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优化模式及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阐述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以贵州岩溶山区为例,详细分析了石漠化治理的难点与症结,探讨了石漠化治理应坚持的四条原则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化相结合、层次性和时序性原则、生态补偿及市场导向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南岩溶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与发展等三个层面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程度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4年冬季的TM遥感影像,结合遥感技术、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石漠化现状评价模型,并对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的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粤北典型岩溶山区石漠化程度依然严重,74.03%的石漠化土地面积被划分为中度以上石漠化等级,主要分布在阳山县中部和乳源县西北部。评价结果与野外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表明采用遥感技术获取石漠化景观表征因子,在ArcGIS平台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石漠化现状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南岩溶区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08年在该地区启动了以植被恢复重建为主的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7年来治理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分析了已有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恢复模式,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治理水土地下流失的配套工程措施,非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没有纳入植被恢复重建工程范围,后期管护能力不足,群众积极性不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按照不同石漠化程度设计植被恢复重建措施和模式,注重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提高当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   总被引:111,自引:5,他引:111  
苏维词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29-32,79
阐述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 ,从碳酸盐岩的抗风蚀能力、成土过程、地貌结构、土体剖面、人口压力及耕作方式与产业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西南岩溶石漠化的成因机理 ,探讨了石漠化治理应坚持的六条原则 ;在结合西南岩溶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从生产 (技术 )、生态、生活与发展等 3个层面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苏维词  杨华  李晴  郭跃  陈祖权 《土壤通报》2006,37(3):447-451
土地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山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现状分布:土地石漠化面积约10.51万km2,占喀斯特山区总面积的20%,并集中出现在贵州和广西;分析了土地石漠化的危害: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加剧人畜饮水困难、旱涝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加;着重以贵州为例,从岩性、地表结构、特殊的土体剖面、钙性环境、降水和超载的人口压力及落后的生产方式等八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机理,并指出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因素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内因,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诱因和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地质环境本底调查、制定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建立高标准的土地石漠化治理种苗基地、优化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就业结构、加强土地石漠化治理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大土地石漠化治理试验示范力度等八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为了确定石漠化对植被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选择英德市岩背镇等地为研究样地,系统地调查了不同石漠化程度的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石灰岩植被的生境向旱生化和岩生化发展,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趋于简单。植被盖度从轻度石漠化土地94.65%,降低到极重度石漠化的12.14%以下;现存生物量同样随着石漠化过程显著降低。同时,石漠化造成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从轻度石漠化到极重度石漠化,丰富度指数从1.61降到0.36,除从中度到重度石漠化阶段,丰富度指数都呈显著性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从轻度到中度、极重度显著下降;而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重建的石漠化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灿  罗海波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324-329
实现石漠化山区土地持续利用最有效的方式即是通过生态重建,而土地整理正是改造土地利用的有效选择,通过把生态恢复措施融入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能有效地实现土地整理和石漠化治理的双重目的.该文通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例,规划方案以生态重建为核心内容,具体分析了不同地表形态与土地平整工程、岩溶环境与农田水利设计、植被恢复与农田林网建设以及生态系统保护与道路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法;并对项目工程设计结果从农田建设和生态恢复两方面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基于生态重建前提下的石漠化山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是改善石漠化山区生态环境和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湖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现状,阐述了土地石漠化的危害,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湖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机理。根据岩溶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石漠化防治对策: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实施植被恢复、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等,分区域进行石漠化防治。  相似文献   

9.
以湖南省慈利县为研究区域,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1990年和2003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岩溶区土地石漠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慈利县岩溶区石漠化治理与破坏同时存在,但破坏强度大于治理效果,石漠化呈加剧趋势;轻度石漠化与中度石漠化区域的治理转化率较高,极重度石漠化区域的治理转化率最低;由石漠化改善为未石漠化的土地只占由未石漠化转化为石漠化土地的52.2%;石漠化发生区主要分布于边远乡镇区。岩溶区生态环境的建设重在预防,潜在的石漠化区域的保护应该予以重视,宜林荒山应成为今后治理的重点,边远山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应该是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和传统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DIS NDVI的广西喀斯特石漠化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广西喀斯特石漠化演变特征,选择2000,2004,2008,2012年MODIS NDVI数据,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壤数据,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根据石漠化与植被覆盖度的对应关系,反演了研究区不同时相的石漠化信息,分析了石漠化总体演变特征、演变轨迹,并探讨了石漠化演变与环境背景因素、气候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石漠化治理政策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2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总体呈先迅速减少后又略有回升的趋势,石漠化改善与恶化并存,石漠化演变动态度最快的为轻度石漠化,动态度为3.73%;2)13a间,石漠化演变轨迹为改善型的面积占喀斯特总面积的11.60%,反复型的占9.54%,恶化型的占3.69%,4个研究时段均为石漠化的面积仅占1.59%,改善面积大于恶化面积;3)石漠化演变过程受环境背景因素、气候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石漠化治理政策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贵州喀斯特环境特征与石漠化的形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地区分布,石漠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危害,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覆盖以及土壤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详细描述了贵州喀斯特自然环境特征,另外又从人口、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描述了社会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们在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得出结论:贵州喀斯特自然环境从各自侧面奠定了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基础,在其上叠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加速了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最后又探讨了石漠化防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现象已经成为制约该区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其独特的形成条件导致破坏易而治理难的现象。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解决该区人地矛盾的重点,并提出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分步骤、有计划的进行石漠化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贵州土地石漠化变化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石漠化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有利于石漠化状况的改善和治理。以往的驱动因子分析对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区,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0年和2011年两期石漠化影像,通过空间分析研究了贵州省2000—2011年的石漠化动态变化,并从人口因素、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水平、农业生产活动、地形坡度和生态工程建设等5个方面选取23个影响因子,对石漠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1年贵州省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石漠化面积总体减少,但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呈增加趋势,轻度以上石漠化的治理任务还很艰巨;2)23个影响因子与石漠化呈现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关系; 3)农业人口比重、农业总产值、人均粮食、人均耕地、耕地比重、15°~25°耕地(岩溶)比重和25°以上耕地(岩溶)比重均与石漠化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因子均与石漠化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农业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农业人口比重、农业总产值、人均耕地、15°~25°耕地比重、25°以上耕地比重、15°~25°岩溶比重和25°以上岩溶比重与石漠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5、0.291、0.288、0.430、0.338和0.334。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可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金国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163-164,167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粤北岩溶山区农业水土环境问题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提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严重的生态问题,通过对喀斯特地区岩石热特性的探究,提出基于热红外遥感的石漠化监测方法.以平果县为研究区,利用2006年Landsat 5和2014年Landsat 8热红外遥感影像计算亮温,参考高分影像建立典型样本区并分析样本区亮温,确定不同石漠化等级的亮温阈值,最后对全县石漠化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平果县石漠化变化.平果县2014年石漠化分级结果显示:非石漠化占18.47%;潜在石漠化32.9%;轻度石漠化占24.8%;中度石漠化占18.94%;重度石漠化占4.89%.平果县2014年石漠化整体情况较2006年有所好转,局部区域石漠化有恶化的趋势.本研究通过确定适当的夏冬季亮温差阈值可以有效地对石漠化程度进行分级划分,该方法与已有方法相比,具有物理意义明确、方法简单有效、结果客观等优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滇东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12种植被类型进行了石漠化率和植被盖度的季相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封育模式草本阶段(≤3a)、草灌阶段(≤5a)和灌草阶段(≤10a),麻栎纯林(20~30a),混交模式的华山松+麻栎(20~30a和≥30a)、麻栎+大叶栎(≥30a)7种模式的季节性石漠化率与植被盖度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时同步发生,关系曲线为"V"字型。封育乔灌阶段(10~20a),华山松纯林(20~30a)和华山松+刺栎(≥30a)混交林的消长关系同时同步出现,前两种模式为"N"字线型,华山松+刺栎为台地线型。封育乔木(20~30a)阶段为消长关系同时同步出现的"N"字线型,滇青冈+刺栎(≥30a)模式的石漠化率与盖度无消长关系。除个别模式由于林龄、树种、配置方式的差异外,其余模式均符合季节性石漠化率与植被盖度的消长关系,线型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统计学和遥感的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了全面掌握岩溶区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解决区域内遥感影像阴影区域石漠化信息"缺失"的问题,该文以广西平果县果化镇生态重建示范区为例,借助图像处理软件ENVI(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提取研究区域石漠化指数。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剔除阴影区后的石漠化指数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石漠化指数主要受内在因子的共同作用,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石漠化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各石漠化等级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条带状和斑块状分布。岩性和地形地貌条件是影响石漠化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研究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很好地估计了阴影区石漠化指数的"缺失"信息,为岩溶区石漠化监控、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