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重建裸露沙地的植被是消除风沙灾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即便没有人的帮助,这里的植被也应该能逐渐布满裸露沙地,使之固定.这个过程是通过现存植被斑块向裸露沙地的连续扩张实现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各地适生性蒿类固沙半灌木,如科尔沁沙地的差巴嘎蒿、浑善达克沙地的褐沙蒿、毛鸟素等中西部沙地的油蒿.尽管植被可以逐渐布满流动沙地,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的条件限制了植被的自我扩张速度.在植被的扩张过程受到阻碍的关键时刻,如果能得到人的恰当帮助,植被恢复速度将明显加快.人们可以采用封育、飞播或设置沙障等方式加快植被的恢复进程.不管怎样,都必须顺应沙地植被的自然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触发和利用乡土蒿类植物向裸露沙地扩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差巴嘎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半灌木。在科尔沁地区,多分布于沙丘和沙漠化地带,是沙漠地带的先锋植物。差巴嘎蒿根系发达,抗风蚀、耐干旱,尤其耐沙埋,覆沙后可生长不定根,大量萌发新株,扩大蔓延,自然形成群落,是优良固沙植物种。用差巴嘎蒿固沙多取直播和分殖两种方法。直播法因其种粒小,初生幼苗纤弱,易遭风沙危害。分殖法取材容易、成活率高、见效快,因而被广泛  相似文献   

3.
1飞播区自然概况内蒙古科主后旗巴胡塔播区境内以半流动沙丘沙地为主,流动沙丘沙地约占65%,沙丘高5~12m,土壤为风沙土,主要植物有差巴嘎蒿、沙蓬、踏郎等,植被盖度25%左右;满斗播区,以半流动沙丘为主,流动沙丘占70%,分布的植物有差巴嘎蒿、沙蓬、山榆等,植被盖度为35%左右;吉尔嘎郎播区,以半固定沙丘为主,流动沙丘占25%,分布的植物种有差巴嘎蒿、沙蓬、黄柳、黄榆等,植被盖度为45%左右;潮海播区境内以半流动沙丘沙地为主,流动沙丘沙地约占55%,沙丘高3~10m,主要植物种有差巴嘎蒿、沙蓬,植被盖度20%左右。2试验…  相似文献   

4.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也称盐蒿,是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的多年生半灌木,为中旱生沙生植物.可生长于流动沙丘的背风坡、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干旱坡地,在半流动、半固定沙地优势作用明显(李进,1991;常学礼等,1996).  相似文献   

5.
宣化县黄羊滩风蚀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依据不同植被类型与盖度,对黄羊滩沙化土地的剖面特征和物理性质进行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剖面呈通体沙质特征,结构性差;机械组成以沙粒为主,容重与固相率远高于正常的森林土壤,总孔隙度明显偏低;流动沙地存在稳定的干沙层,半固定沙地能形成干沙覆盖,固定沙地不能形成干沙覆盖层。风蚀沙地普遍具有耕性差的特点,固定沙地垒结紧实,流动、半流动沙地呈粗骨质形态。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榆林沙区唯一常绿灌木树种——沙地柏天然林更新恢复,选择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和丘间地,进行了设置沙障和匍匐茎埋沙对沙地柏植株产生不定根、萌发新枝的效果观察研究,结果为在试验的3种环境和2种技术条件下,不管是迎风坡、流沙坡的中部及下部,还是丘顶或沙梁,沙地柏都会产生不定根、萌发新枝,且生长正常,沙障规格和压条长度、压沙厚度不同不定根及新枝的数量和长度不同。建议在半固定和流动沙地设置规格为1.5 m×1.5 m或为2.0 m×2.0 m的沙障,匍匐茎压条时,以埋沙厚20~30 cm、压条长10~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7.
盐池县沙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葛是盐池县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上理想的固沙植物,也是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通过对盐池县自然条件和沙蒿资源的调查,以及对沙蒿种植与资源利用前景的分析和研究,为当地进一步利用沙蒿类植物进行区域沙漠化治理和深度开发沙漠生态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标桩法对陈巴尔虎旗沙化草原植被及风蚀量的年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3种植物对草原沙化的响应比较敏感,可作为草原沙化的指示性植物;沙埋和风蚀是造成草原沙化及沙化面积扩张的最主要途径,且与季节有关;不同沙地类型对风蚀量影响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9.
用WP4露点水势仪观测不同固定程度沙地上油蒿叶水势日动态,同时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油蒿叶水势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样地油蒿的叶水势均在5砄00最高,之后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强,叶水势逐渐降低,直到中午13砄00左右达到最低值,此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叶水势又逐渐开始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蒿叶水势变化主要受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影响,大气相对湿度及土壤水分对油蒿叶水势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午13砄00以前3种沙地油蒿叶水势的基本情况是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而15砄00~17砄00这段时间3种沙地油蒿叶水势与中午相反,这主要是由不同固定程度沙地上油蒿植株的年龄差异及浅层土壤水分自身的差异导致的。在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流动沙地上油蒿植株吸收水分的能力最强,而固定沙地上油蒿植株的吸水能力最弱,加之固定沙地自身匮乏的土壤水分条件,必将导致固定沙地上油蒿群落的衰退。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章古台沙地植被的分布状况与演替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焦树仁 《防护林科技》2006,(4):11-13,16
辽宁省章古台沙地植被的演替过程,从流动沙丘开始。流动沙丘围封治理以后,最初侵入的植物是沙蓬,3~5 a后,生长开始衰弱。流动沙丘向半流动沙丘过度的主要植物为差巴嘎蒿、小黄柳和沙蓼。半流动沙丘向固定沙丘过度的主要植物为小白蒿、细叶胡枝子、野麦子等。固定沙丘分布的主要植物为羊草、中华隐子草、野古草,大果榆、鼠李等。人工林群落相对稳定以后,林下自然侵入的植物主要为黄囊苔草、寸草台草等。天然残存林植被,主要为榆树、小叶朴群落和色木、蒙古柞群落。蒙古柞群落是顶极群落,疏林草地植被是沙地最稳定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