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促进小麦定量化育种进程,运用系统论思想,将作物常规育种理论、灰色育种理论、同异理论及小麦主要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相结合,总结归纳出小麦定量化育种技术流程,包括定、配、选、比、审、用等六个基本环节。即运用灰关系分析或同异关系分析原理制定育种目标;运用亲本灰色分类或同异分类原理和杂交组合灰色评估或同异评估原理配制和评价杂交组合;运用单株灰色选择或同异选择原理选择单株或优系;运用品种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或同异比较原理进行品种(系)比较和品种审定;运用品种灰色布局或同异布局原理、品种灰色相似性栽培或同异栽培原理和病虫害灰色预测原理,科学、合理利用新品种。育种实践表明,该技术流程对于小麦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漯麦4号亲本选配与后代选育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近年来在河南省小麦高肥冬水组区域试验中崭露头角的小麦新品种漯麦4 号,从亲本选取、组合配制到后代处理的选育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认为漯麦4 号选育成功的经验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二是采用灰色分类或遗传聚类分析方法对亲本进行分类;三是运用杂交组合灰色评判方法对F1 组合进行评估,在早代确定重点组合;四是通过穿梭育种途径多点异地选择,提高杂交组合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漯素4号亲本选配与后代选育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在河南省小麦高肥冬水组区域试验中崭露头角的小麦新品种漯麦4号,从亲本选取、组合配制到后代处理的选育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认为漯麦4号选育成功的经验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二是采用以分类或遗传聚类分析方法对亲本进行分类;三是运用杂交组合主送方法对F1组合进行评估,在早代确定重点组合;四是通过穿梭育种途径多点异地选择,提高杂交组合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小麦育种过程的灰色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小麦定量化育种研究的现状及小麦育种过程的灰色理论,提出了包括小麦育种目标性状灰色关系分析,小麦亲本灰色分类,小麦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小麦单株灰色选择,小麦品种灰色多维综合评估、小麦品种灰色布局、小麦品种灰色相似性栽培等理论,简要地介绍了这些理论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这种理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小麦定量化育种研究的现状及小麦育种过程的灰色理论,提出了包括小麦育种目标性状的灰色关系分析、小麦亲本灰色分类、小麦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小麦单株灰色选择、小麦品种灰色多维综合评估、小麦品种灰色布局、小麦品种灰色相似性栽培等理论,简要地介绍了这些理论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这种理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克旱号小麦动态基因库的建立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旱类型春小麦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生态育种理论,利用国内外亲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本文分析了克旱号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遗传态势以及生态育种理论在这些品种培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克旱号小麦动态基因库的建立及开发利用为育种者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和育种经验。  相似文献   

7.
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在青稞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原理和方法,根据选育种目标,对青稞F1代杂交组合的株高、千粒重、抗病性等7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比较其灰色关联度,确定出优良组合,为青稞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一种较客观的量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优质高产春小麦品种克丰6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根据生态育种学理论,利用国内外亲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具有优质、高产等优点。在小麦育种中以克丰6号为亲本,先后育成了15个小麦新品种(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分析了克丰6号的遗传基础与在小麦育种、生产中的利用,从而探讨了小麦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耐晚播早熟高产大穗多抗小麦新品种——豫教2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新品种豫教2号是河南教育学院小麦育种研究中心采用复合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组合为百泉3199/百农791//81-4142/洛阳7602/3/百农62。该品种200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豫审麦2004002号),并于2006年3月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CNA20030452.6)。  相似文献   

10.
多基因聚合在鄂麦19多抗性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鄂麦19是在导入外源基因的基础上,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的方法选育而成的兼抗条锈和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还对叶锈、赤霉病有较好的抗性。本文通过对其选育过程的分析,探讨多基因抗性育种以及外源基因利用等问题。鄂麦19多抗性的选育,首先是通过普通小麦与黑麦进行属间杂交,获得黑麦抗真菌病害的遗传物质。在小黑麦杂种与小麦杂交的早期世代,选择抗单一病害、育性较好的普通小麦型单株进行杂交,根据育种目标在杂种群体中进行综合抗病能力的筛选。整个杂交组合共涉及三种亲缘、9个亲本,先后导入了洛夫林10、阿夫、南大2419、阿夫多里雅和KUI-(b)等5个公认的对条锈病、白粉病兼抗性较好且具有相对持久抗性的亲本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安麦1号适宜生态区灰色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传统品种布局仅考虑产量一个因素的局限性,采用作物品种灰色布局原理与方法,对安麦1号适宜生态类型区进行了研究,以便为其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借鉴。试验数据来自1998~2000年度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资料。结果表明,安麦1号适宜在以安阳、濮阳、新乡、郑州、开封、商丘、许昌、漯河、西华、平舆、遂平等试点为代表的生态类型区推广种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品种灰色布局原理与方法的优点、可行性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2017-2019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科企联合体(中作科企联合体)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采用高稳系数(HSC)法和变异系数(CV)法分析安麦1350和对照周麦18在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安麦1350在2017-2018、2018-2019年的2个年度平均产量为7 963.1 kg/hm^2,较对照增产2.73%;HSC和CV均值分别为9.60%、12.00%,均低于对照的16.41%、15.62%,说明安麦1350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对条锈病免疫,高抗叶锈病;籽粒白色、半角质、较饱满,中筋品质。综合结果表明,安麦1350具有高产稳产、多抗、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小麦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13.
为给小麦生产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供一奈简便快捷的方法,以相似性栽培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同异相似性栽培原理与方法.其具体分析步骤为:(1)构造比较品种集;(2)设置标志品种或标志品种集;(3)根据试验资料,搜集整理比较品种性状集A和标志品种性状集B;(4)计算比较品种各性状值χhk与标志品种各对应性状值χak的同一度,构成比较品种各性状与标志品种相应性状同一度矩阵Pj;(5)计算比较品种与标志品种各性状综合同一度ah;(6)结合专业知识设定同一度值阈.据此,确定同一生态类型品种,从中找出与标志品种同一度最大的比较品种,将该比较品种已经成熟的栽培技术和措施与标志品种相匹配,在标志品种推广的当年,即可实现良种与良法的配套.在此基础上,利用河南省小麦品种试验资料,对近年来在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中崭露头角的新品种与大面积推广品种进行了同异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标志品种04中36与比较品种偃展4110最为相似,标志品种许科1号和洛麦21与比较品种周麦18最为相似,标志品种豫农202与比较品种周麦16最为相似,标志品种郑育麦9877与比较品种周麦16或矮抗58最为相似.  相似文献   

14.
豫绿3号选育、利用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阔  郭瑞林 《杂粮作物》2003,23(6):328-330
阐述了豫绿3号选育、利用技术与方法。概括起来有五:一是科学分析育种现状,合理制定育种目标;二是严格按照育种目标,定向选择;三是采用品种灰色相似栽培原理与方法,实现良种与良法的配套;四是采用品种灰色布局原理与方法,对品种进行科学布局;五是围绕农村经济工作新特点,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同异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49,自引:8,他引:49  
本文运用联系数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的新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对1999-2000年度河南省小麦高肥冬水组区域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麦1号(安93-22)为优良品种;小偃54、98中18和周91197为较好品种;石4185、开麦13和豫麦21为一般品种;新乡9157、洛郊9133和博农96-2为较差品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新方法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为克服传统经验育种的局限性,运用同异分析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单株选择方法即单株同异选择法,介绍了这种选择方法的原理与步骤.利用小麦新品种豫麦35、安麦1号、安麦7号的育种资料,对它们的单株选择过程进行了单株同异选择分析,从育种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种选择方法的优越性,指出这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将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进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诱变育种是仅次于常规杂交育种的一个重要育种途径.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诱变先后培育出16个小麦新品种,利用突变体杂交育成17个新品种,为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育8号的选育及黄淮麦区高产育种模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推动黄淮地区小麦育种和生产的发展,在明确育种目标的基础上,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出符合产量、品质和抗逆目标的新品种——中育8号。根据中育8号选育过程及其性状表现和黄淮麦区近几年育成品种的相关农艺性状,总结提出黄淮麦区大面积优质、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模式指标,即在高产的基础上达到品质较优;具有一定的分蘖力和较高的成穗能力,产量三因素强,能动态互补;抗寒性好,生长发育协调;冠层结构合理;绿叶面积保持时间长,群体光舍速率强;根系发达,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快;半矮秆,抗倒伏力强;综合抗病性好。  相似文献   

19.
小麦育种目标性状几种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于小麦育种性状综合评价的最佳权重确定方法,以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011-2012年度小麦3个杂交组合F2代20个单株试验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专家确定法、灰色关联度法、层次分析(AHP)法、离差最大化法和信息熵法对株高、单株穗数、单株产量、饱满度、穗粒数、千粒重、单穗重等7个小麦育种目标性状的权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法用于小麦育种目标性状的权重确定时,不仅具有专家确定法权威可靠的优点,而且具有动态性、可调性和灵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专家确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