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332-33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城市化进程由此拉开大幕,以我国当前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未来面临失地问题的农民数量将会持续增长。如何避免因失地、失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对西安市辖区内若干城中村和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城中村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贵州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贵州城镇化进程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双面影响:它能够缓解住房、就业等社会压力,有利于城镇化的稳步发展;但它的"脏乱差"现象也给城市发展、城市生活质量等带来负面影响。文章针对城中村存在价值及其改造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是指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由区域范围内失地农民所组成的"过渡型社区"。黔灵镇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市中心,下辖11个村,其中9个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均与城市相融,成为贵州省内典型的"城中村"。本报告以黔灵镇下辖的沙河村、茶店村、东山村、西瓜村、云岩村、三桥村、改茶村、黔灵村、宅吉村9个"城中村"作为个案研究的分析对象,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对农民思想道德出现的许多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并作出一个导向性的对策研究,以促进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延伸,徐州市区以同心圆向四周迅速扩展到三环路以外,城市的版图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个个自然行政村被新兴的建筑分割、包围,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独特的"城中村"。又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这些"城中村"阻碍了城市的整体发展,面临着必须治理的局面。对"城中村"治理思路的研究,其根本意义在于在城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城中村"本身的治理,更重要的是止住源头,避免城市边缘和远郊区的村庄成为新的"城中村"。该文将探讨徐州市在"城中村"治理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综合分析各种治理模式并针对徐州市"城中村"的治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西地区城镇化是广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镇化发展,广西地区可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在推进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广西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独特的发展思路,其具备的独特区位优势将使得建设方法与其他省市地区不同。英国是世界城镇化发展最早和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英国城镇化的进程对我国城镇化进程有极大的启示,本文通过分析英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为广西推进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特色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中村"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太原市作为拥有最多城中村的省会城市,从2003年以来大力进行城中村改造,致力于实现全部村民的"村改居",先后开展了各项改造措施。村委会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三大利益主体之一,在现实的改造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并没有将自己的职能充分发挥,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相关过程,为村委会职能的转变提供更加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城中村"给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了新的问题。笔者从"城中村"的定义入手,分析"城中村"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出了"城中村"土地利用及管理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城中村"土地问题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广州城中村的管理与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的存在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其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进一步受到质疑。然而,"城中村"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使城市不得不正视此特殊地带,并采取帮扶措施,使其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以广州城中村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广州城中村的概况,结合城中村的相关理论,提出广州城中村管理及改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农民市民化进程滞后于用地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城中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对其进行改造成了必然。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已成为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造成的特殊现象,已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和景观环境。因此,对于城中村的生态环境改造已势在必行。该文从实例出发,介绍城中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南希  李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28-17429
通过探究城市背景下的"城中村"现状及与国外城市村庄进行对比,寻找到打破"城中村"禁锢的设计方法,重拾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步伐下,由农村转变成的城市或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多数农村在转变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更多的带有许多消极的农业残余因素,因而衍生出许多不完全进化区域,由于其发展模式与单纯的农村不同,在文中将其称为"特殊农村区域"。从其概况和特点入手,分析城中村的规划模式和相似地区的类比特征来研究其改造难、建设难的痼疾,重点例举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城中村改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该地区城中村存在的个性化特点提出相关改造建议,同时延伸出对村内城乡二元体制变革的新思考,以呼吁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关注对城中村及其他特殊农业区域进行"城市化二次改造"重点治理。  相似文献   

13.
"村改居"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独特的产物,其所催生的大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本文从元治理理论的视域出发,分析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解决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切入点和关注点。  相似文献   

14.
城中村改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我国城中村改造中,各地已经探索出不同的改造模式.从改造主体、筹资方式、优惠政策、改造形式、补偿方式、改造效果与困境6方面分析了广东省珠海、深圳、广州3个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的不同之处,分析3个城中村改造模式在改造目标、政府作用和城中村改制3方面的相似做法,并从政府作用、村民角色、改造规划、外来低收入者、城中村改造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其他城市在选择城中村改造模式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进程中,绍兴市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和“主动融入城镇”两种不同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该研究对这两种整治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城中村”改造通过土地征收和宅基地置换方式实施,农民被动地接受城镇化;“主动融入城镇”通过村集体组织自发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和节余建设用地对外流转的方式实现,农民主动地接受城镇化.结果表明,“主动融入城镇”模式从根本上反映了农民的意愿,农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比“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社会效果更好,且符合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但同时,政府应对农村居民点整治进行必要的指导、规范并加强对城镇建设发展的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杭州不仅仅面临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的挑战,更面临着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挑战。旅游引导的杭州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实质就是通过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形成泛旅游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对杭州旅游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辅以对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实践模式系统梳理,并立足杭州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适应杭州市情的新型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为杭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圈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将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引擎。本文选取湖北省京山县生态园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经济学共生理论讨论圈域城镇化发展模式问题。研究认为,湖北省的圈域城镇化发展应依托武汉城市圈,采取"三级城市"为主导的分层分类、梯度错层、就近就地的辐射发展模式,即一级城市以发展服务业为主,分层分类向虚拟经济延伸;二级城市以制造业为主体,梯度错层向实体经济发展;三级城市以统筹协调为主体,就近就地向园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城中村的合理改造问题已跃升为城市与农村地区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已有的城市化进程研究大多聚焦于城市或者乡村的二元结构层面,对同时具有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的“城中村”却少有研究。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为例,针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空间结构排布不合理,配套机制不完善;建筑存在安全隐患及公共设施不能满足民众需求;社会治安不稳定,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探究城中村改造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路径。应采取聚焦顶层设计,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保留特色文化,延续城市记忆;实现“四化”有机统一,推动产业融合等举措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融入城市问题是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热点议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城市规模在增大,数量在增长。面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各方面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孟祥林和王印传两位博士研究城市问题多年,对城市化问题有较深的研究,其新作《新型城乡形态下的农村城镇...  相似文献   

20.
黄雪 《甘肃农业》2006,(9):31-33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通过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助于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适应城镇化进程、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