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对多鳞四指马(Eleutheronema rhadinum)幼鱼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和组织显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多鳞四指马幼鱼的消化道从前到后依次是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口裂宽大,上下颌、犁骨和腭骨上均有绒毛状臼齿。食道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内含有粘液细胞。胃Y型,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及幽门部,胃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其间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盲囊部均有胃腺,而幽门部未发现。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构成,Z字形,肠道系数为0.508,肠道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粘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粘膜层中并未发现肠腺的存在。由前肠到后肠粘膜皱褶的厚度和宽度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肌层厚度则是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幽门盲囊菜花状,其组织学结构类似于肠道结构,但粘膜上皮中无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2.
西伯利亚鲟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养殖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学和显微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从前至后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直肠,食道与胃的分界不明显,形成一个"食道-胃过渡区",胃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织学研究显示: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其中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杯状细胞和粘液细胞。"食道-胃过渡区"已有腺体存在。胃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无杯状细胞,胃的粘膜表面有许多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幽门部的胃小凹较贲门部和胃体部深;贲门部和胃体部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幽门部无胃腺。幽门盲囊的管腔内被向内深入的肌层分割成许多完全或不完全的囊腔;粘膜褶皱和褶皱上的绒毛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间分布有大量的杯状细胞;粘膜褶皱的高度和数量、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至后递减:十二指肠粘膜褶皱细而高,上有许多绒毛;瓣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出并卷曲,形成螺旋瓣;直肠的粘膜褶皱矮且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主要应用H.E染色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斜带石斑鱼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消化道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构成.食道粘膜表面为复层上皮细胞,表面为一层扁平细胞.下层为杯形细胞,伴有大量的粘液细胞.胃为v形,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贲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层较厚的胃腺组织;由单一柱状腺细胞组成.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其间分布有大量的杯形细胞.本研究讨论了斜带石斑鱼消化道组织学特征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斜带石斑鱼消化道基本具备典型肉食性鱼类消化道特征,但也有其自身明显的特征,如幽门盲囊非常发达,小肠较一般肉食性鱼类细长,这与其对食物的同化能高达90%的特征相适应.SABC免疫组织化学结果:5-HT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STT免疫阳性细胞在胃中分布数量最多,肠道次之,在食道和幽门盲囊中未检测到该种免疫阳性细胞;Gas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食管、胃贲门部和胃体部和后肠未检出;PP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消化道器官显微与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林树根 《水产学报》2002,26(5):396-401
采用电镜和光镜技术研究大黄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大黄鱼舌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中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舌腹面固有膜有浆液性腺泡;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层扁平细胞下有粘液细胞。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端含有大量成熟粘液原颗粒,核周有不同成熟阶段的粘原颗粒,细胞器位于核周及下方,贲门和盲囊部胃小凹处有粘液腺,固有膜含大量胃腺,幽门部没有胃腺;胃腺细胞为矮锥形,细胞内含微管泡系和酶原颗粒,是一种典型的泌酸胃酶细胞。前肠、中肠和后肠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有许多杯状细胞,肠上皮有密集的微绒毛,侧面有连接复合体,胞内各种细胞器均较丰富。大黄鱼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特点与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真鲷幼鱼消化道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6月龄真鲷(Pagrosomusmajor)幼鱼通过解剖,切片、染色和显微摄像,结果表明:整个消化道从解剖水平可以分为口、口咽腔、食道、胃、肠及直肠等6个功能区。口部有犬齿、臼齿和不规则的粒状齿;口腔内有咽(含咽齿)及鳃耙,鳃耙形成了对食物颗粒的屏障,面向食管保护鳃丝;短的食管起源于咽腔,终止于胃,两者间没有明显的解剖上的差别;Y型的胃分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3部分。组织学观察可见:胃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在贲门区和幽门区的上皮层下面,具有相似细胞组成的胃腺;有4个幽门盲囊,幽门盲囊与肠组织结构基本一致。胰腺管和肝管从幽门盲囊的基部生出。肠道短,肠道前部起源于幽门括约肌之后,在肠瓣处变窄,使整个肠道分为肠和直肠两部分;肠与直肠相比粘膜上有较多的褶皱;肠道上皮由柱状上皮细胞和粘液分泌细胞组成,粘膜下层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和大量嗜酸性颗粒的细胞。  相似文献   

6.
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王健鑫 《水产学报》2006,30(5):618-626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上皮含有大量 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呈V形,其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贲门部和胃体部上皮下有发达的胃腺组织。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肠道粘膜固有层中有管状肠腺存在;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缺乏粘膜肌。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肠道系数约为0.78。在整个消化道中发现有四种杯状细胞。本文研究了条石鲷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并探讨了其消化道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特征与其杂食性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多鳞(鱼喜)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试验结果表明,多鳞(鱼喜)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腔较小,具绒毛状颌齿,舌三角形,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含少量味蕾和较多杯状细胞.食道黏膜也为复层上皮,从食道到胃,杯状细胞逐渐减少,上皮由复层上皮逐渐变为单层柱状上皮,肌肉层发达.胃为"Y"型胃,其盲囊部发达,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小肠短,肠道系数为0.56,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前肠较多,中肠较少,后肠无,幽门盲囊4个,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含少量杯状细胞,肌肉层较小肠发达.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索明显.胰腺为弥散型,散布在肝脏组织中.  相似文献   

8.
军曹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活体解剖和光镜技术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消化系统进行形态及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军曹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几部分组成。口咽腔大,粘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含少量杯状细胞。食道很短,但上皮包括复层鳞状上皮区和单层柱状上皮区。胃膨大,呈Y形,在贵门和幽门部可观测到杯状细胞,胃体粘膜层下有大量的胃腺细胞。幽门盲囊发达,肠短但分3部分,前肠、中肠和后肠,肠道系数为0.43,肠道由前向后杯状细胞和粘膜皱褶不断减少。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内脂肪含量丰富,胰腺属于散在性的,其外分泌部有许多腺泡组成,胰岛分散于外分泌部间。  相似文献   

9.
长鳍篮子鱼消化道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了长鳍篮子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层扁平细胞下有黏液细胞,黏膜下层含有大量腺体。胃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胃贲门、盲囊部分布有许多腺体,幽门部较少;胃柱状细胞中有较多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一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吞饮泡。肠道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含有许多杯状细胞;肠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密集的微绒毛,侧面有连接复合体,胞内细胞器较丰富,在细胞上部分布有大量多泡体。由前肠到后肠,黏膜褶皱高度由高变低,数量逐渐减少,肌层逐渐变厚,后肠分布有大量淋巴细胞,紧密排列成环状。幽门盲囊组织构造与肠道相似,但上皮细胞游离面有比肠道更密集的微绒毛。长鳍篮子鱼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海鳗消化道的显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大体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了海鳗(Muraenesax cinereius)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海鳗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和肠。食道皱襞多且粗大,黏膜为复层上皮,部分区域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中含两种类型的杯状细胞,以杯状细胞层次多为显著特征,此外还有嗜酸性细胞。肌层厚。浆膜中纤维发达,伸人肌层并与黏膜下层相连。胃“Y”形,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盲囊部发达。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胃腺发达,至幽门部胃腺逐渐消失。肠短,由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构成,小肠前段绒毛分支多且相互吻合,毛细血管丰富,平滑肌多。直肠单层柱状上皮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共存。海鳗消化道组织结构特点反映了其凶猛、食肉、食量大的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野生鲻鱼和养殖鲻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娜  李加儿  区又君 《海洋渔业》2011,33(2):151-158
野生与养殖鲻鱼(Mugil cephalus)的消化系统在形态和组织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方面:食道粗而短,胃呈球形,包括贲门部、盲囊部、胃体部和幽门部4个区域,胃与肠相接处有2个指状幽门盲囊,肠道在腹腔内盘旋5圈.肝脏黄褐色,右叶较左叶大,未发现独立的胰脏.养殖鲻鱼消化道周围包裹更多脂肪,胃较小但胃腔更大,肠...  相似文献   

12.
牙鲆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同时,牙鲆二次变态显著,是研究硬骨鱼类变态发育很好的模式生物。在其变态过程前后,外型上最大的变化是其右眼的移位,内部器官如脑颅骨、骨骼肌等都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而消化道的发育和分化,特别是其胃在变态前后有显著的变化。消化系统的发育关系到饵料的选择,与仔鱼成活率有直接关系,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对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斑篮子鱼口小,口咽腔不宽阔。上颌具细长、尖锐齿,下颌齿短,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和舌上无齿。鳃耙齿分叉,食道细长,胃部稍膨大,“V”型,幽门盲囊5~6条,肠长比为2.73。胃腺发达,为管状腺体,开口于胃小凹。幽门部粘膜褶高度降低,褶皱上开始出现类似肠绒毛结构。前肠均分布有许多长条形粘膜褶,空泡状杯状细胞丰富。依据AB—PAS的染色结果将该鱼}肖化道的粘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I型呈红色,Ⅱ型呈蓝色,Ⅲ型呈紫红色,Ⅳ型呈蓝紫色。食道以Ⅱ型和Ⅲ型为主,胃、肠道和幽门盲囊主要以Ⅱ型和Ⅳ型为主,后肠中Ⅱ型〉III型〉IV型,其中中肠和后肠Ⅱ型占总粘液细胞的比率最大。  相似文献   

14.
长竹蛏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长竹蛏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长竹蛏消化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颗粒,具有酸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该细胞能进行细胞内消化。消化腺导管柱状细胞亦呈现酸性磷权酶活性,并具有密集的微棋毛。消化道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少量的粘液细胞组成。食道有分泌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物质的上皮下粘液细胞。胃和肠上皮具帽白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肠上皮还个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