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群众运动推动下,我省小麦创千斤夺高产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近年来,三麦高产栽培取得了显著成果,产量纪录获得了新突破。我所小麦高产栽培亦取得了新进展。1975年小麦丰产田最高亩产达到了940.1斤,9.16亩小麦丰产田,平均亩产894.2斤;1976年小麦丰产田亩产达897斤;1977年虽受严重湿害、病害的影响,小麦丰产田亩产仍达到825斤。三年实践证明:在南方多雨多病地区,小麦也可以获得亩产千斤左右的高产;不仅丰年小麦可以高产,在严重的灾年亩产也能达到800多斤。这说明南方小麦生产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于1980~81年在无锡县东亭公社春雷大队第二、五耕作队进行。目的是研究、探讨引进日本农机具的合理工艺和农艺途径,并考核其技术经济效果。1980年在水稻生长期间,虽然遇上阴雨、寡照、低温和强台风等极为不利的条件,“试验方”栽培的390.6亩水稻,1980年仍获得平均亩产1025.6斤的好收成。比1979年单产935.5斤,增加90.11斤,增长9.63%;总产达400602.75斤,比1979年(双季稻约占35%)增长5.54%。其中 IR661和 IR24,142.2亩,单产1024.68斤,5.93亩最高单产达1242.73斤。东亭3号51.9亩,单产1059.19斤,昆稻2号78.2亩,单产1026.71斤,嘉农76—298亩,单产1011.68斤,小品种21.3亩,单产960.94斤。1981年试验方平均亩产1071.89斤,超过1980年,比1979年增产14.585。实践证明,从日本引进的水田农机具,只要机械工艺与栽培农艺相互适应,密切结合,应用于单季稻栽培是能达到高产要求的。  相似文献   

3.
辽阳市属于一季有余,两季不足作物种植区,如果热量资源利用得好,发展两茬生产是有希望的。1978年全市麦茬葵花试种面积90多亩,上茬小麦平均亩产400斤以上,下茬向日葵平均亩产300斤左右;1979年全市麦茬葵花种植面积扩大到8789亩,一般上茬小麦亩产300~400斤,下茬葵花籽亩产200~300斤;1980年全市麦茬葵花发展到15000亩,其中移栽葵花面积6561亩,一般上茬小麦亩产300斤左右,下茬葵花籽亩产200斤以上。由于两茬栽培组合对路,向日葵在我市得到了迅速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常熟县王市公社南塘大队倪永福生产队1965年三麦获得了大丰收。全队129亩三麦,亩产500.5斤,比1964年增产56.4%,其中82.6亩小麦,亩产498.1斤,46.4亩大元麦,亩产505斤;接种中稻茬的  相似文献   

5.
为寻求新的,省工省力的耕作方法,我们自1976年开始对稻板田三麦机直播免耕法进行试验研究,1980年冬通过技术鉴定,1983年无锡市郊区机直播免耕麦面积已达2000多亩,占全区三麦面积的10%.其中出现了亩产600~700斤的生产队,800~900斤的田块,1982年2.15亩扬麦4号免耕机条播麦亩产高达912斤.  相似文献   

6.
1980~1984年,我们在花桥乡进行百亩连片小麦高产栽培试验。除1983年因冰雹灾害未计产外,三年共种植小麦377.99亩,平均亩产815.18斤。 根据三年来对99块田的考察,58块宁麦3号平均亩产811.84斤,产量结构是每亩30.13万穗,每穗42.54粒,千粒重31.67克;41块扬麦4号平均亩产816.9斤,产量结构是  相似文献   

7.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麦历来是我省淮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70%,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5~50%,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探索高产规律,以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对促进全区粮食生产、推动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改善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75年以来,我们连续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试验与调查研究,首先在亩产四、五百斤的水平上摸索稳产八百斤的技术措施,继而在八百斤的水平上探索亩产千斤的栽培措施及其规律.自1976至1980年的五年间,除1977年外,其它四年本所的高产试验田亩产都在800斤以上,其中1979年2.81亩实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甘薯高产规律,为大面积大幅度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措施。我校从1978年秋至1980年春在本校实习农场进行甘薯高产栽培试验研究。两年来获得了比较高的产量。1978年有5块共10.6亩秋薯平均亩产10.839斤;其中有1.17亩,平均亩产达16,613斤。1979年有3块共6.9亩秋薯。平均亩产13,706斤;其中有1.01亩,平均亩产达14,396斤。  相似文献   

9.
<正> 大豆商丘7608高产栽培试验,是在中牟农校进行的.从1978至1980三年,试验田面积均在二亩以上,平均亩产448.6斤,其中1978年为419.7斤,1979年为445.2斤,1980年为480.9斤.如1980年平均亩产480.9斤的大豆,其田间植株群体结构为:每亩平均14400株,每株平均结荚60.7~73.1个,单株平均101.4~119.9粒,百粒重15.9~16.4克.我们初步认为:在肥力较高的试验地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为了探索小麦亩产900—1000斤的高产规律和进一步明确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于1976—1980年在偃师县本校农场连续进行了小麦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四年来,气候因素的特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每年均有4一5亩试验田单产达到900斤以上。1977年5.7亩平均单产929.6斤,1978年5.65亩平均单产为966.2斤,1979年5.6亩平均单产900斤,1980年4亩平均单产906.5斤;其中1978年1.13亩平均单产1030斤。围绕高产试验调查测定了高产群体结构,并设置品种、密度、播期、种植方式及促控管理等辅助试验。现将所获资料和初步认识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74年,我所开始探索沿江稻麦两熟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74年1.25亩扬麦1号丰产田,亩产683.2斤.1975年7.27亩小麦,平均亩产968.47斤,其中0.78亩扬麦1号,亩产达1008.1斤.1976年7.086亩小麦,平均亩产1007.6斤,其中1.23亩扬麦1号,亩产达1069斤.1978年6.89亩小麦,平均亩产954.5斤,其中1.9亩扬麦3号,亩产1007.3斤,0.9亩扬麦2号,亩产达1093斤(见表1).通过四年来的实践,我们对小麦高产栽培有如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偃师四号是偃师县农科所从河南省农科院引进的〔(郑引四号×郑州17)×6609〕早代材料中系统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经全省有关单位进行区域鉴定,被评为优良品种。我校从1977—1980年连续对该品种生育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产量表现三年来,我们在校农场(偃师)高肥水地试验,虽然经历了1977—1978年的干旱、冬暖,1978—1979年的倒春寒和1979—1980年的冬冷、春寒,由于良种良法配套,仍使亩产稳定在900斤以上,最高亩产(1.13亩)达1,030斤。其中1978年亩产966.2斤,1979年亩产937斤,1980年亩产913.5斤。三年共种8.45亩,平均亩产953.2斤,与对照郑引一号相比增产10—15%。  相似文献   

1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院工农兵学员、农场工人和教师,在深入开展教育革命的过程中,坚持“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了学习贫下中农小麦高产经验,探索淮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1972年以来开展了小麦高产研究.四年来,各试验田产量情况如下:1972年3.82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27.3斤;1973年7.2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37.4斤.其中有1.04亩,亩产812.0斤;1974年10.75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77.4斤,其中有4.93亩,亩产超过800斤;今年45.72亩试验田和丰产方,平均亩产829.6斤,其中900斤以上田块6.23亩,平均亩产965.1斤,有一块1.32亩,亩产1073.5斤.通过四年研究,我们对淮南稻麦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有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 1980年新乡县棉田春播单作面积7万亩,棉麦套作6万亩,麦垄点播和麦茬棉2万亩,合计15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96,5斤,还收小麦170多斤.1980年全县向国家交售皮棉2867.4万斤,平均每个棉农贡献95.6斤,比1979年人均贡献45.3斤增加一倍多.棉花总产、亩产、人均贡献都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获得大面积丰产的原因,除适宜的气候条件外,还狠抓了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邗江县湾头公社田庄大队进行的IR_(24)百亩连片高产栽培试验,采用“小群体、壮个体”的栽培技术途径.1980年试验面积101亩,平均亩产1066.29斤,通过经济核算,每亩产值144.23元,比一般大田增加21.83%;每生产百斤稻谷成本6.51元,比一般大田减少9.83%;每亩纯收入67.13元,比一般大田增加39.16%.1981年试验面积101.19亩,理论产量平均达1189.23斤,由于成熟期和  相似文献   

16.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场广大职工昂首阔步登上了科学实验的舞台.育良种,创高产,积极开展小麦移栽试验.今年夏收,场部560亩三麦(全部稻茬),平均单产886斤,比去年猛增两成以上.其中移栽的“泗阳117”小麦单作12亩,平均单产1048斤,最高的一块(2.2亩)达1112斤;棉麦套作22亩,按虚面积算亩产634斤,折实1268斤.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农业生产名列世界前茅。1978年粮食亩产达743斤,水稻平均亩产达833斤,其他如小麦、大麦亩产在450斤以上。水稻及其它作物各工序已普遍实现机械化,每万亩耕地拥有拖拉机185台(联邦德国133,美国15.5,苏联7.5,中国5.3),20年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7倍,化肥每  相似文献   

18.
1979年我场11278.5亩三麦,总产7978.8万斤,平均单产707.4斤.总产比超历史的1978年增长49.2%,单产也增加了147斤,增长26.3%.平均每个农业工人一季生产三麦4000斤.1979年三麦大丰收,除气候条件比较有利外,与耕作制度、耕作方法的改革有密切关系.现就这两方面的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80、1981年在无锡东亭公社春雷二、五队进行日本引进水田农机具试验。两年的总产和单产都超过1979年,且远远超过太湖地区单季稻平均单产水平。试验方面积为390.6亩。1980年水稻总产400,602斤,1981年418,681斤,分别比1979年增产21,013斤,39,092斤即增长5.54%和10.29%;1980年单产1025.61斤1981年单产1071.89斤分别比1979年增加90.11斤和136.39斤,增长9.63%和14.58%,1980年高产田块有42.67亩,平均单产1136.12斤,最高田块单产1240.75斤,1981年亩产1100~1200斤的高产田块有90.63亩,最高田块单产1282.3斤。  相似文献   

20.
东北垦区国营农场种植小麦的面积约占粮、豆播种面积的45—50%左右。种小麦不仅机械化程度高,而且稳产保收。一般年成可获得亩产150—200斤以上的产量。在气候条件有利时产量更高,如1964年友谊农场五分场五队的春小麦平均亩产348斤。五九七农场三队一号的92垧地(每垧为15亩)平均亩产486.7斤,其中56垧平均亩产达到533.3斤。但目前各场生产极不平衡,如何挖掘潜力,找出增产关键,争取进一步高产稳产和均衡增产是当前农业技术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