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推动机制与农村社会自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下而上式"是日本"一村一品"运动推动路径的主要特征。而"自下而上式"特征得以形成的基础,在于农村社会的自主性。种植品种的自主选择、销售模式的自主构建和产业方式的自主打造,构成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主要推动机制。"一村一品"运动从未脱离农村社会自主性的释放,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行政力量在协助自治的同时为农村社会自主性释放留下空间,而农村社会还具备包括农协组织、直销所组织和家制度在内的自发性组织载体。根据日本的经验,在行政与自治的关系方面,中国的乡村振兴需要避免预先设定领域和方向、缺乏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行政主导;在农村社会自主性释放载体的培育方面,中国的乡村振兴也应从生产和销售环节入手,将农民组织起来,同时以深度嵌入乡土熟人社会的农户家庭经营为根本依托,降低企业对农户的监督成本,而非优先扩大规模进而陷入高杠杆、高风险的资本化经营逻辑。  相似文献   

2.
从农村女青年的婚姻自主性出发,对一桩村内赘婚的诞生背景、过程、各方反应进行观察与描述,发现女青年的外出务工经历与经济上的自立并不能有效地改变其因家庭结构而被传统习俗"注定"了的婚姻命运。男青年成为"上门女婿",既有其家庭原因,也间接受到当前农村建设政策的影响,婚姻成本的走高则是其最终决定因素。因此,虽受到社会环境变迁、个体流动经历以及当事人在此基础上对婚姻自主性思考的综合影响,但赘婚习俗仍在部分农村地区保持着较为强劲的传承惯性,这构成农民工城镇化和市民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文化需求与现实需求的双重表达。  相似文献   

3.
温馨 《现代农业》2013,(2):108-109
文章以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白庙子镇敬老院为例,探索农村老年人机构照顾中社会工作的介入,认为应倡导"花圃模式"和"社会工作模式"的机构照顾模式。具体包括针对老年人的直接工作,如制定个别化的护理照顾计划、个案工作,提升老人的自主性和自我价值,激发其对高质量晚年生活的需求;针对家属的工作;针对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基层民主治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主治理的能力,对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参与式民主视角,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形成的三条路径:行政化路径、转型化路径、自主化路径,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四大不足”:公益性不足、自主性不足、新元素不足、参与度不足。从政府、农村社会组织、村民三个方面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主治理的能力,建构“多主体”治理模式促进村民自治,以求实现农村社会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它强调改变政府对于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社会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多种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引入多中心治理的模式,充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优势功能,从而推进农村社区和谐,快速、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妇女是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受封闭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经济水平、浓厚的传统氛围以及薄弱的教育基础等因素综合影响,政治参与效能较弱,制约着自身以及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指出必须通过增权和赋能途径,完善政治参与制度,保证过程参与,加强民主监督,保障妇女的政治参与权利;发展经济,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政治参与能力,营造良好政治参与环境,增强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效能,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在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自主性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可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生产要素的组合,稳固农村集体形式,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村治理过程中,更加体现自治化管理,发挥基层社会的自我管控功能。伴随着民族独立和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乡村传统自治性社会模式受到了极大影响。特别是现代农民自主性增强,自我整合的社会能力提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探讨治理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以来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引起了空前的关注,如何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如何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农村社会的聚焦点。越来越高的教育文化水平和教育文化交往要求是新型农村交往的精神动力,农村社会交往与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农民自身素质呈正相关性。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促使农村的社会交往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从依附性向自主性转变,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相似文献   

10.
《农家顾问》2014,(7):44-44
<正>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确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原则: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②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防止大拆大  相似文献   

11.
2013 年以来在浙江推广的农村金融自治模式,将乡村传统文化与连带责任相连结,有 效化解农户贷款难问题。本文基于平湖市和温州市两个村的调查,从信息优势、行为监督和成 本权衡三方面解析农村金融自治中的连带责任有效风控机理,并提出这一机制可能存在“信息 依赖”等隐患,提示城镇化对乡村居住模式的影响可能改变这一模式实施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推动乡村治理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蕴,乡村治理创新的目标与社会工作价值取向 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成为推动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格局创新的突破点。社会工作具有 高度专业性,在基层治理中可以提供技术层面的硬件支撑,在“三治融合”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 用。作为一项职业、一种制度、一项社会治理工程的社会工作扮演着服务式救助者、福利的传递者、政 策的推动者和弱势群体的使能者的角色,将会在乡村社会中发挥提升村民参与意识、扶持弱势群体、 推动乡村社会实现有效治理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的正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的建立赋予了村民民主权力,农村政治骨干们则控制着权力资源.农村村民的政治参与呈现出理性化和本真的原貌,农村社区权威也由亲缘关系发展到村民自治,是一个由"乱"到"治"的过程,其中,农村政治骨干们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促进了村干部的勤政廉政,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创造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与动力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城乡二元分立结构向城乡统筹结构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已经不能再固守原有的行政村建制,而应以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和发力点.从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来推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应该拓展改革深度,理顺社会管理体制关系;增加政府投入,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丰富文化生活,塑造农民社区居民意识;健全社区组织,提升社区居民自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乡贤研究会"首创之地和"新乡贤"概念诞生之地,绍兴市自然也是新乡贤队伍建设的先行之地,已经成为全国乡贤文化之乡和新乡贤队伍建设的标杆。绍兴市的新乡贤队伍建设,肇始于2001年上虞乡贤研究会的成立,在2015年的乡贤政策年臻于高峰。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定位为"村民自治的有益补充"、起"补位和辅助作用"的近2万新乡贤队伍,在乡村经济、文化、公益、自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显现了新乡贤队伍建设流于形式、结构相对失衡,以及党政介入过度、党政机构与新乡贤组织职责和权力边界不清晰等问题。解剖这一领先全国的典型个案,对于其他地区的新乡贤队伍建设和现代乡村振兴,无疑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履祥是清初著名学者,他一生都在乡村读书治学,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关心农村的社会稳定和风俗人心。他提出“保聚之法”以促进乡村和谐与稳定;作《丧祭杂说》,意在移风易俗。他的乡村自治和变易风俗思想即使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也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王华  艾建安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3):233-236
随着当代农村村民自治政策在广大地区展开,村落中普遍开展了以直选为基础的治理模式,而民主选举尚无法化解原有的权力形式。以20 世纪初以来农村地方权力形成为例,认为除了国家权力外,农村地区的地方势力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地方精英也掌握着话语权力,当代乡村治理呈现了多元权力相互作用的复杂格局。村委会作为乡镇的派出机构,其政治性功能相应淡化,经济和管理作用逐渐凸显曰地方民间组织和团体则以其文化网络为依托,因其广泛的团结性而成为地方保护的代表。若将广大农村地区的权力形式简化为“国家”与“地方”的二元格局,两者之间的关系随时代而发生相应地变化,在经历了统一、冲突阶段之后,当代的农村治理呈现出国家与地方之间谋求合作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张伟  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5):3009-3011
对传统川西茶馆文化进行总结梳理,发现当下的川西茶馆功能日渐萎缩。可通过挖掘传统川西茶馆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川西乡村茶馆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和社区自治结合起来,将乡村茶馆建设成为代表川西社会独特生活方式和社会主流文化的教育基地,重塑川西茶馆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