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不同药剂防治太子参根腐病筛选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太子参根腐病的防治药剂,2013年3~5月组织在贵州省瓮安县进行了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药剂防治太子参根腐病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以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制剂量100g/667m2处理最好,其次是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制剂量100g/667m2处理。建议在瓮安县防治太子参根腐病,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g/667m2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g/667m2轮换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二、大豆种衣剂1.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登记证号PD20050196,登记防治对象为根腐病。2.12%多菌灵悬浮种衣剂:登记证号LS20042124,登记防治对象为根腐病。3.9%克百威悬浮种衣剂:登记证号LS2001314,登记防治对象为地下害虫。4.38%多·福·克可湿性粉种衣剂登记证号LS2  相似文献   

3.
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大豆根腐病对生产的危害,笔者介绍了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镰刀菌(Fusarium spp.)、腐霉菌(Pythium spp.)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物学特征和流行规律,以及目前国内外大豆根腐病抗病基因的鉴定、克隆及其在大豆抗病育种上的应用。此外,笔者还综述了中国大豆根腐病抗(耐)病的种质资源,以及大豆根腐病菌生防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并总结了大豆根腐病的不同防治措施。本综述将为大豆抗根腐病的分子机制及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根腐病是我国各玉米种植区普遍发生的土壤传播病害,遇到适宜的发病环境条件,发生根腐病严重地块植株死亡率可达到80%。近日,在东北地区玉米根腐类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示范现场会上,由吉林省农科院牵头的研发团队展出的新型防治玉米根腐病的种衣剂,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8.21%,较以往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正>1月7日,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申请的15%嘧菌酯悬浮种衣剂产品获得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证,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小麦全蚀病。这也是我国首次批准嘧菌酯产品登记用于防治小麦全蚀病。此外,嘧菌酯还可以同时防治根腐病、黑穗病、纹枯病等几乎全部小麦根部病害,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截至目前,在我国小麦作物上获批登记的嘧菌酯产品共有4个,均处于临时登记状态。具体登记信息如下:  相似文献   

6.
渝产多花黄精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重庆地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病原菌,并进一步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集典型根腐病症状的多花黄精样品,通过切片和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按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测定,并对其中毒性最强的菌株L_1和L_6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致病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腐皮镰刀菌(F. solani);柯赫氏法则表明两种病原菌都能使多花黄精发病,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且存在复合侵染现象;PCR技术扩增病菌rDNA-ITS基因,获得长度为600 bp、570 bp的DNA片段,菌株序列与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序列同源性分别达到99%;ITS系统发育树上,L_1与尖孢镰刀菌和L_6与腐皮镰刀菌聚在同一分支上。结合形态特征、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是引起多花黄精根腐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可为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和多花黄精——根腐病互作机理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北京昌平地区草莓根腐病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确草莓根腐病的主要致病真菌种类,可正确有效地指导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本试验采用单孢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从昌平地区所采集的草莓根腐病株中共分离得到41个菌株。采用病土定植法测定菌株对草莓幼苗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菌株均可引起草莓根腐病,致使草莓根部及根茎基部发育受阻,缢缩变黑,腐烂折断;造成地上部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甚至死亡。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菌株的分类地位进行鉴定,其中39株可以鉴定到种,分别属于10个属的15个种,另外有1株只鉴定到属,1株只鉴定到科。在41个菌株中,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等4个种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菌株总量的29.25%、12.20%、12.20%、9.75%;致病力最强的种类为伏革菌科真菌、棒形拟盘多毛孢和胶孢炭疽菌,其次为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发病率均可达50%;淡色生赤壳、伏革菌科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Stachybotrys chartarum、Neonectria radicicola等为首次报道的草莓根腐病致病菌。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北京昌平地区草莓主产区中草莓根腐病的防治,并为草莓根腐病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为筛选防治油用牡丹根腐病的有效药剂,山西潞安智华农林科技公司研究人员选择6种常用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测定试验。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油用牡丹根腐病的抑制率,结果显示,噁霉灵对油用牡丹根腐病病原菌的相对抑制率最高,为97.42%;其次是甲基硫菌灵的相对抑制率为95.90%;多·福、腐霉利和咪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太子参根腐病的防治方法,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处理剂对太子参根腐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几种土壤处理剂对太子参的外观品质、根腐病防治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土壤制剂是多·福,能有效防治太子参块根根腐病的发生,获得的产量最高,同时显著提高了块根外观品质,具有一定的抗病和促进生长作用,可针对太子参根腐病防治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根腐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呼和浩特地区感染苜蓿根腐病的317个样品进行病原物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的苜蓿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所致,从发病部位分离到的菌株以镰孢霉(Fusarium spp.)为优势病原,经致病性测定和接种试验证明,茄病镰刀菌(F.solani)致病性最强,接种后发病率达90.0%,其次是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发病率分别为61.7%和81.7%。茄病镰刀菌是苜蓿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与黄色镰刀菌或尖孢镰刀菌复合侵染后,发病率高于黄色镰刀菌或尖孢镰刀菌单独接种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正症状识别地上部症状:苜蓿感染根腐病后植株稀疏,生长缓慢。在旺盛生长期间,感病植株的个别枝条或一侧的枝梢萎蔫下垂,叶片枯黄,而且常有红紫色变色。随病情发展,大片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变黄,最后整株枯死。地下根部症状:发病初期根部和茎基部先后出现水渍状褐色坏死病斑,随后病斑扩大,病部表皮由褐色变黑、腐烂,用手一搓表皮即脱落。剖开主根,可见根茎里面变褐、变黑,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苜蓿根腐病是由一种叫镰刀菌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引起河北省丰南区发现的一种植株青枯、维管束褐变的番茄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致病性测定、田间接种后再分离、菌落和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害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引起的番茄颈腐根腐病。确定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对茎基接种和浸根接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茎基接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浸根接种。为接种完成该病害的抗病育种和防治药剂筛选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琳 《科学种养》2012,(11):31-32
卵菌是一类重要的病原生物,包括疫霉、霜霉和腐霉等重要病原菌,由卵菌引起的蔬菜病害发病迅速、传播快、为害重。许多卵菌病害是蔬菜常发性和流行性病害,如霜霉病、疫病、根腐病和猝倒病等。此类病害能通过土壤和种子进行传播,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湿度大小是病害发生轻重的决定因素。连续阴雨天气,田间积水,土壤过湿,植株有水滴等情况造成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另外,种植密度过高以及施用氮肥过多等均有利于卵菌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银川大豆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种衣剂对其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宁夏银川地区大豆根腐病病原及种衣剂对其防治效果,于2018—2019年从宁夏银川贺兰、兴庆和永宁地区大豆产区采集大豆根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并结合ITS和TEF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通过田间试验明确6种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离纯化获得126株镰刀菌,属于4个种,分别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和短肥镰刀菌(F. brachygibbosum),占比分别为51.59%、24.60%、13.49%和10.32%。4种镰刀菌对大豆均有致病作用,造成根腐病症状。供试6种种衣剂在播种后20天的防治效果均在65%以上,60天后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下。造成宁夏银川地区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短肥镰刀菌。供试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在大豆成株期防治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15.
冬季大棚蔬菜病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根腐病症状:主要侵染根及茎部,初呈水浸状,后于茎基或根部产生褐斑,根茎腐烂不生新根,植株逐渐枯萎而死。发病特点:在苗床内传播主要是带菌的土壤、肥料、农具和浇水等。防治方法:用72.2%普力克水剂500倍浇灌苗床;也可移栽后用72.2%普力克水剂500倍液灌根。2.黄瓜灰霉病症状:  相似文献   

16.
<正>问:小麦田里节节麦、野燕麦和雀麦混发怎么治?答:可用世玛(甲基二磺隆加安全伴侣烷基乙基磺酸胺)防治,但要注意用药安全。应在冬前麦苗35叶期、温度10℃以上时使用,每亩用3%的世玛205叶期、温度10℃以上时使用,每亩用3%的世玛2030毫升。此外,遭受涝害、冻害、病害、盐碱害及缺肥和硬质小麦的麦田不能用。施药后5天内不能大水漫灌麦田,否则易产生药害。问:今年有块小麦田出现大面积白穗,怎样防治?答:可能是小麦发生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原因所致。这些病单发或混发都易引起小麦白穗。防治全蚀病可用12.5%硅噻菌胺(酮)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用  相似文献   

17.
草莓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草莓根腐病是草莓根部重要病害,特别是在多年种植草莓的重茬地块,严重时可造成整个草莓园区的毁灭。该病的发生具有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世界范围内草莓主产区已报道的根腐病病原物达20种之多,是一种较难防治的土传病害。文章从草莓根腐病的分类与特点、发生与危害、根腐病病原物生物学、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国内外草莓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从化学、物理、农业、生物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目前草莓根腐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最后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该病防治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大蒜根腐病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解析根腐病发生时大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明确大蒜根腐病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的关系,探明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为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以新疆连续3年的大蒜根腐病发病田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大蒜根际土壤总DNA的真菌ITS区序列进行大规模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相比,在门的水平上,子囊菌门和接合菌门真菌是大蒜根腐病根际土壤的优势真菌类群,其中高水平的子囊菌门菌群与病害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属的水平上,注释获得137个属,其中19个属与大蒜根腐病有较大的相关性。镰刀菌属真菌数量在病土中高于健康对照。随着连作年限的延续,根腐病的发生愈发严重,土壤中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真菌属的数量逐年降低,大蒜根腐病的发生与植株根际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密切相关,土壤真菌类群的平衡和多样性改变是根腐病发生的一大诱因。  相似文献   

19.
<正>一、根腐病1.症状。主要危害茎基和根部。染病植株叶变黄枯萎,茎基和主根全部变为红褐色干腐状,上有纵裂或红色条纹,侧根已腐烂或很少,病株易从土中拔出,主根维管束变为褐色,湿度大时根部长出粉霉。2.发生规律。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茄腐皮镰孢。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病菌借水流、耕作传播,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叉根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部裂口处侵入。地下害虫、线虫为害造成的伤虫口利于病菌侵入。管理粗放、通风不良、湿气滞留地块易发病。3.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控制土壤温度,防止湿气滞留;进行轮作,进行条播或高畦栽培;防止种苗在贮运和  相似文献   

20.
<正>戊唑醇是由拜耳公司引入市场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用量低,内吸性强,适用范围广,对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菌引起的病害均能有效防治。戊唑醇可作种子处理或叶面喷雾使用,主要用于防治小麦、水稻、花生、蔬菜、香蕉、苹果、梨以及玉米、高粱等作物上的多种真菌病害。戊唑醇被植物吸收后,在植物组织中向顶转移,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及种传轮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