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源硒对芒果硒含量及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叶面喷施和土施外源硒对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富硒芒果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桂热 82号”芒果为试材,叶面喷施以亚硒酸钠为硒源,设置0.0、25.0、50.0、100.0、150.0和 200.0 mg/L 6个浓度水平,于生理落果结束后,每 15 d喷施一次,连喷 2次。土施设置亚硒酸钠处理和硒酸钠处理,施肥量为 10 g/株,于花期沟施。结果表明,芒果叶片和果实中的硒含量随着叶面喷硒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叶面喷施 5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果实 Vc含量,20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果实K、可滴定酸含量,100~ 20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降低果实Zn、Ca含量。土施相同量的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均可显著提高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土施硒酸钠叶片和果实硒含量显著高于亚硒酸钠。土施 10 g/株亚硒酸钠显著降低果实 Ca、Mg含量,土施 10 g/株硒酸钠显著提高果实 K、Vc含量,降低果实 Ca含量。叶面喷硒和土壤施硒均可显著提高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其中叶面喷硒提高幅度远大于土壤施硒提高幅度。土施硒酸钠比亚硒酸钠更容易被芒果吸收。富硒芒果生产上推荐叶面喷施 25.0~ 50.0 mg/L亚硒酸钠,或者土施 10 g/株硒酸钠。  相似文献   

2.
亚硒酸钠浓度对螺旋藻生长及富硒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晶  陈婉华 《土壤肥料》1996,(6):38-40,46
以亚硒酸钠做为螺旋藻富硒的来源,研究了亚硒酸钠梯度浓度对钝顶螺旋藻生长及富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硒浓度超过360ug/ml时,螺旋藻的生长即受抑制,硒浓度为46ug/ml时,表现出促进螺旋藻生长的趋势,而硒浓度为184ug/ml时,螺旋藻可达到最高富硒量,平均为659.9ng/ng。  相似文献   

3.
采用温室大棚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提高草莓硒含量的影响以及硒在草莓植株中的转运和分布,旨在为富硒水果的开发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草莓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当喷硒量为20、40、60 g Se·hm~(-2)时,亚硒酸钠处理40 d后草莓果实样品中硒含量分别为0.03、0.10、0.15 mg·kg~(-1)FW,分别为对照的3、20倍和30倍;硒酸钠处理40d后草莓果实硒含量分别为0.05、0.12、0.17 mg·kg~(-1) FW,是对照处理的5、24倍和34倍。但是叶面喷施的硒持续供给果实的能力有限,随着草莓果实的连续生长,后期采收的草莓中硒含量显著下降。叶面喷硒后,叶片吸收的亚硒酸钠约有30%转移到了根部,而硒酸钠则更多地累积于叶片中,转移到根部的量不到15%。草莓初花期叶面喷施硒可以显著提高前期草莓果实中硒的含量,随着采收期的延长,草莓中硒的含量显著下降,喷施亚硒酸钠的处理硒向根部转移的能力高于硒酸钠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富硒黑木耳中硒及其伴生重金属含量情况,2019年在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共15家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富硒木耳种植者处采集116份样品,检测了其中硒、铬、镉、汞、铅、砷等元素含量。结果显示,黑威伴金和长白1号两个黑木耳品种富集硒的能力较强,且不富集其他重金属,比较适合进行富硒栽培。富硒木耳伴生重金属铬现象较普遍,富硒木耳中硒和铬、铅具有伴生关系,生产中要在富硒的同时控制铬和铅含量。建议尽快制定富硒木耳国家或行业标准,设定硒及其他伴生重金属的限量指标。本研究探明了我国东北地区富硒黑木耳中伴生重金属具体情况,为今后合理降低富硒黑木耳伴生重金属铬等含量水平,保障富硒黑木耳质量安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赤子爱胜蚓为生物载体,在蚯蚓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进行富硒蚯蚓培养试验,利用蚯蚓的生物富集作用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以存活率、硒含量为优化指标,研究5种硒浓度(20、40、60、80、100 mg·kg-1)和4种培养时间(第15、30、45、60 d)对蚯蚓生长和硒含量的影响规律,筛选存活率高、硒含量高、培养时间短的富硒蚯蚓培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蚯蚓饲料中亚硒酸钠含量越高、培养时间越长,蚯蚓的存活率越低,硒含量越高,且当硒添加量为80 mg·kg-1,培养时间为45 d时,培养条件最优,此时蚯蚓体内硒含量可达33.25 mg·kg-1。  相似文献   

6.
王琪  王雅琦  万亚男  李花粉 《土壤》2022,54(6):1101-110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叶面硒肥对水稻吸收和转运硒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亚硒酸钠、硒酸钠、硒代蛋氨酸和化学纳米硒在水稻扬花期一次施用(15 g/hm2)可使水稻籽粒、颍壳和秸秆的硒含量分别提高0.06~0.64 mg/kg、0.36~0.83 mg/kg和0.32~0.75 mg/kg。籽粒硒的回收率先后顺序为:硒代蛋氨酸(34.6%)>亚硒酸钠(15.7%)>硒酸钠(15.0%)>化学纳米硒(6.6%);硒在水稻各部位中的分配比例的先后顺序为:秸秆>籽粒>颍壳。此外,硒用量与水稻籽粒的硒含量呈现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按照黑龙江省富硒大米的地方标准(DB23T 790-2004)一等大米的硒含量指标(0.20~0.30 mg/kg),亚硒酸钠单施的施用量为6.01~10.62 g/hm2,腐植酸+亚硒酸钠复合肥的施用量为4.26~8.63 g/hm2。硒代蛋氨酸的富硒效率高于其他三种硒形态,腐植酸+亚硒酸钠复合肥的富硒效率高于亚硒酸钠单施。  相似文献   

7.
紫甘薯对硒的吸收和累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紫甘薯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基施硒酸钠[Se(VI)]和亚硒酸钠[Se(IV)]条件下,紫甘薯对外源硒的吸收累积规律,并比较了施用两种不同价态硒的紫甘薯富硒效果。结果表明:两种硒源均可显著提高紫甘薯各器官含硒量,且紫甘薯含硒量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土壤施硒量为Se 8 mg/kg时,施用硒酸钠、亚硒酸钠收获期薯块的硒含量(干基)分别达到6.69、0.88 mg/kg。紫甘薯生育期40 d时各器官硒含量叶茎薯块,130 d时硒含量叶薯块茎。当硒酸钠施用量为Se 4 mg/kg时,紫甘薯薯块中的硒累积量最高达923.81μg/株,硒在紫甘薯块根中的分配率可达67%~70%,硒酸钠处理下,紫甘薯对硒的吸收利用率远远高于亚硒酸钠处理。综合紫甘薯含硒量和施硒量对生长的影响结果分析,施用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均能增加紫甘薯薯块的硒含量,紫甘薯对硒酸钠敏感性高于亚硒酸钠,生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施用硒酸钠对作物造成的毒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农作物喷施腐植酸复合硒肥生产富硒农作物,并用富硒粮饲喂大鼠,结果表明硒能有效地降低汞的蓄积,从而减轻汞污染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万亚男  罗章  王晓芳  王琪  余垚  郭岩彬  李花粉 《土壤》2018,50(6):1176-1181
通过基质栽培试验,研究了硒酸钠、亚硒酸钠和硒代蛋氨酸(0~0.8 mg/kg)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吸收和富集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硒的添加显著增加了金针菇原基和子实体的硒含量,且硒含量均随硒添加浓度的上升而显著增加。在相同硒浓度水平下,3种外源硒对金针菇子实体硒含量的增加效果为亚硒酸钠硒代蛋氨酸硒酸钠:施硒量为0.8 mg/kg时,3种硒处理下金针菇子实体的硒含量分别为0.24、0.12和0.08 mg/kg。此外,亚硒酸钠处理下金针菇子实体和原基的硒回收率大于硒代蛋氨酸和硒酸钠处理。且随着硒添加浓度的增加,硒代蛋氨酸和硒酸钠处理下子实体硒的回收率显著下降:分别从14.28%逐渐降低到6.33%和从13.67%减少到3.70%;而添加硒酸钠时,硒的回收率随添加浓度的增加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湖北省恩施市双河镇新塘乡渔塘坝硒矿床采集矿渣、淤泥、农田土壤,从中筛选分离出耐硒菌株,并对筛选出菌株的活化土壤硒的能力进行评价。  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分离、筛选出耐受亚硒酸钠浓度较高的菌株,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再将分离得到的耐硒菌株分别接种于酸性富硒赤红壤中进行培养,通过测定培养后土壤中的硒含量评价两菌株活化土壤硒的能力。  结果  筛选出了细菌B-1和真菌B-2两耐硒菌株;细菌B-1被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其可耐亚硒酸钠浓度为17000 μg mL?1,在温度20 ~ 35 ℃、pH 5 ~ 9、盐浓度0 ~ 3%条件下可正常生长;真菌B-2被鉴定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该菌株可耐亚硒酸钠浓度为6000 μg mL?1,在温度25 ~ 30 ℃、pH 4 ~ 7、盐浓度2% ~ 5%条件下可正常生长。添加两耐硒菌株培养后土壤的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含量均显著提高。  结论  筛选出具有较高的硒耐受性和较强的活化酸性富硒土壤中硒的能力的菌株,可为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生物种质资源和技术手段,对富硒微生物肥料研发、富硒农产品生产和硒污染土壤环境修复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海藻提取物和亚硒酸钠为原料,采用抗坏血酸还原法制备了海藻多糖–纳米硒(APS-SeNPs),以期为富硒大米生产提供高效的富硒肥料。【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APS-SeNPs的制备工艺;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表面张力仪对APS-SeNPs进行表征。通过开展大田试验,探究0、5、25mg/L APS-SeNPs叶面喷施对粳稻‘洛稻998’和籼稻‘川香优2号’硒累积的影响。【结果】1) APS-SeNPs的最佳制备工艺:硒添加量2800 mg/L,亚硒酸钠与抗坏血酸的摩尔比19∶100,反应温度32℃,时间20 min。APSSeNPs粒径为38.94 nm,Zeta电位为–52.17 mV。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海藻多糖与纳米硒形成了新的Se—O化学键。APS-SeNPs的表面张力为46.23 mN/m,显著低于Na2SeO3。APS-SeNPs在水稻叶片上的持液量为6.28mg/cm2,而Na2SeO3只有3.94 mg/cm2。2...  相似文献   

12.
Z0206细菌富硒多糖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建立环磷酰胺(CP)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研究了Z0206细菌富硒多糖的免疫调节功能。试验分为四个处理: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CP组;Ⅲ组为细菌富硒多糖组;Ⅳ组为细菌富硒多糖预防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细菌富硒多糖组小鼠免疫器官指数、NK细胞活性、血液溶血素水平(HC50)和脾细胞抗体形成数(PFC)均显著提高(p<0.05),T细胞亚群增殖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CP组相比,细菌富硒多糖预防组能使CP诱导的免疫抑制得到修复,改善试验小鼠免疫器官指数、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血液溶血素水平和脾细胞抗体形成数,差异显著(p<0.05)。提示:细菌富硒多糖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对CP诱导的免疫抑制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发酵条件对产朊假丝酵母富硒能力的影响。通过单因素的筛选,对酵母富硒能力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亚硒酸钠浓度、初始p H值及培养温度,以胞内总硒含量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对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培养时间30 h、加硒时间对数生长中期、亚硒酸钠浓度35 mg·L-1,初始p H 6.6、接种量10%、培养温度27℃、装液量150 m L/500 m L的条件下,最大的菌体生物量为6.87 g·L-1;胞内总硒含量达到12 639.7μg·L-1,硒含量为1 839.8μg·g-1,其中亚硒酸钠转化率为79.1%,有机硒含量占90%以上;胞内实际总硒含量与数学模型理论值12 518.8μg·L-1相差不显著,响应面法能较好地优化产朊假丝酵母富硒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黑豆硒吸收转运特征及籽粒硒形态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在黑豆结荚兴盛期进行一次性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施硒量分别为0、6、12、18和24 mg·m-2)处理,分析比较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下黑豆产量、各器官硒含量、籽粒有机硒转化率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各施硒水平对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均有提升作用,在24 mg·m-2硒处理时各器官总硒含量最大,根、茎、荚和籽粒硒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74、8.37、9.85和65.21倍,硒处理后各器官总硒含量呈现籽粒>根≈荚>茎的特点。籽粒中硒以有机硒形态存在,且有机硒转化率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0、6、12、18和24 mg·m-2施硒处理时,有机硒含量分别为0.071 4、1.101 8、1.510 6、1.811 1和2.093 5 mg·kg-1,有机硒转化率分别为94.52%、84.81%、70.30%、60.11%和52.43%。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黑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但对脂肪含量的影响较小,在24 mg·m-2硒处理时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4个百分点和117.35倍,分离蛋白硒含量占有机硒和总硒含量的比例分别为90.29%和47.39%。适宜浓度亚硒酸钠叶面喷施对黑豆产量具有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导致增产效果减弱。综上,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提高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但黑豆籽粒有机硒转化率随喷施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黑豆籽粒有机硒主要以蛋白质形式存在。本研究结果为应用外源硒强化技术生产富硒黑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形态硒向水稻籽粒转运途径及品种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提高水稻籽粒硒含量对改善人体膳食硒营养有重要意义。以富硒水稻品种(Oryza sativa L.)秀水48和非富硒品种S.Andrea为材料,在灌浆期分别供应离体穗亚硒酸盐、硒酸盐、硒代蛋氨酸(SeMet)和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SeCys),探讨两品种水稻在灌浆期向籽粒转运不同形态硒的品种差异及转运途径。结果表明:水稻体内有机硒主要通过韧皮部转运至籽粒,硒酸钠可能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共同转运至剑叶,而亚硒酸钠主要通过木质部转运至剑叶。秀水48从茎至籽粒转运硒酸盐和硒代蛋氨酸能力显著强于S.Andrea,并且富硒水稻秀水48从剑叶至籽粒转运有机硒(硒代蛋氨酸)能力显著高于S.Andrea。与非富硒水稻相比较,富硒水稻能通过茎和剑叶向籽粒转运较多的硒,这可能是引起水稻籽粒硒含量差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富硒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对有机肥养分、硒含量及形态的影响,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富硒农产品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将菌渣、菜粕和秸秆混合进行堆肥试验,设置对照组(CK)、EM菌(有效微生物群)组(T1)、富硒枯草芽孢杆菌组(T2)、富硒圆褐固氮菌+富硒枯草芽孢杆菌组(T3)研究不同富硒微生物的堆肥效果,分析有机肥的养分变化及硒含量并在菠菜种植上验证富硒肥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堆制38 d后,堆肥试验均满足《有机肥料》(NY/T 525—2021)农业标准,其中T3处理的总养分含量相较于CK增加了13.70%,总氮含量增加了26.06%,有机质的分解能力提高了4.88%,总硒(以纯Se计)提高了1.93倍,并改变了有机肥中硒的赋存形态。盆栽试验表明:F1(施T1有机肥)、F2(施T2有机肥)、F3(施T3有机肥)的菠菜株高、根长、叶宽、鲜重、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OF(施CK有机肥),F3处理中菠菜总硒含量以126.72μg·kg-1达到试验的最高含量,比OF提高3.27倍。综合来看,T3处理中富硒复合微生物组合的堆肥效果最好,是废弃物堆肥工程化应用中发展富硒功能农...  相似文献   

17.
土培条件下外源硒对黄芪吸收和转运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和2种价态的硒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探讨了添加不同浓度(0,2,4,6,8mg/kg土)硒酸钠(SeVI)和亚硒酸钠(SeIV)对黄芪地上部和根系硒累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添加硒浓度为2~6mg/kg的亚硒酸钠有利于黄芪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的累积,比CK增加34.55%~38.24%,但是添加硒浓度超过2mg/kg的硒酸钠抑制了黄芪植株的生长;添加不同浓度的2种形态硒均可显著提高黄芪地上部和根部硒浓度,且土壤中添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的硒浓度分别与黄芪植株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eVI:r=0.884**,SeIV:r=0.973**);随着硒处理浓度的升高,添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处理的黄芪根系对硒吸收能力高于对照,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且硒含量地上部根部,这表明土壤中添加外源硒可以提高黄芪对硒的吸收和转运能力。综上所述,在中性偏碱性土壤上施用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均可促进黄芪对外源硒的吸收、转运和累积,且土壤施用2~6mg/kg的亚硒酸钠对黄芪的生长和硒的累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广西两种主要富硒土壤施入不同水平磷对小白菜硒吸收积累的影响及土壤硒形态转化规律,旨在为提高土壤有效形态硒含量及植物硒含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集广西具有代表性的富硒赤红壤(贵港市桂平市)和富硒红壤(桂林市永福县),设置4个磷梯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的磷处理在不同土壤上对小白菜硒吸收效果不同。在富硒赤红壤上低磷处理(P50,50 mg/kg)有利于小白菜地上部和地下部对硒的吸收;在富硒红壤上中磷处理(P110,110 mg/kg)小白菜地上部硒含量最高,地下部施入磷则硒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同时,磷的施入对硒在小白菜体内的转运在两种土壤上也存在差异。在富硒赤红壤上当磷施入量在80 mg/kg以下时,磷的施入会抑制硒从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在富硒红壤上磷的施入则均能促进硒的转运;但二者均在中磷处理时达到峰值。植株体内硒含量间的差异取决于土壤有效形态硒含量。研究结果显示磷的施入均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硒的含量,且小白菜硒的含量与土壤中水溶态硒规律一致。研究还发现在两种土壤上不同磷处理对土壤硒形态转化规律不同,这为进一步研究磷与土壤硒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亮&#;  孙发宇&#;  李磊  顾世梁  李韬 《土壤》2018,50(6):1190-1197
土壤中硒分布不均匀,富硒土壤中硒含量可达1 200 mg/kg,硒含量过高对大多数植物均有毒害作用。小麦是我国重要的主要粮食作物,筛选硒耐性强的小麦品种有利于实现小麦在富硒地区更好的推广。本研究选择99份小麦品种(系)进行盆栽试验,在拔节期进行处理设置(硒处理每盆硒酸钠用量120 mg/L,记作Se120;以硒酸钠0 mg/L处理为对照,记作CK),比较不同品种(系)小麦硒处理下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过量施硒后小麦籽粒千粒重显著提高(P0.01),株高、有效叶面积、单株叶片数和功能叶片数均显著下降(P0.01),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则没有显著变化。以Se120和CK之间农艺性状的差异作为小麦的耐硒性指标,通过马氏距离综合评估不同小麦品种对硒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差异,结合聚类分析,发现X325、淮麦18、扬麦15号、淮9440、扬麦11是典型的耐硒品种,而扬麦2号和Corrine是典型的硒敏感型品种。  相似文献   

20.
叶面喷施硒肥对小麦籽粒及面粉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平平  马鸿翔  姚金保  张鹏 《核农学报》2019,33(11):2254-2260
为了探明叶面喷施硒肥对小麦籽粒及制粉各粉路硒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选用4个小麦品种,在拔节和抽穗期分2次喷施0.017%亚硒酸钠叶面肥,并对成熟期籽粒进行制粉,分析各粉路的总硒、无机硒和有机硒含量。结果表明,叶面喷硒对小麦籽粒和面粉的总硒、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喷施硒肥后,4个小麦品种籽粒的总硒含量提高了26.4~35.8倍,但小麦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皮磨粉、心磨粉、统粉、小麸和大麸5种粉路中,小麸的总硒含量最高,其次为大麸,皮磨粉、心磨粉和统粉的总硒含量较低。与硬质小麦相比,软质小麦出粉率低,面粉的总硒量损失较多。经制粉,对照和喷硒样本的总硒积累量分别损失52.97%~69.28%和36.73%~44.51%。对照样本中,各粉路的有机硒含量略高于无机硒含量;而喷硒处理样品中,除宁麦20的小麸外,各粉路的有机硒含量均略低于无机硒含量。本研究揭示了制粉粉路硒分布规律,这对于富硒小麦的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