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州地区小麦越冬期温度条件的年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沧州地区小麦冻害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采用查阅小麦越冬期温度条件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70-2009年该地区小麦越冬期温度条件的年际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前积温、秋季降温幅度、年负积温、1月极端高温和春季降温幅度等5个温度指标在年际之间差异很大,某些年份一个或几个指标出现不利的极端值则可能引发小麦冻害;除年负积温与1月极端高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之外,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冬前积温、年负积温等指标在不同年代之间发生波动。这些结果对深入认识该地区小麦冻害的发生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麦根系既是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主要器官,又是多种激素、有机酸和氨基酸合成的重要场所,其生长发育关系到小麦最终产量和品质。全球气候变化下频发极端高温或低温灾害,极端气温导致极端根际温度,直接作用小麦根系并影响其生长。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根际温度胁迫对小麦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根际温度胁迫对小麦根系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并针对当前小麦根系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与前景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小麦抗逆栽培根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份对小麦穗数穗粒数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的小区高产栽培试验和高产攻关,对小麦的穗数、穗粒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似栽培条件下,有的年份间穗教相差较多,有的年份间穗粒教相差较多。年后幼苗阶段积温,是决定穗数多少的主要因子;小麦返青后5d平均滑动气温首次≥4℃至拔节前的天数,是决定穗粒数多少的主要因素。但只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不论什么年份,均可获得足够的穗数和较多穗粒数。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耐热灌浆与气—冠温差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5~25℃, 在高温下生产力会下降。 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开花 后常常出现日温30℃以上的天气, 如果伴以阵风, 则形成干热风, 使小麦产量下降3.5%~ 7 .1%, 严重的地区和年份减产可达10%~20%。 灌浆期高温也造成品质下降。 多年统计资 料表 明,我国受干热风威胁的小麦面积达1 450万公顷。通过生  相似文献   

5.
通过全面系统分析邹城市小麦近11年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演变,为鲁西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准确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2010—2020年邹城市《植保专业统计报表》为主要依据,重点分析了邹城市小麦病虫害发生演变、发生面积、实际损失、挽回损失及防控情况。结果显示,鲁西南地区小麦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条锈病流行重发频率上升,茎基腐病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蚜虫为当地主要害虫,维持在高位发生状态,纹枯病、白粉病、根腐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常发性病虫害不同年份间展现出一定波动,其发生相对平稳,全蚀病、麦叶蜂等病虫害发生呈下降趋势。2010—2020年邹城市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5.51万~12.92万hm2,2018年后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小麦病虫害造成实际产量损失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均实际产量损失为4098.61 t,虫害、病害年均造成实际产量损失占病虫害造成总损失的比例为62.94%、37.06%。通过有效防治,邹城市小麦病虫害不同年份间的产量挽回损失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专业化统防统治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李晓航  盛坤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8):134-140
该试验探讨了黄淮地区不同年份之间冬小麦品质指标的波动趋势,分析结论可为该地区小麦品质提升和品种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经过分析2011—2015年中国黄淮地区南、北片国家区试水地组的317个小麦品种的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和最大拉伸阻力等一系列相关品质指标。结果得出:2013年黄淮地区南、北片的小麦平均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高于其他年份,但是稳定时间却不是最大。综合比较不同年份小麦品质指标的变异大小,以容重最小,稳定时间最大。变异程度较为接近的是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但是稳定时间的变异约为前两者的20倍以上。根据品质指标含量进行分类,强筋、弱筋和中筋品种分别占有比例为3.15%、0%和22.7%,其余未归类品种所占比例高达74.14%。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云南小麦生长期自然降水亏缺率时空分布,提供干旱灾害防御和节水灌溉技术支持,利用1972—2016年45年云南115个站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分析小麦需水量和降水亏缺率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降雨量年际变异大,需水量呈上升趋势,平均降水量为136.4 mm,平均需水量为290.9 mm。45年中有87%的年份在小麦全生育期自然降水不足,其中特重度缺水比例占21%年份。在拔节、孕穗需水关键期和抽穗开花需水临界期,降水亏缺率大,小麦处于特重度缺水状况。降水亏缺率空间分布显示,全省115个小麦种植县,有87.1%的降水亏缺率大于50%,降水亏缺率达到70%以上的占到35.3%。  相似文献   

8.
李璐 《种业导刊》2012,(10):14-16
对国审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号的品质性状、农艺性状及其亲缘关系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新麦26号品质性状属双亲互补且超亲遗传,年际间品质性状稳定,在产量与品质两个负相关性状选育上有重大突破,最后指出新麦26号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9.
耕作方式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淮海地区旱地小麦种植面积较大,降水少且年际间变化幅度大造成其产量低而不稳。耕作措施可影响土壤的蓄水,于2009-2011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深松+旋耕和旋耕4种耕作方式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黄淮海地区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处理有利于降低小麦播种至冬前阶段的耗水量,提高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2009-2010年度,深松+条旋耕处理播种至拔节阶段0~20 cm土层贮水减少量显著低于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拔节至成熟阶段40~160 cm土层贮水减少量显著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2009-2010年度的各生育时期和2010-2011年度的苗期、开花期、灌浆期,深松+条旋耕处理株间蒸发量显著低于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与条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深松+条旋耕处理开花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耗水量显著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与条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而且籽粒产量最高,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信阳市高温日数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61—2015年信阳市地面气象月报表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法、简单相关系数法、通径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阳市≥35℃高温日7月下旬最多、而≥37℃和≥40℃的高温日均是8月上旬最多。山区、丘陵平原过渡区高温日数少,平原、山麓高温日数多。1961-2015年信阳市高温期没有出现明显的缩短或延长。1961-2015年信阳市高温日数整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经历了先急剧减少后缓慢增多的变化过程。湿度是影响信阳市高温日数年际变化的主要因子,气压、降水和日照是次要因子。信阳市高温日数存在6、21、30和51年4个明显的周期振荡。未来几年信阳市仍将处于高温的多发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