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小陇山林区蕙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观测,分析了蕙兰在小陇山林区的分布情况及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蕙兰分布于106°10′169″~106°21′643″E、33°44′526″~34°08′903″N范围内,海拔925~1 350 m之间;2)蕙兰多生于次生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针阔混交林下,坡度17°~47°之间;3)蕙兰呈团块状不连续分布。  相似文献   

2.
以青海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基础,结合样地调查资料、解析木资料等,综合应用模型模拟、尺度扩展和GIS等方法,分析青海省乔木林碳储量现状。结果表明,(1)2009年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约为28.55×10~6Mg,平均碳密度约为44.24Mg/hm~2;(2)青海省乔木林碳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占青海乔木林碳库总量的89.83%,碳密度同样以天然林为高(46.19Mg/hm~2);(3)有林地中纯林碳储量最高,占乔木林碳库总量的84.28%;碳密度则以混交林为最高,达60.20Mg/hm~2;(4)青海省四大乔木树种(组)(云杉、圆柏、桦木和杨树)的碳储量占全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98.07%,碳密度方面居前5的树种(组)为云杉(74.03Mg/hm~2)、桦木(55.76Mg/hm~2)、油松39.24(Mg/hm~2)、栎类(37.49Mg/hm~2)、圆柏(29.61Mg/hm~2);(5)青海省乔木林主要以中幼林为主,占总面积的63.19%,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珍稀濒危植物海南风吹楠进行有效保护;采用样带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海南风吹楠在海南岛的地理分布与生境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风吹楠在海南岛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市、白沙县、乐东县和昌江县等地区,位于北纬18°55'—19°07'、东经107°78'—109°28'区域内,垂直分布高度在71~1012 m之间,以海拔900~1000 m之间较为常见;海南风吹楠为喜暖热植物,对热量要求较高,属热带性树种,其生长环境一般为河沟谷附近;海南风吹楠群落植物组成种类多样,且多属热带性树种,主要科有大戟科、茜草科、山龙眼科等。  相似文献   

4.
依据五指山市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五指山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五指山市森林植被总碳储量6060938.32 t,平均碳密度52.22 t·hm~(-2);各乡镇、林场、农场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碳储量与面积大小不成正比;乔木林碳密度分布规律为:水土保持林国防林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林一般用材林林化工业原料林短轮伐期用材林药用林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樟树林杂木林阔叶混交林松类杉木林热带林桉树林;天然林人工林;过熟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高郁闭度中郁闭度低郁闭度;自然度Ⅱ级Ⅰ级Ⅲ级Ⅳ级Ⅴ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四川什邡林区天然珙桐分布情况,于2016年7月,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珙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什邡市野生珙桐资源的海拔分布主要在海拔1 200 m~1 800 m;野生珙桐通常分布在坡度20°~60°区间范围内的山坡沟谷地带,且在较为陡峭的36°~45°之间分布最为集中;从坡向分布来看,珙桐主要分布在阴坡湿润地区;坡位分布特征上,珙桐天然分布主要以中下坡位为主;在海拔1 600 m~1 800 m区间范围内,样地平均珙桐天然更新幼苗数达到最大值,更新株数平均为193.75株·hm~(-2),天然更新区主要分布在阴坡地带和中下坡位。  相似文献   

6.
野生茶树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不良自然环境具有强抗逆性,是栽培茶树品种杂交育种和改良品种的重要基因库。在对海南岛自然分布的野生茶树资源全面开展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从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种群特征方面以及野生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分布特征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市、琼中县、白沙县、乐东县等中西部山区;2)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坡度为0~30°、海拔为900~1 200 m,以及坡向为半阳坡与半阴坡的区域;3)野生茶树种群为集群分布,野生茶树种群内幼树、中树居多,大树、老树很少,种群结构表现为稳定型;4)野生茶树种群死亡率随着径级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种群生命期望值随着径级增加呈递减趋势,种群存活曲线从整体上看接近Deevey-I型,说明野生茶树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随着种群个体的生长发育,其生存力逐渐下降。因此,在对海南岛野生茶树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加强对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与收集工作,建立起海南岛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库。  相似文献   

7.
土壤水分空间变化是流域水量平衡、水资源管理及利用、林分空间结构调控及土壤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等研究的热点和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按照流域海拔、坡向、坡度、土壤层次、植被类型等不同,布设45个土壤水分监测探头,设置15分钟获取一个数据,对已取得的50万个数据利用变异系数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随海拔升高呈波动性增多趋势,可拟合关系式为Sw=0.025 3a-52.546(R2=0.651 5);(2)半阴坡土壤水分比半阳坡高出1.2倍、比阳坡高出1.7倍,半阳坡土壤水分比阳坡高出1.4倍;(3)小于25°的范围内,坡度越大,土壤水分越小;大于25°的范围内,坡度越大,土壤水分越大;(4)亚高山灌丛林土壤水分比乔木林高出1.5倍、比草地高出1.7倍,乔林土壤水分比草地高出1.2倍;(5)除苔藓枯落物覆盖较盖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化从上到下依次表现出高高低的变化趋势外,其它的均表现出低高低的空间变化特点;(6)乔木林缘和阳坡草地土壤水分变异最大,半阳坡草地次之,其它区域的土壤水分变异最小。研究结论可为探索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具有清晰空间结构的樟子松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阐明沙地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特征,为重要固沙乔木樟子松天然更新和扩张方向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散生单木为研究对象,利用VonMises分布和韦伯分布构建具有清晰空间结构的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分布模型。基于10株散生樟子松母树及其1374株更新幼苗观测数据,采用由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并应用模型随机模拟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1)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分布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更新幼苗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分布在方位角(正北为0°,顺时针旋转)为0°~127°和216°~360°2个区间中,更新幼苗与母树的距离集中在0.37~10.95m,树龄较高的幼苗主要分布在距离母树较远的地方;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由更新幼苗数量模型、方向分布模型和距离分布模型构成,基于模型发现,樟子松天然更新幼苗的平均扩散方向为北偏东16°,平均扩散距离为5.37m;应用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模型模拟地径为70cm的樟子松母树更新幼苗群体空间格局,生成的樟子松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共97株,模拟的更新幼苗空间分布与观测一致。【结论】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在扩散距离上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分布具有方向性,绝大部分幼苗分布在母树北面。樟子松幼苗存活要求较低的太阳辐射微环境,没有遮荫的环境不利于天然更新。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可清晰描述单株樟子松周围更新幼苗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
以亚热带丘陵区的韶关市始兴县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研究果园景观空间格局、形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6年始兴县果园面积较2006年稍有降低,且主要集中于始兴县中部;(2)2016年始兴县果园景观形状分布较2006年简单,果园破碎化程度较低,且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与均匀性;(3)果园多集中于道路、居民点、水域的2km缓冲区范围内;(4)果园分布主要集中于海拔150~450m范围内,在此范围之外,果园分布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10.
小蓬竹为喀斯特地区的濒危植物,目前主要分布于贵州省罗甸县、长顺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望谟县。整个分布区位于北纬:24°58′~26°03;′东经:105°25′~107°03,′垂直分布高度在650~1 250 m之间。小蓬竹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小蓬竹于8月中旬开始发笋,出笋期35 d左右,平均成竹率为62.5%。小蓬竹竹笋出土后90 d左右完成高生长过程,幼竹平均高度为714.5 cm,幼竹高生长过程符合logistic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1.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湖北省2000―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和有序聚类分析方法对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及突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DEM分析其对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湖北省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并呈现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地形、土地覆被类型等是影响湖北省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2)2000―2015年湖北省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以不显著变化为主。其中,基本不变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10%,显著增加、显著减少区分别只占1.52%和1.31%。鄂西山区是植被覆盖度的主要改善区,武汉城市圈则是主要退化区。(3)植被覆盖度分别在700 m高程带和14°坡度带发生显著突变。100 m及2 500~2 800 m高程带植被覆盖度在2009年发生显著突变;300~400 m及1 100~2 400 m高程带在2004年发生显著突变。2°~10°及46°~52°坡度带植被覆盖度在2004年发生显著突变。16 a间湖北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可能是气候波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该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0~2004年黑龙江省夏季森林火灾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该地区夏季林火呈现明显的空间、时间分布特点。(1)黑龙江省夏季林火只在121°12′~130°16′E和46°53′~53°25′N之间发生过。(2)大兴安岭和黑河地区是黑龙江省夏季林火的主要发生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的夏季林火火因基本都是雷击火,黑河地区的夏季林火火因主要是烧荒。(3)大兴安岭及黑河地区各个县区夏季林火状况有很大不同。(4)6月是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最多的时期,6月15~25日是烧荒引发夏季林火的重点时期。黑龙江省6月15~20日间发生的夏季林火次数最多,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过火面积也最大。7月1~5日及8月20日以后均没有夏季林火发生。(5)黑龙江省夏季林火日变化规律较为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浏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2012年),依据乔木林当中不同林分类型蓄积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关系,对浏阳市乔木林的碳贮量进行了推算,分析了不同林种、林龄结构、林分类型以及人工林、天然林的碳贮量及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1)浏阳市乔木林的总碳贮量为4 115 652.91 t,平均碳密度为17.10t/hm2;(2)不同林种之间的碳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经济林,碳密度最大为特用林,为26.99 t/hm2,其他阔叶林的碳贮量最大,占乔木林碳贮量的41.83%,其次是杉木林;(3)不同龄组间碳贮量分布的基本规律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幼龄林过熟林,碳密度变化趋势基本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浏阳市的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碳贮量相差不大,天然林碳密度水平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年、30年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内附生维管植物的调查,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多度、分布和相似性关系,并探讨附生维管植物与宿主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0.81 hm2的调查样地中,共发现附生维管植物3 116株(分属9科20属22种);(2)原始林中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17种)要显著高于恢复30年(7种)和15年(5种)群落;(3)原始林与不同恢复阶段群落中附生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有显著不同,恢复15年群落中的附生植物主要由蕨类植物组成,兰科植物是原始林附生植物的主要物种组成,有些物种仅出现在原始林中,可以作为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程度的指示物种;(4)原始林附生维管植物的多度要显著高于恢复阶段;(5)3个群落类型中的附生维管植物在水平方向都为聚集分布,恢复15年群落主要分布在0~5 m,原始林中分布可达到20 m;(6)原始林中附生维管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与宿主的胸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2个恢复阶段森林中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管理,采用GPS定位、文献跟踪、资料收集、现地鉴定、数码拍照等方法,2010-2018年在青海省互助县开展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增或减古树名木数量没有变化,共有55株古树,全部为三级保护古树。以青杨、青海云杉居多,占总株数的90.91%。(2)古树名木全部以散生状态分布在乡村,4株为国家所有、48株为集体所有、3株为个人所有。(3)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全部为中等,生长正常的有40株、衰弱的有15株。(4)古树名木树龄分布范围在108~288a,平均154a;树高分布范围在9~36m,平均20m;胸围/地围分布范围在150~740cm,平均364cm;冠幅分布范围在5~25m,平均16m。(5)2018比2010年树高增加了2m、胸围/地围增加了2cm、平均冠幅增加了2m。最后提出了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管理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光照环境对营养生长存在明显影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光照影响器官的效应必然会引起生殖性状的反应,尤其是雌性适合度表达。本文利用麻疯树林分乔木林遮光与否的对比,研究遮光对麻疯树构件水平上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影响,探究光照对雌花数量与性比影响的本质问题。结果如下:(1)倮果桥林下麻疯树雌花数量频度分布偏左,平均为2.716 0/支±3.3052/支,而林外频度分布偏右,平均为5.0417/支±4.4106/支,二者差异极为明显;(2)倮果桥林下性比频度分布偏左,平均为0.0278/支±0.0215/支,而林外麻疯树性比频度分布偏右,平均为0.0378/支±0.0738/支,二者存在显著差异;(3)林下构件直径频度分布偏左,平均为0.8112 cm±0.1973 cm,而林外构件直径为0.9125 cm±0.2809 cm,频度分布偏右,林外与林外构件直径差异极为显著;(4)林下构件长度为8.3255 cm±10.057 cm,频度分布偏左,而林外构件长度为18.548 cm±19.3817 cm,构件枝长在林下与林外存在极显著差异。乔木林遮光使得麻疯树雌花分化数量与性比偏低,频度分布偏左,表明光照降低了麻疯树的雌花分化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雌花分化能力降低与构件大小减小有关,表明光资源限制通过降低营养器官生长量进而实现对雌花分化的影响与调节。  相似文献   

17.
利用旌德县第8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取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了该县的乔木林总量及其年龄结构,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全县乔木林的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1)旌德县乔木林总面积50 190.7hm2,乔木林总蓄积3 624337m3,以庙首镇森林面积最大。(2)乔木树种以杉类、硬阔和松类的面积和蓄积最大,乔木林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3)乔木林生物量为118.18万t,乔木林碳储量为591485.20 t,碳密度为11.78 t/hm2,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很大,以柏类的碳密度最大,达到27.63 t/hm2,软阔、硬阔林的碳密度较小,仅为0.73 t/hm2.和0.17t/hm2.。因此,在实施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提升现有林质量,促进林木生长,有效增加单位面积蓄积量,将会使旌德县森林的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基于海南省五指山市2008年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森林碳储量与林分因子、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和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以期为五指山市森林管理规划提供相关信息。结果表明:五指山市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文章所选的林分因子、地形因子都对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其中,郁闭度是最主要的因子。SEM可以很好地解决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由模型的预估结果可以看出,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整体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油茶无性系育种方略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油茶自然分布是北纬18°21'~34°34',东经98°40'~121°40',广栽于15个省(区).垂直分布于0~800 m,云贵高原1 200m处也有,但集中在500 m以下的丘陵地区,全国油茶林平均hm2产油仅40 kg.  相似文献   

20.
阿尔泰山森林景观特征及其适宜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勒泰林场,以其2006年和2016年的ETM+/OLI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并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法分析阿勒泰林场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景观异质性特征、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景观适宜粒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为牧草地和灌木林地,且其面积呈增长趋势;(2)灌木林地斑块间面积大小差异显著,破碎化程度最高,苗圃地和林业辅助用地的破碎化程度最低;(3)乔木林地和灌木林的平均最小距离(ENN)值较高,分别为868.72m和870.87m。在时间纵向上,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人工造林补植工程的实施,使得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规模逐渐扩大,具有更好的连接性;(4)阿勒泰林场景观的整体异质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呈常规状态,整体景观的斑块分布较为均衡,分布形式变化不大;(5)阿勒泰林场2006年和2016年的适宜景观粒度为60m,该景观粒度不仅能够科学准确反映区域景观信息,还能为今后区域景观格局的稳定性研究和空间优化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