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峡库区典型森林植被类型对坡面产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地形地貌基础上,植被与降水是决定坡面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2005~2006年对重庆缙云山4个天然林地径流场和农地径流场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①森林植被在一定范围内对坡面径流量有削减作用,前期降雨对坡面径流有影响;②坡面径流峰值与暴雨峰值呈一一对应关系,马尾松和常绿阔叶林的变化幅度较小,楠竹林和常绿阔叶灌丛变化较大;③地下径流深与降雨量呈一一对应关系,地下径流深与降雨量关系反映出前期降雨对地下径流量的影响;④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冠丛地下径流峰值的总体趋势是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楠竹林和农地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午潮山常绿阔叶林气候生态效应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午潮山常绿阔叶林气候生态效应,经过8年(1988 ̄1995)定位观测研究,取得了若干规律性数据,加深了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气候生态学特征的认识,为持续经营、保护、利用和发展常绿阔叶林,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文中较系统地论述了午潮山常绿阔叶林的日照、温度、湿度,林内降水量再分配,酸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天然常绿阔叶林是浙江省建德市的地带性顶级群落类型,具有多种林林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特征。该文就该市常绿阔叶林资源现状、过量消耗原因、恢复发展对策及保护和发展天然常绿阔叶林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杭州午潮山常绿阔叶林中进行了3a的定位研究,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水分输入、输出过程,以及水分输入后的再分配进行定量的分析,为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的养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4种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林地及农地(对照)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其林地(农地)表层土壤容重的顺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农地>灌木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顺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农地。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有效水分涵蓄量要明显大于其他的森林类型,其蓄水量是竹林的1.4倍,是农地的2.14倍。4种森林类型林地及农地土壤的水分下渗性能,其层间稳渗率以腐殖质层>淀积层>母岩层;在土壤层,以竹林和农地的水分初渗为高。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水分渗透性能极强,其初渗值达到了10.169 mm/min。从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来看,灌木林涵养水源和理水调洪的功能要远大于其他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要优于常绿阔叶林,而竹林最差。然而,对于遭遇短历时较高强度的降雨而言,竹林的理水调洪作用可能略好于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6.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探讨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内不同林分土壤中有机酸的分布特征,以期为野生杜鹃林分土壤管理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集常绿混交马缨杜鹃林、常绿混交露珠杜鹃林、常绿混交迷人杜鹃林、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表层土壤,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土壤中的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乙酸、乳酸、丁二酸、甲酸的含量。【结果】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酸总量分布情况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混交露珠杜鹃林常绿混交马缨杜鹃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混交迷人杜鹃林;土壤有机酸的分布差异显著,有机酸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草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乙酸甲酸丁二酸,草酸为优势酸,乙酸、甲酸和丁二酸含量较低;土壤有机酸与pH呈负相关,其中酒石酸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柠檬酸与pH呈显著负相关;聚类结果显示,落叶阔叶混交林明显区别于其他林分类型,且草酸含量最高。【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中有机酸分布受到优势种的影响,百里杜鹃的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土壤有机酸含量远高于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常绿混交杜鹃林,森林土壤有机酸分布特征应成为森林林分管理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采用定位观测方法,利用2005年全年观测数据,从土壤水分对宽坝林地内的典型森林集水区(常绿阔叶林、杂灌林以及荒草坡)的森林水文月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林土壤含水月平均最大值为41.51%,最小值为33.77%;杂灌林土壤含水月平均最大值为39.17%,最小值为36.85%;荒草坡土壤含水月平均最大值为40.64%,最小值为37.47%。(2)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幅度不大,且各层土壤水分月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与杂灌林和荒草坡相比,天然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水土保持能力和显著水源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8.
神仙居景区景观林改造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神仙居景区森林植被现状的调查,结合景区旅游观光的需要,模拟仙居县俞坑自然保护区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树种组成、生活型组成类型进行景观林改造。采用渐伐针叶树、保留阔叶乔木树种、培育阔叶乔木树种萌蘖丛、保留有益灌木、林下补植和林间空地栽植常绿阔叶树、块状清理植被、块状整地造林、次生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间伐抚育等营林技术措施,使原生植被得到有效的保存,促进植被演替过程,构建物种丰富、群落稳定、地域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的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9.
围绕武夷山群落结构特征、主要生态功能以及与其他区域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进行研究表明:①对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调查主要集中在米槠林、甜槠林、丝栗栲林、青冈林和木荷林等5种森林群落类型,其中关于甜槠林群落结构特征的报道较多;②有关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生态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特征和群落特征调查方面,在土壤特征调查方面主要研究了土壤的生化和理化性质,在群落调查方面主要回答了物种组成、多样性分析、种间联结性、生物量等问题,土壤和群落特征调查方面发表的文献占文献总数量的90%以上,而气候和水文方面的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将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2个群系,其中以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3个植被型为主。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阐述了各个群系,总结概括了天门山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11.
闽北毛竹林的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照,对闽北毛竹林类型(竹杉混交林、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和同一林分不同层次土壤渗透性能存在很大差异,常绿阔叶林土壤渗透能力最强,竹阔混交林次之,毛竹纯林土壤渗透能力最弱;各林地土壤渗透能力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通用经验方程对各林分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Hoton方程次之,Kostiakov方程最差;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活性显著影响土壤渗透性能.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渗透性能的实质是土壤生物加速了林地养分循环速率,最终提高了土壤质量;结合相关分析,筛选出11个极显著或显著影响土壤渗透性能的土壤理化和土壤生物活性因子,对其主分量分析后得到土壤渗透性能综合参数P及与其极显著相关因子的综合参数β,并构建土壤渗透性各指标及其综合参数P与β的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2.
对设于菜阳河自然保护区 3种森林类型的 8块监测样地的土壤剖面调查结果得出 :3种森林土壤有较明显的差异。季节雨林土壤为粗骨性赤红壤 ,水热条件好 ,有机质等养分含量丰富 ,阳离子交换量较高。山地雨林土壤为紫色赤红壤 ,总孔隙度达 5 0 % ,通透性尚好 ,土壤氮磷钾全量较其他两类土壤低 ,有机质含量及有效氮磷钾含量与季风常绿阔叶林接近 ,交换性能较好。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主要为黄色赤红壤 ,总孔隙度达 5 6 % ,非毛管孔隙度 11 5 1% ,土壤通透性及保肥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低中山常绿阔叶林区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恢复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长江上游中低常绿阔叶林区森林的生态功能,认为该区的森林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农业生态屏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生态作用;提出了七个恢复对策;(1)改良“杂木林”观念,确立常绿阔叶林的不可替代地位;(2)建立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3)积极进行现有人工林的改造;(4)搞好农林结构调整。促进退耕还林;(5)突出流域单元的恢复重建的示范作用;(6)加强科学研究;(7)加强教育,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人促天然更新形成的米槠单优群落林地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性能与水分性状;土壤疏松多孔,具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其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含量较为丰富;土壤酶活性较强,呼吸作用强度较大,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较高的土壤肥力水平。常绿阔叶林采伐后经炼山营造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云南热区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普文试验林场,通过对不同龄期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较,并以当地的山地雨林、林龄较为接近的西南桦次生林和黄水(黄牛水 水锦树)次生林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参照,作了对比分析;还对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与其土壤肥力状况及物理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人工纯林随着林龄的增长,其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先维持再积累上升的趋势;15年生的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水平与黄水(黄牛水 水锦树)次生林相近,随其林龄的增长,预计会超过黄水(黄牛水 水锦树)次生林而接近于山地雨林。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土壤全N、水解N、速效K含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西南桦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碳水平可用以指示其土壤的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热带次生林分布、类型与面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林的保护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占世界热带林面积约三分之一的热带次生林,其经济和生态效益通常较差,处于相对被忽视的状态,因此也往往被进一步破坏。将次生林经营纳入可持续经营的轨道,是实现热带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重要战略。通过对中国热带森林研究、经营和统计资料的分析,结合本项目实施过程的实地调研取得的结果,文章对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分布、面积和类型作了阐述。热带森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台湾,以及福建和西藏的部分地区,包括124个县市的全部和50个县市的部分地区。据可认可的资料统计,中国热带林地面积(不含台湾省)约1125.66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074.49万hm^2,次生林面积544万hm^2。次生林占热带地区林地面积的48.33%,占有林地总面积的50.63%。中国热带林地和次生林的实际数字估计要比这一数值大6%以上,因为中国这几年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森林植被恢复得很快,林地和次生林一直在不断增加。热带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包括湿润雨林、山地雨林);热带季雨林(包括半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石灰岩季雨林);南海珊瑚岛植被;海岸红树林等。从森林经理的角度,中国热带次生林的类型可分为:(1)次生阔叶林,包括次生常绿阔叶雨林、次生季雨林和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2)次生灌木林;(3)次生针叶林;(4)次生红树林及次生珊瑚岛林等四大类型。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所改变的土壤利用方式将显著地影响土壤磷素(P)含量水平。本研究沿地处中亚热带地区的南昌市选取灌丛、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Hedley的P素连续分级法分析了土壤全P及各功能P形态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森林表层土壤全P和可提取态P的含喇均表现为城区(0.71g·kg-1和378.50mg·kg-1)明显高于郊区(0.30g·kg-1和150.74mg·kg-1)和农村(0.31g·kg-1和147.38mg·kg-1)(p0.05)。在树脂P、NaHCO3-P、NaOH-P、声波P和HCl-P等5种功能P形态中,城区森林土壤HCl-P的相对含度最高,为36%,明显高于其郊区相对含量为8%年农村相对含量为6%的水平。而郊区和农村地区,土壤NaOH-P是其主要的存在形态,其相对含量分别达到41%和50%。可见,城区土壤P积累将影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P循环,且其高含量的HCl-P可能加速P在城区水生系统的富集。图3表2参32。  相似文献   

18.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国云南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选择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应用市场价值、影子价格和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保护区内的优势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以及另外2种植被类型(季节雨林和山地雨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涵养水源价值为4 919.56万元/a,固持土壤的价值为9 631.76万元/a,固定CO2的价值为1 365.05万元/a,净化空气的价值为2 504.92万元/a。4项合计的总价值平均每年为1.842 1亿元。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orest soil physical proper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the fractal theory was adopted to study the soil fractal features of the four typical forest stands (mixed Pinus massoniana-broadleaf forests,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s and evergreen broadleaved shrub forests) in Jinyun Mountain, Chongqing City, and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arable land.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 model can be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actal dimensions and the properties of forest soil. The impacts of fractal dimensions on the soil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elasticity analysis and marginal yield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the micro-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ASD) and the soil pore size distribution (SPD) can be used as the indices to evaluate the soil structure. In the typical stands of Jinyun Mountain,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PSD is 2.7–2.9, the ASD is 2.5–2.8, and the SPD is 2.3–2.8. The soil structure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shrub forests performed best in PSD, ASD and SPD, and the soil of P. pubescens forests is the worst. There were som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SD, ASD, SPD and some soil properties in the different forests and farmland. The related coefficients are over 0.5. Based on the elasticity analysis and marginal yield analysis, the effect of PSD was more than those of ASD and SPD. Obviously,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fractal theory application in soil structure and soil propertie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6, 4(4): 39–46 [译自: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