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世界各国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森林康养产业的兴起是必然趋势。本文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提出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乡村是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乡村振兴战略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森林康养作为我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山西省晋城市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正在谋求更高质量的转型发展。晋城市森林覆盖率高,发展森林康养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依托广大乡村森林康养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该市迈向绿色经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最佳路径之一。晋城市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主要对策有保护森林康养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促进农林文旅康等产业融合,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乡村科技、教育和人才投入力度等。  相似文献   

3.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森林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因此切合地区实际,立足区位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打造"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举措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分析凉山州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凉山州森林康养产业科学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发展富有大凉山特色的森林康养产业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森林康养作为大数据时代下的产物,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实现了旅游、度假、娱乐与养生为一体的产业共融业态综合体。基于此,本文以遵义市森林康养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别从资源整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智慧营销体系等方面阐述产业的未来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在于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森林康养特色资源的挖掘,为解决乡村发展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作为新型旅游业态,森林康养品牌的打造,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规划,将产业资源整合、保护与开发衔接起来,挖掘地方资源禀赋,优化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重视现代康养医疗技术与旅游产业链的跨界发展,促进森林康养产业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达省份森林康养状况的研究,基于山西省各种有利因素,分析指出山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义,为推动全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背景下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思维被融入到各个行业。云南省作为花卉产销大省,花卉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探索云南省花卉产业应该如何借助"互联网+"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山地森林是优良的天然氧吧,建立森林康养基地成为一种新型的森林旅游形式。斗篷山原始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原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具有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独特优势。通过分析斗篷山发展森林康养基地的基本条件,论述了其发展优势及不足,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旨在促进其由观光旅游向康养旅游的跨越式提升,促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分析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升级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几年,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迅速,森林康养基地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存在发展层次低、森林康养产品体系设计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专业化的森林康养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遵循"以森林资源禀赋为基础、以森林康养产品体系构建为核心、以配套支持为保障"的发展理念,设计依托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升级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路径;尤其需要以构建森林康养产品体系为核心,着重实现森林康养与教育培训业、健康休闲业与养老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政府及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康养基地基础设施的完善、森林康养课程及活动的合理设置、专业康养人才的培养等保障措施促进森林康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森林康养含义的基础上,依据森林康养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伊春市的生态区位、环境优势和特点,阐述了伊春市发展森林康养的意义,提出了伊春市发展森林康养的建议。认为:城市森林康养基地、红松原始林康养基地、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康养基地、湿地森林康养基地、边疆森林康养基地、林场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是伊春市森林康养的品牌建设;不赞成依托3A或4A的森林旅游景区、地质公园、滑雪场等建立森林康养基地,以避免森林旅游与森林康养的冲突(避免"游"和"养"的不同步)。  相似文献   

11.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能为人们提供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森林又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森林康养是林业产业新业态,是利用森林的天然屏障功能为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修身养性场所的一个新举措,发展康养产业,可以实现经济领域和环保事业双重发展。本文对六盘水市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促进六盘水市森林康养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新环境下,乡村旅游业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在"互联网+"背景下安徽省乡村旅游产业已经逐步趋向于智慧旅游、体验旅游以及智能旅游等方向发展。安徽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当将时代发展趋势与"互联网+"进行充分融合,从而全面实现安徽省旅游产业有序而又稳定健康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安徽省智慧乡村旅游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安徽智慧乡村旅游发展中"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及其重要意义、安徽智慧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互联网+"背景下安徽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和现阶段主要方向及相关保障五个主要方面,旨在进一步提出具有高度可行性的转型发展策略,以推动安徽省的智慧乡村旅游产业实现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敏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4):88-89
森林生态产业发展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途径之一.该文对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具有良好经济前景、短期内能助推脱贫攻坚的森林资源,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珍贵林木培育六大类产业及菌材林、竹林2个专项的进行了调查,分析森林生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机遇,提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对策,为惠水县脱贫攻坚、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森林资源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被称为地球的"肺",因此必须要做好森林资源的利用工作。当前森林资源开发中逐渐向森林康养方面发展,其中包括度假、养生、休闲、旅游以及养老等不同的方向,是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对森林公园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具体思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新兴的旅游产业也随之形成。这其中,森林康养产业以可持续性、深度体验式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何进一步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本文在此提供了几点实践举措,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技服务》2020,(1):88-90
为促进广安华蓥山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开发提供参考,分析了华蓥山森林康养旅游在森林资源、气候、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的区位优势,从顶层设计、产业集群和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创新、品牌塑造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游客对森林康养的认知是形成森林康养旅游消费的主要动力。基于福州市旗山森林度假村的实地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探究游客对森林康养的认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游客对森林康养认知度较低。其中,游客个体特征中的"性别"、"文化程度"、游客所处的信息环境和森林康养经历是影响其对森林康养认知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拓宽森林康养宣传渠道,加大对传统大众媒体的利用;要加强森林康养旅游教育,进行森林康养环境指标检测展示与养生知识步道讲解;要积极开拓森林康养市场,融入养生文化,提升森林体验。  相似文献   

18.
森林康养是通过把生态旅游与休闲运动有益结合,迎合了现代人追求健康、崇尚自然的观念,并符合"绿色发展"要求,更顺应"健康中国"理念,是我国新常态下,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新模式.而婺源县作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其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同时也是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就如何更好推进和充分发展婺源县森林康养产业,深入展开了调研,分析了婺源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优势与潜力,针对其不足和挑战提出了应对的对策及建议,为建设婺源县生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森林康养是依托森林生态资源,促进森林度假、疗养、游憩的产业。新疆地区以天山林区和阿尔泰山林区构成生态屏障,以此来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本文对新疆三大林区发展的森林康养产业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森林康养是我国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增长点,森林康养产业需林业、旅游、养生、医学、教育、休闲、运动等产业跨界融合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阿尔山以泉神、池奇、湖秀、河特、石绝、林茂、草丰和雪美八绝而闻名,其独特的矿泉水资源、温泉群、森林草原、高负氧离子、发达的旅游业等为其发展特色森林康养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剖析了阿尔山市发展森林康养的条件,就其开展森林康养产业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