创新不育系种质资源、加快优质多抗不育系育种步伐、科学决策种子生产基地与时段以确保两系杂交稻健康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139S温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光温敏核不育系139S应用基础,利用自然生态条件下3年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气候室(箱)、冷水池鉴定,对温敏核不育系139S的温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为22.6~23.0 ℃.育性敏感期在幼穗分化第Ⅳ至Ⅵ期,其中以第Ⅴ至Ⅵ期最为敏感.在育性敏感期内,人工气候室以(20.0±2.0) ℃处理1 d,在自然条件下1 d日均温22.0~23.0 ℃,不育性不波动.在人工气候室以日均温23.5 ℃处理11 d,有10%的单株出现不育性波动,染色花粉率0.15%,自交结实率为零.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江西6个不同纬度、海拔地点32年以上的日平均气温,认为江西适宜用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制种的地区在赣南及赣中南部,但这些地区繁殖不育系比较困难;温敏型不育系的种子繁殖可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进行.提出了在江西气温条件不同的地区分别建立制种基地和繁殖基地的设想,温敏型不育系种子还可在海南岛异地繁殖.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