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通过借用退化沙荒地附近种源地土壤种子库的客土方式,分析客土+保水剂、客土2种不同措施对退化沙荒地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作用,为沙荒地植被自然恢复与重建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种子库物种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且双子叶植物居多,未发现乔灌木植物种子,种子密度是种源地(1 524.64粒/m2)沙荒地(843.76粒/m2)。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0~10cm土层内表现为:客土+保水剂客土沙荒地,在10~20cm和20~40cm土层内3种处理样地无明显差异。3客土和客土+保水剂处理地,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远高于沙荒地,客土地的生物量(937.80g/m2)是沙荒地生物量(287.11g/m2)的3.27倍。但根冠比是沙荒地(1.85)客土(1.69)客土+保水剂(1.04),说明土壤干旱在某种程度上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4不同改良措施下草本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客土+保水剂客土沙荒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是客土地与客土+保水剂处理地之间相差不大,但都明显高于沙荒地。  相似文献   

2.
笔者采用样方法,选取植物组成、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容重、0 cm~20 cm土层温度、相对湿度、pH值以及氮、磷、钾等指标,对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东葫芦林场草地修复前后的生态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修复后草地的种群密度、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修复前,地上生物量平均增加了21.5 g/m2,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了24.61%和32.69%,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59.16%和33.01%,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各项草地修复措施,改善了东葫芦林场草地的生境条件和群落结构,提高了草地的生物量和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层采集水青冈林0~100 cm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分析其垂直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机械组成等物理性质及土壤pH值、速效养分等化学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青冈林地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8.66~76.75 g/kg和5.52~10.77 kg/m2,且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大致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0~20 cm土层有机碳总含量和有机碳密度最大,分别占据整个土壤剖面的33.82%和27.94%,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水青冈林地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1~1.05 g/cm3和54.58%~73.16%,0~20 cm土层其值与其他土层差异显著;水青冈林地各级粒径土壤颗粒含量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砂粒(53.51%)粉粒(29.93%)粘粒(16.56%),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水青冈林地不同土层土壤p H值的平均值为4.16,且土层之间变幅很小;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平均含量分别为309.48 mg/kg、1.61 mg/kg和40.81 mg/kg,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相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与p H值、粘粒(0.002 mm)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H值、粘粒含量、总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与有机碳关系密切,可以用于预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发展林下植被、改善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适合杉木人工林的间伐强度,为提高人工林的稳定性和维护地力、维持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采取3种强度间伐:弱度间伐(LT,10%~25%)、中度间伐(MT,25%~35%)和强度间伐(HT,40%~50%),并设置对照样地(CK,未间伐)。于2016年对样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测定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Tukey法多重比较进行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对林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间伐3年后,未间伐、弱度和中度间伐的盖度分别为25.52%、52.81%和58.98%,林下植被均未能形成群落,强度间伐的盖度为100%,林下形成灌木蕨类群落;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均匀度指数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3年后,弱度、中度、强度间伐林比未间伐林的表层土(0~10 cm)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1.41%、39.31%和98.10%,全氮含量分别增加82.76%、51.27%和115.87%,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49.47%、25.59%和42.22%,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38.29%、112.23%和174.29%,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6.25%、-24.25%和16.27%,对表层土pH值、全磷含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均不显著;灌木的盖度和生物量与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P<0.05)正相关,此外灌木的盖度还与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草本盖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不强,草本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以及有效磷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林下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均与土壤pH值和物理性质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均低,林下植被未能形成群落,缺乏稳定性;间伐能够促进林下植被的发育,增加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林下植被能形成群落,可提高维护地力的能力,尤其是强度间伐;建议杉木人工幼龄林进行40%~50%强度的抚育间伐,将郁闭度调整到0.6~0.7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以商洛市飞播林地为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了植被盖度、土壤类型和坡向对飞播造林成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盖度、土壤类型和坡向分别都会对飞播成苗面积比例和成苗地幼苗密度造成影响,植被盖度0.3~0.7,沙壤土和阴坡地的飞播造林成苗效果最好,它们二者在植被盖度为0.3~0.7时,分别是28.28%和2175株·hm-2,在沙壤土分别是32.6%和2631株·hm-2,阴坡地分别是38.5%和2 424株·hm-2;为取得最好的飞播效果,应选择一定的植被盖度范围、土壤类型和坡向。  相似文献   

6.
荒漠草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粒度组成与速效养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粒径分布和养分特征的影响,以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机械组成及其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植被从低覆盖度到中覆盖度,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分别增加50%、66.55%,差异显著(P0.05);3种植被盖度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向表层聚集,中覆盖到高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85.73%,速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增加;土壤养分与粒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植被盖度与粉粒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8。土壤粉粒与有机质、碱解氮呈显著相关,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植被覆盖度低、地表裸露的地区极粗砂含量增加,较细的沙粒含量降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飞播固沙林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乌审旗飞播地的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飞播造林时间越长,地表植物盖度、种类和生物量增加越明显。同时,提高了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富集了土壤的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和速效K等养分。并且随着造林时间的延长,土壤的养分含量增加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多伦县近年来实施飞播技术、封育技术、人工造林技术、沙障固沙技术等植被恢复技术来防治土地沙漠化。针对这些植被恢复技术进行效果分析,认为这些技术在多伦县沙漠化防治中经推广应用是成功的,并且效果明显。沙障固沙技术实施成林后,起到了明显的阻沙、降低风速、恢复植被的作用;封育、人工造林技术可迅速提高植被盖度,稳定植被群落;在实施封育、人工造林、沙障固沙技术的前提下进行飞播,效果更明显,保存率更高,植被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9.
任璞 《林业科技》2022,(3):28-30+46
在黑河中游内陆退化湿地的盐渍化土壤上选择紫花苜蓿、冰草、黑麦草开展种草试验,比较其在土壤改良上的效果。结果表明,生草措施较未生草的对照处理在增加植被、改土培肥方面均有显著的效果,使地上生物量增加、植被盖度增加,改善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及含水量等物理指标,在降低土壤中含盐量的同时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化学养分指标。建议在生产中选择3种草进行混合播种。  相似文献   

10.
在陈巴尔虎旗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选择自由放牧和围封样地,采用壕沟法进行野外取样,研究放牧和围封下的根系以及土壤的碳密度及碳贮量。结果表明:围封后羊草草原和草甸草原地下碳储量增加,差异显著;针茅草原地下碳储量增加,差异不显著。其中围封草甸草原根系固碳量和土壤碳储量最大,分别为79.74 g/m2和21 150.49 g/m2;其次为围封羊草草原,分别为53.12 g/m2和14 643.65 g/m2;针茅草原最小,分别为47.90 g/m2和11 273.52 g/m2。与放牧样地地下碳储量相比分别增长了35.89%、50.17%、3.74%。虽然根系固碳量只占土壤碳储量的极少部分,但根系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对增强碳源汇集和贮存、积累碳素具有重要的影响。自由放牧样地的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0.61)。围封样地根系生物量也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但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储量显著相关(R=0.98)。根系生物量、根系固碳量、土壤碳储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样地、样方和采样等技术方法,调查研究了"陕北沙地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与传统造林技术在榆林沙地矿区植被恢复中的生态效果差异,结果为传统造林技术和示范推广的新技术均可有效提高地表粗糙度,降低地表风速,将地表粗糙度由植被恢复前的0.20cm分别提高到0.95、1.06,50cm高度处防风效能分别可达15.25%和21.80%,有利于缓减地表风蚀。植物种类、植被盖度均得到提高,乔、灌层生物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指数均得到明显提升,有利于形成更复杂、稳定的群落结构,示范推广的新技术在提高乔、灌、草层生物量方面效果更明显;0~60cm范围内,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以及速效钾、速效磷、全氮、有机质含量均有所提升,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涵养水源功能,但传统造林区和示范推广区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无显著差异;增加林地碳储量方面,造林第3年,示范推广区和传统造林区每公顷分别可增加碳储量664.35、633.75kg,其中增加的碳储量60.22%、59.17%由樟子松提供。"陕北沙地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值得在榆林沙地矿区及其他生态条件相近地区植被恢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对芒果园及其灌草植被荒坡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表明:1-40cm深度的土壤及容重,芒果园为1.34-1.45g/cm^3,相应比灌草植被荒坡(1.46-1.50g/cm^3)低0.05-0.12g/cm^3;而在40-100cm深度。两者的土壤容重则基本等值(1.62g/cm^3)。0-100cm深度的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度、最大持水量和渗透速度的平均值,芒果园依次为50.15%、23.20%、34.28和1.77mm/min,分别比灌草植被荒坡高3.47%、5.22%、2.15%和0.75mm/min。说明灌草植被荒坡变为芒果园后对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量和增加土壤水分渗透速度都具有较显著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综合效益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区9个旗县110块样地、708个样方的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内蒙古风沙源工程的3种类型区,无论从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生物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工程建设区森林覆盖率增加4.76%,调查样地植被覆盖度在35%~60%,而对照样地为5%~20%。灌木直播造林每667 m2平均保存株数696株,林木地上生物量平均为192.8 kg,林地内草本生物量平均每667m2比对照增加57.1 kg。人工造林3~5年后对0~5 cm土层养分影响较大,特别是灌丛内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但土壤颗粒组成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灌丛化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在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选择不同灌丛化程度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并结合室内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分析灌丛化对短花针茅草原植被(物种组成、生物量)和土壤(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灌丛化程度增加,草本植物高度、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草本密度、盖度、丰富度指数及Sha...  相似文献   

15.
采伐方式对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伐作业是森林经营中重要环节,不同采伐方式对森林植被和土壤肥力产生影响。通过对32年生马尾松林开展不同采伐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伐强度增大,林下植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皆伐方式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土壤孔隙度、持水量等物理性质及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质均随采伐强度增大而不断下降,土壤容重增加,皆伐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退化荒草地附近种源地表层土壤,通过客土和人工播撒乔、灌木种子的方式对荒草地进行土壤种子库的补充,比较植被恢复地、种源地、对照裸地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密度、多样性、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土壤种子库对荒草地在植被恢复方面的改良作用,以便为今后退化土地的自然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地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比对照裸地增加6种,地上植被有常绿乔木及多种灌木物种出现,种子密度由843.75粒/m~2增加至3 645.83粒/m~2;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顺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植被恢复地、种源地、对照裸地;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指数也由0.12增加到0.23;植被恢复地地上生物量分别是种源地和对照裸地的4.28倍、4.85倍;植被恢复地的持水量增加,土壤结构改善,有机质及N、P、K的含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伐方式对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伐作业是森林经营中重要环节,不同采伐方式对森林植被和土壤肥力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对32年生马尾松林开展不同采伐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伐强度增大,林下植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皆伐方式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土壤孔隙度、持水量等物理性质及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质均随采伐强度增大不断下降,土壤容重增加;皆伐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相似文献   

18.
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福建南平峡阳国有林场 2 9年生的一代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容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立地条件愈好 ,林下植被生长愈好 ;较低的林分密度和郁闭度 ,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 ,尤其是有利于灌木种类的生长 ;林下植被具有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 ,其中灌木对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为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以保护区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沿海拔和土层的变化,并运用偏Mantel检验、Fourth-Corner方法解析植被多样性、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海拔变化差异显著(P<0.05)。3个地带性植被群落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即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15.75和2.84 mg·kg-1)<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8.05和4.95 mg·kg-1)<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1.61和7.80 mg·kg-1)。2)各地带性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呈显著的减小趋势(P<0.05),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是...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土石山区植被恢复人工补充种源密度的确定依据、方法和植被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针叶树补植密度控制在500株/hm2~800株/hm2,柠条灌木林补植密度控制在1 000株/hm2~1 500株/hm2;流域植被补充种源后平均盖度达71.5%,年均净增8.15%.其中人工补充种源新增盖度10.6%,年均增加2.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