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豆耐低钾胁迫品种(系)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选用不同基因型的新、老大豆品种(系)总计80份,于低钾土壤上种植,通过对施钾和不施钾两种处理下大豆各品种(系)的生长状况进行田间观察和室内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系)对低钾胁迫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耐性不同的品种(系)在两种处理条件下,在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等方面的差异十分显著;大豆始花期是判断其对低钾耐性的关键时期。田间两种处理条件下产量变化较为明显,根据产量高低及耐性系数将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系)分为高产敏感型、高产不敏感型、低产敏感型、低产不敏感型等四种钾营养效率型。以此为依据筛选出耐低钾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典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低钾胁迫对不同钾营养效应型大豆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伟  曹敏建  王晓光  李植 《大豆科学》2005,24(2):101-105
以四种钾营养效应型大豆品种(系)(铁丰31号、沈农6号、铁95068-5、GD1617)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钾浓度处理,研究低钾胁迫对大豆整个生育期细胞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钾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SOD的活性高峰出现时期最早,CAT次之,POD出现最晚.从敏感型来看,耐性系数高的不敏感型品种(系)CAT与POD的活性差异明显高于耐性系数低的敏感型品种(系),SOD活性差异则不甚显著.由此,本文认为大豆钾营养敏感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保护酶系统活性差异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3.
不同耐性大豆品种根系对低钾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耐低钾型品种沈农6和低钾敏感型品种铁丰31为材料,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了不同低钾耐性大豆品种根系对低钾胁迫的生理学响应.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敏感型品种根系伤流液量和阳离子交换量较高钾处理显著降低,耐性品种处理间没有明显变化.低钾胁迫下两品种根系质膜H+-ATPase活性显著提高,耐性品种表现尤为突出.此外,低钾胁迫下不同耐性品种Km值降低,耐性品种降低幅度大于敏感品种;两品种Imax在低钾胁迫下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敏感品种增幅大于耐性品种;两品种临界浓度Cmin值在低钾胁迫下也发生显著变化,耐性品种增加幅度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耐性大豆品种叶片对低钾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低钾型品种沈农6和低钾敏感型品种铁丰31为材料,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了不同低钾耐性大豆品种叶片对低钾胁迫的生理学响应.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敏感型品种叶片叶面积较高钾处理显著降低,而比叶重显著升高,耐性品种2个指标在处理间没有明显变化;低钾胁迫下2个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下降,耐性品种表现更为突出.此外,低钾条件下耐性品种的淀粉含量降低,而敏感品种的淀粉含量显著升高;低钾条件下,耐性品种处理间的Ca2+-ATPase、Mg2+-ATPase活性没有显著下降,而敏感品种下降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低钾胁迫下两种不同耐低钾大豆叶片显微结构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耐低钾大豆品种九农15和不耐低钾品系GD8521为试材,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低钾胁迫下两种类型大豆叶片显微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低钾胁迫下,耐件品种的上表皮结构变化不明显;而不耐品种的上表皮厚度增加,上表皮细胞长度、上表皮细胞密度及上表皮长/宽都减小;低钾胁迫下,耐性品种的栅栏组织仅第一层细胞长度减小,而小耐品种第一、二层栅栏组织细胞长度、宽度均增加,细胞密度减少,栅栏组织增厚;随着供钾水平的降低,耐性品种仍保持较发达的平脉叶肉细胞,而不耐品种平脉叶肉细胞不发达;低钾胁迫下耐性品种海绵组织细胞密度减少,不耐品种栅海比变化显著增大;低钾胁迫下,耐性品种下表皮略有增厚,不耐品种几乎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美国We-hrmann,V.K.等为了选育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进行了用回交将高蛋白基因从低产品系导入蛋白质含量中等的高产大豆品系的研究。籽粒蛋白质含量高达480克/公斤的低产品系Pando同平均蛋白质含量约为400克/公斤的3个高产品系轮回杂交,在回  相似文献   

7.
不同钾水平下春大豆品种(系)的钾积累和利用特性研究初报汪自强(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杭州,310029)保持作物持续高产、提高投入效率和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因素,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大课题。其中筛选和利用养分高效作物基因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一作物...  相似文献   

8.
不同钾水平下春大豆品种的钾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汪自强  董明远 《大豆科学》1996,15(3):202-207
试验研究了不同钾水平下春大豆品种对钾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钾水平间利用率(KUE)和经济效益比(EKER)均达极显著差异,不同春大豆品种间这些参除了钾收获指数(KHI)外也达极显著差异。施钾可显著地提高了粒产量,但品种间的反应不同。根据各春大豆品种对钾的反应程度,钾利用效率的不同以及子粒产量的表现,可把春大品种分为若干反应型。本文也提出了以EKER与子粒产量相结合作为钾高效筛选指标的  相似文献   

9.
大豆高产基因拓宽与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国华 《大豆科学》1994,13(4):365-370
大豆高产基因拓宽与改良的途径与方法胡国华(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在大豆育种中,产量的提高依赖于大豆高产基因的拓宽。尽管人们已经开始从生理生化及理想型各方面来研究此种基因的拓宽[1、2、3]。到目前为止,在大豆产量提高上显得不十分有效。以致研究大豆高...  相似文献   

10.
钾对大豆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王晓光  曹敏建  王伟  刘晶  裴鹤君  邢洋  闫洪奎 《大豆科学》2005,24(2):126-129,134
研究了盆栽试验中钾素营养对不同耐低钾类型大豆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K 不敏感的大豆铁丰31号,随着钾水平的下降,侧根长、根干重、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等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不明显.相反,对K 敏感的大豆铁95068-5则随着钾水平的下降,各指标变化明显.在低钾条件下,对钾不敏感的铁丰31号根系各项指标都有利于高产的形成,可作为培育耐低钾大豆的亲本或直接用于低钾土壤的大豆生产.  相似文献   

11.
对高、中、低产粳稻品种的株高、穗长、有效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生物产量进行比较,认为高产、中产、低产品种在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生物产量和有效穗数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高产品种较高,中产品种次之,低产品种最低,有效穗数表现相反趋势。另外,不论是高产品种还是低产品种,结实率均随颖花数的增加而变小,在相同颖花数量条件下,高产品种的结实率普遍高于低产品种。  相似文献   

12.
施氮量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基因型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以土壤肥力不同的温县大尚、赵堡为试验地点,在0、150、300 kg·hm-2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施氮量对15个基因型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籽粒产量差异的显著性关系为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5个小麦品种分为高产、中产、低产三个类型。在3个施氮水平下,豫麦49198在两地都表现为高产,适应性和稳产性好,但两地没有共同的中产和低产品种类型。不同基因型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累积都呈“慢-快-慢”的动态模式,不同基因型小麦在开花和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差异显著。氮肥对小麦干物质变化率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开花期,最小的是分蘖期;在3个施氮水平下,各时期干物质增加率在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然而两地都表现为在开花和成熟期干物质增加率最大的是高产基因型,最小的是低产基因型;施氮使高产基因型小麦的花后干物质转移率及花后干物质转移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下降。  相似文献   

13.
超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0,自引:13,他引:50  
以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高的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高产和超高产品种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期和后期,玉米植株个体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变化;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小喇叭口以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之后转为茎、叶;散粉后,各器官干物质开始向子粒转移,高产品种子粒产量主要来源于生育后期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即成为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并与抽雄后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持续时间较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豆种质资源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崔章林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7,16(2):93-102
在南京经过6年鉴定,从6724份国内外大豆资源中,发掘出对本地大豆食叶性害虫表现抗性的资源20份,包括对豆卷叶螟、斜纹夜蛾、大造桥虫等具有综合抗性的6份;主要抗豆卷叶螟的8份;主要抗斜纹夜蛾、大造桥虫的6份;主要抗豆卷叶螟的8份;主要抗斜纹夜蛾、大造桥虫的6份。其中大多数材料的抗性水平高于目前国际上常用的3个食叶性害虫抗源PI171451、PI227687、PI229358。一些抗性资源综合农艺性  相似文献   

15.
北方春大豆品系对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详细了解我国近几年来育成的北方春大豆品系对灰斑病的抗性表现,对来自2003~2006年200份大豆品系的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抗性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分析北方春大豆整体的抗性情况和各省育成的北方春大豆品系抗性表现及年度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4年北方春大豆品系灰斑病抗性总体表现良好,但仍有13.6%感病品系存在;黑龙江省参试品系的总体表现最好,抗性品系较多,感病和高感品系很少,而且具有丰富的免疫材料;吉林省缺乏抗性好的品系,感病的多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辽宁抗性品系多,但感病,尤其是高感的多,但高感品系年度间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它省区的春大豆,免疫和抗病品系少,高感品系多,但近年来,抗病材料在不断提高,高感材料不断下降.该研究对于今后大豆灰斑病抗性育种和大豆品种审定及推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陕A群、陕B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陕A群、陕B群在多环境、少施肥和少灌溉条件下选育的33份玉米自交系和4份骨干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大田控水试验,调查玉米自交系的穗位叶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和茎秆强度等生理指标,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筛选抗旱性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穗位叶SPAD、茎秆强度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可作为玉米自交系抗旱性的第2性状筛选指标。以子粒产量作为第1性状指标,可将37份玉米自交系划分4种类型,高产抗旱型12份,低产不抗旱型13份,低产抗旱型7份和5份高产不抗旱型。以抗旱指数和抗旱隶属度为指标,将37份玉米自交系可分成3种类型,其中,抗旱性较强的玉米自交系2份,抗旱性中等的玉米自交系15份,抗旱性较差的材料20份。综合分析,2013KB-47、2013KB-37、KA225、KB081、L123098-2和KA105共6份玉米自交系具有穗位叶SPAD高、茎秆强度大、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和子粒产量高、抗旱指数高和抗旱能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野生大豆抗旱性鉴定及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史宏  刘学义 《大豆科学》2003,22(4):264-268
1999年对410份野生大豆进行抗旱性初步评价基础上,2000—2002年对13份野生大豆做进一步抗旱性评价,并与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的抗旱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野生大豆中存在高度抗旱基因型,其中ZYD1936、ZYD3654的平均抗旱系数大于0.6500,系1级抗旱材料,且抗旱性稳定。平均抗旱系数与株高、结荚高度、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均呈负相关,与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呈正相关。高度抗旱野生资源的特点:生育日数120天左右,株高200cm左右,主茎明显,主茎节数较多,分枝数较少且短,结荚部位较低;中型椭圆叶,紫花,棕毛,无限结荚蔓生习性;小粒、黑种皮、椭圆粒,以二、三粒荚为主,一粒荚次之,四粒荚较少,一级抗旱材料的四粒荚比栽培大豆多。  相似文献   

18.
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7个玉米自交系材料分高产氮高效型、高产氮低效型、低产氮高效型、低产氮低效型4种氮效率类型,对其氮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对氮效率的贡献均以利用效率大于吸收效率,是氮效率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高产氮高效型基因型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氮效率均最高,高氮条件下氮效率平均比高产氮低效型、低产氮高效型、低产氮低效型高10.85%、122.52%、60.04%;低氮条件下高74.06%、100.34%、175.57%。高氮条件下的玉米氮效率低于低氮条件下的氮效率。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大豆和大豆油自给率严重不足,进口来源相对集中。如何降低大豆对外依存度,提高大豆油供给,是当前新时期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课题。文章依据中国大豆供需现状,在油脂加工视角下对我国大豆作比较优势分析,阐述了大豆油自给率不足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开发和推广耐盐碱地种植高产大豆、提升高油大豆的种植面积和出油率、科学合理大豆油消费、其他油料作物替代消费等建议来提升我国大豆油自给率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玉米低钾耐性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以玉米缺钾症状叶片数为指标,对1个耐低钾玉米自交系T和2个低钾敏感玉米自交系S1和S2配制成的2个组合的P1、P2、F1、B1、B2和F2世代进行遗传分析,研究明确玉米耐低钾性状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玉米低钾耐性遗传在2个组合中都由1对加性+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F2)平均为60.43%,多基因遗传率(F2)平均为15.35%;T×S1组合的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值为80.20%,T×S2组合的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值为71.35%,表明耐低钾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育种应用上可以在低世代进行这一目标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