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膈腧穴((Géshù;BL17)是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背腧穴,也是八会穴之一的血会。膈腧穴出自《灵枢·背腧》:“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此穴是治疗一切血证的要穴。  相似文献   

2.
肺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俞穴之一。俞 ,通输 ,有转输经气运行之意。此穴与肺脏相应 ,故又为肺的背俞穴。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 (身柱 )旁开 1 5寸处 ,左右各一穴 ,相距 3寸。约与肩胛冈内侧端相平。《灵枢·背腧》记载 :“在三焦 (椎 )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 ,则欲得而验之 ,按其处 ,应在中而痛解 ,乃其腧也。”《针灸甲乙经》曰 :“欲知背俞 ,先度其两乳间 ,中折之 ;更以他草度去半已 ,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 :令其一隅居上 ,齐脊大椎 ;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 ,肺之俞也。”简便取穴法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说 :…  相似文献   

3.
脾俞穴(BL20)、胃俞穴(BL21)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脾,脾脏也;胃,胃腑也;穴近脾胃脏腑.俞,转输之意.该二穴为脾脏与胃腑的经气转注输入之所.所以分别称为脾俞和胃俞.其特性为脾、胃的背俞穴.  相似文献   

4.
姜海峰 《蜜蜂杂志》2008,28(7):39-39
大肠俞(BL 25)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大肠的背俞穴.出自<甲乙经>:"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本穴为治疗大肠疾病及腰腿痛的临床常用穴,常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疾病,临床疗效肯定.该穴名含义:大肠,指大肠腑.本穴内应大肠,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是诊治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故名.<会元针灸学>:大肠俞者,在左回叠积十六曲,直肠在右(即肓肠)长七寸,系于十六椎之两旁,足太阳之所过,故名大肠俞.  相似文献   

5.
大肠俞(BL 25)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大肠的背俞穴.出自<甲乙经>:"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本穴为治疗大肠疾病及腰腿痛的临床常用穴,常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疾病,临床疗效肯定.该穴名含义:大肠,指大肠腑.本穴内应大肠,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是诊治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故名.<会元针灸学>:大肠俞者,在左回叠积十六曲,直肠在右(即肓肠)长七寸,系于十六椎之两旁,足太阳之所过,故名大肠俞.  相似文献   

6.
黄斌 《养蜂科技》2004,(3):42-4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是孔隙的意思。腧穴又称穴位。  相似文献   

7.
大杼(Dazhu,U.B.11)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又为手足太阳、少阳经的交会穴,故有宣通太阳、少阳经气的作用,可用于项背肌肉强痛。穴为八会穴之一的骨会穴,可治一切骨病,尤其对于上半身颈项、脊椎骨病更为适宜,有壮骨补虚之效。1穴名释义《经穴释义汇解》“:穴为背中大腧,因在背腧穴之中,它的部位高居于五脏六腑各穴之上,又为在杼骨之端,古名大杼。”“杼”指织布机上的梭子,大椎骨两侧有横突隆起,形似织杼,古称杼骨,本穴在杼骨端故名大杼。2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简便取穴法:先找到大椎穴(低头,颈背部交界处有一高突…  相似文献   

8.
肾俞、命门都是补肾壮阳的要穴,两穴均在腰部第二腰椎部位。命门为督脉的经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玉龙经》注明:“在脊骨十四椎下与脐平”;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及背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即命门穴旁开1.5寸。简易取穴时,可先摸到髂前上棘最高点(即腰胁部盆骨的最高点)向后水平延伸,正对的腰椎间隙为第四腰椎下,再向上摸两个椎体就是第二腰椎。《甲乙经》指出: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1.5寸。穴名释义:肾俞的“肾”,指肾脏。“俞”,有转输之意,脏腑之气血输注于背腰部的腑穴,称背俞穴。该穴为肾脏之气输注之处,是治肾疾…  相似文献   

9.
<正>秩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秩"指序次,"边"指旁、远之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穴在背部依次排列,而此穴正当背侧的最下边,故名秩边。《甲乙经·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少腹控睾第八》曰:"腰痛骶寒,俯仰急难,阴痛下重(指阴器疼痛下坠),不得小便,秩边穴主之"。  相似文献   

10.
臑俞穴为手太阳小肠经在肩部的经穴,是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的交会穴.臑俞的"臑"字,上臂也,亦指动物的前肢;"俞",转输也.此穴在上臂后侧,紧靠背部,故称"臑俞".有人言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臑俞.该穴是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阳维脉、阳跷脉之会聚处,故穴中的气血旺盛,既有手臂上行的阳气,又有背腰下肢上行的阳气,还有阳维脉、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是气血转输的要所.  相似文献   

11.
太溪穴Tàixī(KI3),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特定穴中属于五输穴的腧穴、原穴,在临床上是补肾的要穴。别名"大溪穴""吕细穴""内昆仑"。《灵枢·本输》:"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九针十二原》:"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太溪二。"此为肾经腧穴。腧,输也。本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又为肾经原穴。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  相似文献   

1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既是病痛的反应点 ,亦是蜂针及蜂毒注射的刺激点 ,俗称“穴位”。古代有称“砭灸处”“气穴”“孔穴”“骨空”“会”“节”等。“腧”有输注之意 ,“穴”有空隙和聚集的意思。《千金翼方》说 :“凡孔穴者 ,是经络所行往来处 ,引气远入抽病也”。人体的腧穴很多 ,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三大类。1 经 穴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共有 36 1穴 ,其中双穴 (十二经穴 ) 30 9穴 ;单穴 (任脉、督脉 ) 5 2穴。其每个穴的特点是 :有归属相应的经脉 …  相似文献   

13.
<正>次髎穴(BL 32)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联合骶部双侧上髂、中髎及下髎统称为八髎穴。八髎最早记载于《素问·骨空论篇》"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次髎一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该穴有理下焦,健腰腿之功。临床对于骨骼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有较好的疗效。1穴名释义次,有位次、顺序之义,与上髂穴相对的第二位穴所以称为次~([1])。《奇经八脉考·释音》:"髎、音廖,  相似文献   

14.
委中穴,又名血郄、郄中、委中央等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之一,因其位于窝中央,委曲之处,故名委中,是足太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土穴。其定位是在窝横纹中央,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肌腱之间,微屈膝取穴(如图所示)。揉按此穴常有酸胀之感。委中穴在蜂针临床中极为常用,对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委中穴为膀胱经的穴位,处于血管丰富之处,是治疗局部膝关节病变的要穴;膀胱经自腰背而来的两条支脉,皆下行会于委中,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委中穴对腰背疾病有一定疗效,故前人《四总穴歌》有“腰背委中求”之说。[解剖]在窝正中,有筋膜,皮下有股静脉,…  相似文献   

15.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八髎穴是指分布人体下背骶部膀胱经的八个经穴,即上髎(BL31)、次髎(BL32)、中髎(BL33)、下髎(B L34)穴,故此骶骨两侧的8个穴位,统称“八髎穴”。其穴名:“髎”,即窟也,是骨部深空的缝隙之意。此八穴位于骶后孔中,从上至下而命名。1穴位定位八髎穴都在骶骨部位,位于骶骨裂孔的八个孔上。具体位置为,上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第1骶后孔间距39.7~40.1m m;次髎穴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左右两侧第2骶后孔之间距为33.2~37.0m m;中髎穴是在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在活体第3骶后孔的间距为29.0~3…  相似文献   

16.
金门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该经郄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阳维所别属".别名关梁、梁关.主治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症,痹症,癫痫,小儿惊风.穴名释义:金,肺属金,肺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肺为水之上源,此穴为膀胱经穴向上输送气血之门户,同时"乾为金"为头,金门穴能治疗头部疾病,故名.关梁.关,关卡也.梁,屋顶之横梁也.关梁名意指膀胱经的横梁,重要之意.本穴向上传输的为膀胱经下部经脉吸热蒸升的阳热之气,膀胱经滞重和寒湿水气则被关卡于下,故名关梁.  相似文献   

17.
<正>身柱穴(DU12)是督脉的经穴,出自《针灸甲乙经》:"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穴名之意为:身,身体也;柱,支柱也。人的肩之所以能负重荷,是因为有身柱,脊柱是人一身之柱,此穴靠上,犹需其用力负重,故名身柱。该穴名可治咳嗽、气喘、身热、癫痫、脊背强痛等。1取穴定位穴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2种第3胸椎棘突的取法均可:先定第7颈椎棘突,此棘突特别长,当头颈前屈时明显突起,如突起椎多难辨别时可让其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针刺肝经腧穴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试验以健康家兔为研究对象,测定针刺肝俞穴、太冲穴前后的血液样本,分析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独针刺肝俞穴、太冲穴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降低最明显,合刺肝俞穴和太冲穴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降低最明显;单独针刺肝俞穴、太冲穴后,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血小板数量增多、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较明显,其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针刺肝俞穴后升高最明显;合刺肝俞穴和太冲穴后,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红细胞数量增多,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说明针刺肝俞穴、太冲穴能够引起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变化,针刺后机体可能通过急性炎症反应调动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保肝护肝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天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头部的经穴.该穴始见于<灵枢.本输>篇.<穴名释义>载: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穴在项部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两旁,故名天柱.释义为:"天",指上部,人体头部;"柱",楹意,指支柱,喻人体之颈项.该穴位于项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颈椎骨)上端,支撑头颅,意示擎天之柱而名.  相似文献   

20.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腧穴之一 ,因其为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 ,故名三阴交。又名太阴、下三里、承命。其定位是足内踝高点上三寸 ,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如图所示 ) ,揉按此穴有酸胀之感。三阴交穴在蜂针临床应用中极为常用 ,对多种疾病的治疗都有确切的疗效。蜂针三阴交穴时一般为直刺法 ,也可用散刺法。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 ,操作方便 ,疗效显著 ,也可为蜂针试针的穴位之一。因本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 ,故为主治男女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血证和妇科病的常用穴。对肝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常所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