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稻螟虫白穗 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冶一代,挑治二、三代。防治三化螟:一是在幼虫未下移前拔除虫株;二是保护青蛙;  相似文献   

2.
三化螟主害代转变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明新余市蒙山山麓稻区水稻栽培制度不合理,虫源田、过渡桥梁田大量存在,是造成三化螟种群上升的重要原因。水稻生育期提前,二代过渡桥梁田由迟熟早稻改为一季晚稻和二季晚稻秧田为主,幼虫滞育时间较长,以及螟虫营养条件改善,是导致主害代由四代转变为三代的直接原因。三代转化率低使四代三化螟种群数量下降,为害减轻。同时,针对该地区三化螟发生规律,阐明了调整栽培制度,消灭越冬虫源,提高栽培技术,减轻螟害的措施,以及“兼治一代,挑治二代,狠治三代”的药剂防治策略。提出了第四代三化螟预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表明,稻水象甲在浙江省双季稻区年发生两代,主要以一代幼虫致害早稻。每年春夏秋3次迁飞是构成其田间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春季越冬代成虫迁入早稻田繁殖,形成一代致害种群,风和降雨影响气温的变化而左右迁入峰期的早迟;一代成虫生殖滞育,绝大部分个体(95%以上)迁出早稻田行夏蛰并越冬;少量落入秧田者和早稻收割时散落田内而晚稻插秧时尚未迁离的个体构成二代虫源,故二代种群一般不会对晚稻构成威胁;秋季二代成虫羽化后滞育越冬。稻水象甲飞行力不强,且风力稍大便无法起飞,其远距离自然扩散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严格控制人为传带是控制疫区扩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一、水稻螟虫(钻心虫)包括二化螟、大螟、三化螟,以二化螟为害为主。二化螟常年发生三代,以一、二代危害较重,第三代危害再生稻。我区常年防治时间一般是:一代螟虫5月上旬,二代螟虫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三代在8月初。防治适期要依据当年气候情况等综合因素而定,具体防治时间以植保部门预报为准。防治方法:①消灭越冬螟虫,压低发生基数;  相似文献   

5.
<正> 抛秧栽培是近几年推广的一项水稻栽培新技术。它一改历年稻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历史,是一项省力、省工、省种、省秧地、稳产高产的栽培措施。 但是,由于抛秧稻植株根层分布较浅,加上纹枯病、二化螟、杂草的发生比常规栽培田偏早偏重,因此,中后期容易出现倒伏现象,严重影响产量的提高。实践中,在水稻拔节期间结合晒田,施用烯效唑和磷钾肥,注意此期早防病虫草害,能有效地增强  相似文献   

6.
一、稻螟虫白穗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治一代,挑治二、三代  相似文献   

7.
7、8月份是水稻二化螟和二代玉米螟盛发危害期,因此,抓住二化螟和二代玉米螟危害盛期进行有效防治,确保水稻和玉米丰产丰收。2007年暖冬气候有利于二化螟和玉米螟越冬。预计2008年二化螟、二代玉米螟为中等发生。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7月上旬,二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旬。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中旬。因此,广大农民朋友要充分认识到二化螟和玉米螟危害的严重性,抓住有利时机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8.
抛秧栽培水稻病虫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同品种、同时、同方法、同步调查观察,结果表明,抛秧稻、移栽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基本相同,发生量和危害程度有较大差异,多种病虫发生和危害程度为抛秧稻重于移栽稻。初步分析了抛秧栽培病虫较重的原因,提出了加强监测,适时早治、狠治三化螟、纹枯病,科学用药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水稻免耕抛秧在我区已推广几年了,怎样才能提高综合效益是重点研究课题,稻鸭共育生态栽培技术为水稻生产提供了综合效益的典范。大新免耕稻田养鸭每亩种稻增收106.49元;养鸭增收115.49元.还可以消灭虫害,减轻病害发生,减少农药用量,生产出安全可靠的产品,稻鸭双收,综合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常德稻区螟虫种群的发生危害规律。[方法]通过对常德地区1956~2006年螟虫种群发生危害程度及规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危害规律的演变过程。[结果]常德稻区螟虫发生危害1957年之前以二化螟为主,1958~1969年以三化螟为主,1970~1986年三化螟、二化螟混合大发生,1987~2001年以三化螟为主,2002~2006年以二化螟为主。螟虫发生危害规律变化主要受桥梁田、有效越冬虫源田面积,水稻播期、品种和栽培方式及防治农药品种的变化的影响,使三化螟和二化螟经历了从次要害虫上升为重要害虫、混合大发生或相互交替变动的演变过程。[结论]该研究为常德稻区螟虫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报道了水稻抛秧技术对水稻产量、经济性状、生育特征等的影响。试验表明,抛秧稻和手插稻相比,有效穗、每穗着粒数、分蘖数、叶面积、根系数明显增大,增产5.14%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信阳稻区害虫种类及其危害情况,为害虫防治提供参考,对水稻生长季节的稻田害虫进行了调查。经鉴定,该区水稻害虫共187种,隶属于8目34科,优势害虫是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大螟、中华稻蝗、褐飞虱、白背飞虱、稻蓟马和稻管蓟马。稻蓟马和稻纵卷叶螟在粳稻上危害较籼稻重,褐飞虱和三化螟第3代在粳稻上危害较籼稻轻,“籼改粳”的推广使二化螟由原来的1 a2代变为3代。  相似文献   

13.
对2005年早稻的不同移栽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并阐明了抛秧早稻的生态生理特征如下:秧苗带土抛秧不伤根,返青快,促进了水稻分蘖的早生快发,以及有效穗的形成;抛秧水稻的单株叶面积要低于手插稻,但是群体的叶面积指数高,提高了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抛秧稻的根数、根重、根系活力都要比手插稻的显著要高,为水稻的灌浆结实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抛秧稻最终获得超高产的有效途径是在有效穗,穗粒数提高的前提下,保证结实率不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了稻粉虱的形态特征,研究了稻粉虱的为害习性、生物学特性、生活史、世代历期、种群动态、寄主、越冬和防治方法.结果表明,稻粉虱在福州地区1a发生8代,第3、4、5代是为害水稻的主害代,应用扑虱灵防治稻粉虱,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锐劲特对多种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锐劲特对多种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初探薛智华张夕林张谷丰张建明张洪进(通州市植保站226300)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二、三化螟是通州市水稻中后期的主要害虫,三代纵卷叶螟、三代稻飞虱和二代二化螟、三代三化螟常年在8月中下旬发生,防治适期基本接近,这是开展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稻虫杀净,甲胺磷等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有益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虫杀净对水稻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稻田有益生物种群的影响较小,在防治水稻害虫上可替代甲胺磷等高毒性杀虫剂。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处理对免耕抛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1996年开始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以来,黄庆、李康活等在如何促进免耕抛秧水稻前期早生快发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探明了免耕抛秧稻前期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并相应提出了免耕抛秧稻前期的技术措施,从稻田的准备[1,2]、除草剂的选择[1,3]、育苗钵体大小[4]、水分管理[5]等方面,着力促进免耕抛秧前期早生快发.免耕抛秧稻的肥料管理一般参照常规耕作抛秧的做法,主要以重施前期肥为主,促花保穗肥为辅[6,7].但免耕抛秧稻的肥料管理是否有特殊的技术要求及有关施肥处理对免耕抛秧稻产量影响的报道较少.为此,我们于2000年开展了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施氮方法对免耕抛秧稻的产量影响研究,初步探讨了水稻免耕抛秧高产施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广西右江河谷稻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抛秧对该稻区早稻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翻耕抛秧相比,免耕抛秧处理的生长拖后1-3d,但有利于水稻的灌浆结实,为产量打下良好的结构基础,可增产12.5%,同时省力省工,节本增收1675元/hm^2,在该稻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9.
水稻是我县的重要粮食作物,其中中稻占水稻总面积的90%左右。近年来,稻螟为害相当普遍,尤以三代三化螟造成中稻白穗的损失最为严重,1963年和1964年,中稻因白穗减产约达一千万斤。所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三代三化螟的为害,就成为我县水稻增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抛秧稻不同施肥时期氮肥分配比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抛秧稻栽培的推广,抛秧稻合理施肥成为急需研究的问题。以早稻迟熟杂优组合特优63为试材,在适当比例磷钾肥做基肥情况下,每公顷施纯氮150kg,设计了4组不同施肥期的氮肥分配比例试验。结果表明,杂优抛秧稻的优化氮肥分配模式以80%作基肥、20%作穗肥、分蘖肥不施的产量最理想,比其他分配模式的增产6.%和11.1%,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