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禽波氏杆菌内毒素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利用热酚水法从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禽波氏杆菌菌苔提取其内毒素精品,用此提取物通过家兔Shwartzman试验及鸡胚、雏鸡和小白鼠接种试验,对禽波氏杆菌内毒素的致病性进行研究探讨。试验结果表明:该内毒素对鸡胚、小白鼠的致病性较强,而雏鸡、家兔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各种发病死亡动物的病变特征、病变性质、致死原因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急性败血症性病变,心、肝、肾、肺等多器官功能急性衰竭是致死动物的主要  相似文献   

2.
禽波氏杆菌病原性研究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禽波氏杆菌的培养特性、药物敏感性及生化特性,重点进行了禽波氏杆菌对雏鸡的致病性研究,结果证明本菌主要引起雏鸡的急性死亡,主要病变为肺脏出血,肝脏出血、边缘坏死,肾脏出血,腺胃、肌胃浆膜出血,肠道出血。不同日龄的雏鸡对禽波氏杆菌的抵抗力不同,与日龄成正相关。同时还用不同来源的8株禽波氏杆菌制成蜂胶灭活苗,并分别免疫1日龄和11日龄雏鸡,结果发现本疫苗对雏鸡的保护率低。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超声破碎和高速离心方法提取禽波氏杆菌外膜蛋白,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并纯化兔抗禽波氏杆菌外膜蛋白IgG,建立了能进行禽波氏杆菌抗原定位和检测的间接免疫酶组化法,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对禽波氏杆菌人工感染海兰褐雏鸡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法能特异性地对气管、肺、肝、心、脾、肾中的禽波氏杆菌进行抗原定位,同细菌分离鉴定的结果符合率为100%。同时对感染鸡胚肝脏和心脏中禽波氏杆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该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特点,可用于禽波氏杆菌临床和试验感染条件下的诊断和定位检测。  相似文献   

4.
为检测禽波氏杆菌鸡胚分离株和呼吸道分离株对雏鸡的致病性差异,本研究对2004年~2011年分离鉴定的12株禽波氏杆菌进行了鸡胚半数致死量和雏鸡半数致死量的检测,筛选强毒菌株进行雏鸡的鼻腔感染试验。结果表明LL、XT和AQ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它分离株的毒力稍弱。3株强毒菌株均可感染雏鸡呼吸道和肺脏,引起呼吸道症状以XT和AQ的症状最为明显,而在其它内脏中造成感染的鸡只比例以LL株最高,可达30%~40%;AQ最低,仅10%。HE染色结果显示对气管的损伤以XT最强,而肺脏、肝脏等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以LL最严重。免疫酶组化试验也证实LL在内脏组织中的载量要多于XT和AQ。3株菌株均可导致雏鸡的生长抑制和免疫器官损伤,对新城疫灭活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具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且均以LL的抑制作用最强。实验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12株禽波氏杆菌中,鸡胚分离株LL毒力最强,具有比呼吸道分离株XT和AQ更强的感染雏鸡内脏组织的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鉴定禽波氏杆菌毒力因子和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禽波氏杆菌感染鸡后在体内组织器官中的定植规律及其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定位、定量状况,本试验对禽波氏杆菌感染鸡组织器官的固定剂进行了筛选,制备石蜡切片,选择良好的粘片剂,利用纯化的兔抗禽波氏杆菌外膜蛋白IgG作为一抗,建立了能进行禽波氏杆菌抗原定位检测的间接免疫荧光组化法,并对禽波氏杆菌人工感染鸡进行了检测。经多次优化,确定将10%中性福尔马林作为固定剂固定组织24 h,0.1%多聚-L-赖氨酸作为切片的粘片剂。最佳工作条件为2%脱脂奶粉37℃封闭30 min;兔抗禽波氏杆菌外膜蛋白IgG 1:100稀释,4℃孵育过夜;荧光素标记羊抗兔二抗1:20稀释,37℃作用30 min。该方法重复性和特异性检测良好,对禽波氏杆菌感染雏鸡组织器官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法能特异性地对鸡组织器官中的禽波氏杆菌进行抗原定位,气管、肺脏、肝脏、心脏、脾脏、肾脏中的禽波氏杆菌抗原均呈现特异性荧光信号,同细菌分离鉴定方法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99.27%。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组化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用于禽波氏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用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B.avium)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人工感染SPF鸡胚和SPF雏鸡后,测定鸡胚死亡率和孵化率,检测SPF雏鸡的免疫器官指数、淋巴细胞比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LTR),探究REV和B.avium共感染对SPF鸡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同时感染时鸡胚的孵化率只有27.85%,且SPF雏鸡的免疫器官指数和淋巴细胞转化率(LT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因此,B.avium和REV共感染可造成SPF鸡胚孵化率大幅降低、1日龄SPF雏鸡免疫系统严重损伤及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7.
鸡毒支原体是导致禽多病因气囊炎的重要病原之一,经常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严重威胁养禽业的健康发展。此外,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是一大类由真菌、霉菌的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严重的风险。为了探究霉菌毒素与鸡毒支原体及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相关性,以浓度为1×1010CCU/mL鸡毒支原体S6标准菌株接种7日龄麻黄鸡,6天后接种1×107CFU/mL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O78株,并在试验期间饲喂含8 mg/kg呕吐毒素饲料。试验结果表明,雏鸡感染鸡毒支原体和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后,不会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相关临床症状出现;在感染上述病原的基础上,饲喂呕吐毒素会导致鸡毒支原体的抗体水平显著下降,血液中鸡毒支原体的检出率明显升高。该研究评价了呕吐毒素的免疫抑制能力,且证实雏鸡多病因气囊炎的发生可能需其他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8.
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SPF鸡胚从疑似鸽新城疫的信鸽饲养场分离到一株新城疫病毒。分离株利用电镜负染技术观察到典型的新城疫病毒粒子。生物学试验表明,该株病毒具有较强的毒力,最小致死量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68.4小时,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375,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1.34,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能引起细胞病变。动物回归试验证明,分离株能致2月龄鸽死亡。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7,(11):2083-2089
以从孵化场将出壳鸡胚中分离到的鸡胚强毒株禽波氏杆菌LL09作为试验菌株,分别经鼻腔、眼睛和腹腔3种感染方式和1,7,14,21d不同日龄感染海蓝褐蛋雏鸡,检测其致病过程、病理变化,以及LL09在不同感染方式和不同感染日龄对雏鸡的生长抑制和NDV灭活苗免疫后HI抗体水平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LL09能引起雏鸡眼睛分泌物增多,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且能入侵内脏组织,导致气管黏膜纤毛细胞脱落,肺出血,心肌细胞、肝细胞、脾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3种感染方式中以腹腔感染危害最为严重,入侵内脏组织的比例最高,对雏鸡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对NDV免疫后HI抗体水平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经鼻腔感染组和经眼睛感染组。LL09分别于不同日龄感染雏鸡结果发现,感染日龄与LL09对雏鸡的危害直接相关,越早期感染,对雏鸡的体质量抑制越严重,对NDV免疫后的HI抗体水平的影响越大,内脏组织的感染几率越高。尤其是1d和7d感染组危害比较严重,而21d感染雏鸡症状不明显,且未在除气管和肺脏以外的内脏组织中检测到LL09的感染。对禽波氏杆菌LL09鸡胚强毒株的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LL09作为鸡胚分离株,同样可以导致禽类的呼吸道感染,且能入侵内脏组织,以腹腔感染和1周内感染的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对送检的金丝雀经实验室诊断,确认为金丝雀痘,对分离的痘病毒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病毒分离传代和致试验、致弱毒保护力试验和返强试验。结果表明:金丝雀痘病毒经鸡胚盲传3后能适鸡胚并致死金丝雀,8代后无致病性,13例毒性快速通过本动物3次无返强现象,金丝雀用第13代毒刺种30天能抵抗强毒攻击。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分离的鸽新城疫坪山毒和川沙毒对鸡胚致死性、鸡胚传代毒的血凝价、对健康鸽致病性以及对鸡胚细胞感染性等一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二毒株接种鸡胚都能使鸡胚致死,川沙毒致死鸡胚时间略早于坪山毒.二毒株都能在鸡胚传代,鸡胚毒血凝价平均值约2~■.毒株感染鸡胚细胞能规律性地对细胞引起病变作用.对健康鸽都具有致病性,川沙毒致病性指数高于坪山毒,并能引起四周龄肉鸡发病.  相似文献   

12.
雏鸡波代氏杆菌病诊断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瑞良 《畜牧与兽医》1993,25(3):124-125
<正> 鸡波代氏杆菌病是由禽波代氏杆菌(Bordetellaavium)引起的一种新型细菌性传染病,1990年初首次在国内发现,它主要引起鸡胚胎死亡,孵化率降低,雏鸡的急性死亡,最近我们又在山东泰安某一鸡场发现本病,现将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解活禽市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LPAIV)的携带情况,从来自溧阳某鸡场9-10日龄的SPF鸡胚,采用鸡胚接种进行病毒分离,然后通过HA试验对分离结果进行鉴定。研究结果显示活禽市场是LPAIV的一个重要存储库,加强活禽市场禽流感病毒监测对禽流感的防控及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材料1.1试验动物9~10日龄的SPF鸡胚来自于溧阳某活禽市场。  相似文献   

14.
禽波氏菌可引起禽类的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疾病,且经常与免疫抑制性病毒发生共感染。为研究免疫抑制状态下禽波氏菌致病性的变化,试验中以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感染鸡胚构建雏鸡的免疫抑制状态,雏鸡孵出后再经呼吸道感染禽波氏菌,模拟临床二者的混合感染。分别监测混合感染与单纯感染条件下雏鸡的生长状况、免疫器官指数、NDV灭活苗免疫抗体水平、禽波氏菌抗体水平、禽波氏菌入侵组织时间、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其他细菌的继发感染状况等。结果发现REV感染可导致雏鸡严重的生长抑制和免疫抑制作用,感染禽波氏菌后使抑制作用加重,且干扰了针对禽波氏菌的抗体的产生。禽波氏菌在REV免疫抑制状态雏鸡肝、心和肾中的检出时间比单纯感染组提前了1d。混合感染组雏鸡气管黏膜完全脱落,肝、心等组织内细胞广泛性坏死,细菌继发感染病例数增多。REV免疫抑制状态下,机体防御体系被破坏,对禽波氏菌的免疫应答降低,为禽波氏菌在组织中的侵袭扩散提供了便利,使禽波氏菌对雏鸡的致病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正禽沙门氏病主要包括禽伤寒、禽副伤寒、鸡白痢3个类型,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是危害雏鸡的主要细菌性疾病。当雏鸡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后,主要临床症状为排出白色的粪便,严重着可以造成脱水致死,鸡白痢沙门氏菌对雏鸡的感染率和死亡均较高,严重着影响着雏鸡生长发育,并给养鸡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沙门氏菌具有高度宿主适应性,禽伤寒、禽副伤寒、鸡白痢3个不同类型的沙门氏菌只感染禽类引起不同阶段的鸡发病。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危害鸡比较严  相似文献   

16.
雏鸡白痢是由沙门氏杆菌属中的鸡白痢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病禽、带菌禽是主要的传染源,有多种传播途径,既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以带菌卵传播比较常见。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类型对家畜和家禽以及其他动物均有致病性,各年龄的畜禽均可感染,但幼龄畜禽较成年畜禽易感。母鸡较公鸡易感,其原因可能与卵泡易于发生局部感染有关。雏鸡的易感性明显高于育成鸡。本病主要发生在1~3周龄的雏鸡,尤其是10日龄以前雏鸡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多。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达40%~70%。  相似文献   

17.
禽波氏杆菌与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从菌体形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血清学特性、致病性,药敏特性等方面对禽波氏杆菌与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在形态结构,生化特性等方面比较一致,在培养特性,血清学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了及时正确诊断鸡新城疫和禽霍乱混合感染,试验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等对规模化养鸡场的3起自然发病病例进行了确诊。结果表明:经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接种确诊该批鸡患有禽霍乱,并从病鸡上分离得到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病原分离、鸡胚病变特征、分离病毒回归动物试验、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证明,鸡群中广泛流行的疫病为鸡新城疫,其病原为鸡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19.
一、试验材料禽菌灵、复方禽菌灵由广东省茂名兽药厂提供。用于雏鸡白痢杆菌病试验的雏鸡为5~7日龄 AA 鸡;用于禽出败和毒性试验的鸡只为32~40日龄。雏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由华南农业大学兽医系提供。禽巴氏杆菌 C48—1由广东省农科院兽医所提供。  相似文献   

20.
“禽痢停”治疗雏鸡白痢白涛刘长富(西北农业大学陕西阳陵712100)雏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雏鸡急性败血性疾病,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对雏鸡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笔者用纯中药制剂“禽痢停”(西北农业大学兽药厂生产)治疗雏鸡白痢3500只,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