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2.
笔者介绍了山西省“十三五”期间各年度林地定额使用情况和分类项目林地定额使用情况,分析了林地定额管理成效包括有效保护林地资源、林地监管法制化、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并提出了林地定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林地定额制定缺乏科学性、林地定额管理缺乏系统性、林地定额监管缺乏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十四五”期间山西省林地定额的测算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5.
6.
通过对福安市林地生产力现状及近年来森林蓄积量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出了适合福安市情的林地生产力提升途径,并根据福安市各类森林蓄积年增长量(经验值)分别测算出福安市林地生产力到2015年和2020年的增长情况,实现了与福建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福安市这一指标控制值的量化比较。 相似文献
7.
合水林业总场位于子午岭中段的合水县境内,北起平定川,南连午亭子,东与陕西富县毗邻,西与庆城县相望,总经营面积321万亩,占子午岭总面积的43.1%。其中:有林地182.4万亩,灌木林地43.8万亩,疏林地19.1万亩。活立木蓄积54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26%。总场内设人秘、计财、生产、管护、多种经营5个科室,下辖北川、蒿咀铺、连家砭、太白、平定川、拓儿塬、大山门7个国有林场和两个木材检查站, 相似文献
8.
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地区对陡坡疏林地进行改造,采取拟行状和鱼鳞坑方法选林,经过10年-35年的观测与调查,效果比较明显,改造的林分都已成为较理想的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9.
10.
辽西北半干旱风沙区疏林地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北半干旱风沙区属森林草原过渡带,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系统脆弱区,为揭示该区域疏林地木本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木本植物共有19种,其中乔木12种,灌木6种,藤本1种,隶属于14科18属;植物组成上属于温带植物区系,并混有亚热带成分;加杨、野生山里红和家榆是该群落的优势种,但郁闭度小;优势树种中加杨和家榆的径级结构分别近似于正态分布和双峰分布,高度结构呈偏正态分布(如野生山里红)或正态分布(如家榆);群落及各优势种均为聚集分布,物种类型较为单一,且分布不均匀,多样性小。 相似文献
11.
12.
2011年是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到期面积最大的一年,验收对象为2003计划年度的退耕地还生态林面积和2006计划年度的退耕地还经济林面积。以2011年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数据为依据,分析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阶段性成效,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面积保存率高,林种转变的面积较少,各类管理指标优良,成林率高,林分质量较好,年经济收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省2010年森林资源清查基础资料为主要依据,阐述山西省森林资源现状和发展特点以及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的比较情况.对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宜林地量多质差等森林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藉此提出发展目标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密云县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密云水库周围地区、国道、国铁干线公路两侧,以及生态脆弱地区。主要造林模式为生态型经济林造林模式、经济林模式、农业生态旅游模式、速生丰产林模式与水源保护林模式(荒山造林模式)。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调查与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密云县退耕还林工程在净化空气、减少风沙危害、保持水土等各方面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利用ASP技术开发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正式启动 ,很有必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工程进行日常管理。本系统应用动态ASP (ActiveServerPages)技术 ,结合SQLServer数据库 ,在Windows 2 0 0 0操作系统平台上。通过建立远程管理Web页面和用户端动态页面 ,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自动化、远程化 ,提高了管理与工作效率 ,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对浮山县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了统筹安排浮山县的用地情况,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浮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该县的土地资源利用和开发状况,并以耕地保护为中心,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土地资源的结构调整和依法管理,在分析该县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导致该县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是一项艰巨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要最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目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4个核心关系:一是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二是退耕还林与后续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四是退耕还林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本文对此4个核心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与森林经营管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总结退耕还林工程具有建设任务重、政策性强、参与部门多、操作复杂、涉及面广5个显著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管理过程中与森林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规划布局、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林权证发放、抚育管护、采伐利用、效益监测、档案管理8个环节,提出了加强基础数据工作,完善检查验收方法,开发和推广应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采伐利用政策和技术4条提高退耕还林经营管理水平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撂荒地作为对照,通过野外采样、定点观测、室内试验,研究了山西省太谷县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应是不同的,刺槐+山桃>刺槐>山桃林>撂荒地;刺槐+山桃、刺槐、山桃林负氧离子浓度分别为2019、1893、1738个/cm^3,是撂荒地的1.86倍;负氧离子寿命分别为17.35、16.28、14.94 min,是撂荒地的1.96倍;PM2.5浓度分别为59.07、65.77、73.36μg/m^3,是撂荒地的0.65倍;土壤容重分别为1.15、1.17、1.19 g/cm^3,是撂荒地的0.80倍;土壤总孔隙度分别为49.60%、48.94%、47.57%,是撂荒地的1.24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7.16%、6.77%、6.17%,是撂荒地的1.43倍;土壤有机质分别为2.93%、2.71%、2.53%,是撂荒地的1.42倍,土壤表层日较差分别为11.63、11.77、11.85℃,是撂荒地的0.80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森林资源大多分布在山区,这些地方往往是经济、交通、信息和科技欠发达地区,财政上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林情社情又比较复杂。如何使森林火灾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晋城市多年来在森林防火联防联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