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汉代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我国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布局之先河。两汉时期苑囿的游赏功能逐渐强化,体象天地的宫苑格局更加突出,崇楼伟阁以象仙居的造园风格表明汉代皇家园林深受皇权思想的影响。以叠山、理水、动植物景观及建筑营造等造园手法的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汉代园林的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2.
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该文从造园思想、造园手法以及造园要素的运用3个方面分析了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指出威廉·钱伯斯对中国园林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对"中国式"造园及中国当代园林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园林在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沉淀了几千年的园林文化,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厚的借鉴材料。本文管中窥豹,通过研究汉代园林文化,以西安大兴郡景观设计为案例,从平面布局、造园思想、造园手法、建筑形式等方面探讨传统园林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的表达,为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西蜀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分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园林四大造园要素为建筑、山石、植物与水体,山石这一造园要素往往被忽视。该研究以西蜀园林山石这一造园要素为切入点,分析西蜀园林山石造景的自然特性与文化内涵,展示西蜀园林山石独特的营造手法,探析如何通过山石造园体现西蜀园林文风氤氲、古朴幽秀之园林意境,并借此为今后在地域园林中的山石创作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表现手法和主要特点,并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立意、造园手法、园林尺度与现代园林设计进行比较,得出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园林设计的有益借鉴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岭南园林是中国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由于岭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开放兼容的文化性,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岭南园林。该文从山、水景、石、园林建筑等造园要素入手,对岭南园林的营造手法进行分析,归纳了岭南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齐廉允  夏季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16-8618,8621
分析了济南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认为济南传统园林呈现出"北人南相"、"北园南风"的建筑风格,凸显了其以整座城为园林的宏阔造园格局,解析了其巧借天然并稍加人工修饰的造园手法,与此同时,介绍了园林受城市布局和水环境变迁的影响,以及园林所蕴涵的浓郁人文气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济南传统园林对现代城市发展的价值与启示,认为对传统园林资源的深入调查有助于历史文化载体的保护和传统园林精髓的继承与发展;传统园林启迪着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手法,有助于打造城市名片,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技艺特点及其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青 《农技服务》2011,28(1):87-88
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在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均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介绍了传统园林造景在意境、空间组织、风水思想等方面的特点,并分析了上述特点在现代园林中的继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避暑山庄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以自然山水见长的宫苑。她遵循了我国以自然山水为园林创作主题的传统造园手法,特别是注重园林理水,注重创造生动多变的水体空间,让"名园依绿水"形成"山庄以山名,而趣实在水"的园林艺术风格。基于此,阐述了避暑山庄湖区园林生态景观特色,提出了湖区园林整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黎文勤  熊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95-8596,8600
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园林,认为园林景观中小到单体构建、构件上的装饰图案,大到自然山水的营造,都可以视为符号。解析了中国传统元素以及传统图案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并从意境、造园手法、景观元素方面,结合留园"小蓬莱"景点、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实例,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借鉴意义。在挖掘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对古典园林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1.
唐代园林特征与西安城市规划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930-2931
以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唐代园林为例,尝试从文化特征、生态特征和规划特征3个方面描述唐代园林特征,探索唐代园林文化的发展踪迹,思考西安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古城保护中的文化建设、生态建设、规划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佘山居是明末松江文人陈继儒亲自建造的隐居之所,在明代松江文人园林中极具代表性;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展现松江园林文化,深化对于陈继儒本人以及明代松江文人园林的认识。首先从时间和规模的阶段性特征上,梳理东佘山居的形成过程;其次通过对于东佘山居的布局、园林要素、空间构成,以及造园手法的分析,总结其园林特征,展现东佘山居的园林特色,为如今的园林设计,特别是古典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朱云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24-14825,14829
潜庐为清末官员杨艺芳于清朝末期所建的别墅园林,该时期私家园林较少,而潜庐布局紧凑,设计巧妙,其体现出的造园思想和文化内涵对了解近代江南园林的风格特征、研究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分析了潜庐蕴涵的隐逸文化及风水观,解析了潜庐造园理水的空间布局,认为潜庐的园林被分割为东西两大区域,东部为厅堂、西部为住宅,东部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西部则为自由布局。点出了潜庐运用了隔景、借景、障景等造园手法,叠石成山的传统造园技艺,利用植物的"比德"属性营造出的文化意境。潜庐造景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附加于园林装饰物上,笔者重点解析了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仙鹤装饰和特色万字符拼石地面,反映了解读装饰物对挖掘潜庐文化内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庄哲学、禅宗以及儒家哲学是构建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的三大哲学思想基础。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在园林各构成要素中的具体体现:植物之自然天成,建筑之相融相生,山水之寸景生情等。并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中的“道法自然”,追求天成之美,表现自然景观之意趣,追求物我相融的意境美等生态设计理念的现实意义与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而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艺术更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直到今日也是指导城市园林建设的宝贵思想。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建设公共园林游览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较之魏晋南北朝更兴盛,笔者特意截取几个唐代著名的公共园林景观,通过对唐代公共园林景观的梳理,指出了这些建设思想对于现代条件下的公共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杭州西湖建设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北山北坡传统园林的文化内涵与造园手法。通过分析阐明北山北坡传统园林的价值,并以其为例,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寓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振兴  王延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89-18390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在园林中除了具有观赏功能和构景功能外,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文化功能。通过对园林植物作为情感载体和有生命的历史及园林植物配置的文化心理3个方面的论述,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寓意,以便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唐代西域边塞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绽放的一朵奇葩,诗中不仅描绘了西域自然风光、地理气候、风土人情,也抒发了作者从中原来到西域后产生的独特心理情感。按照一般的观念,唐代士人的时代精神与西域边塞特异的地理风貌相碰撞而创作出的诗歌是以理想、激情、豪迈为情感基调,而事实上,唐代西域边塞诗却有着一种浓郁的边愁情绪。本文主要探讨唐代西域边塞诗中表现了怎样的边愁情绪,并从作者文化心理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耕文化与园林艺术风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耕环境、农耕生活、农耕思维、农耕科技等角度审视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认为中国古代园林是农耕文化的浓缩、再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绘画、手工等艺术紧密联结、源远流长,是中国园林大系中私家园林代表之作。简单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几个代表名园,并就其构景艺术及理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