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圆盘式有机肥撒肥器抛撒性能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研究圆盘式有机肥撒肥器的抛撒性能.[方法]在自制的圆盘式有机肥撒肥器试验台上进行了影响撒肥均匀度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测试.[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安装2组偏心叶片的圆盘、两盘安装中心距750 mm时撒肥均匀度的平均偏差最小.随着两圆盘转速的增大,撒肥均匀度平均偏差快速减小,转速超过200 r/min平均偏差变化程度非常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组偏心叶片的圆盘、两盘安装中心距750 mm,圆盘转速200 r/min时撒肥均匀度的平均偏差最小.[结论]所设计的撒肥器具有撒肥均匀、工作效率高的特性,这为有机肥撒施机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目前农田作业的实际现状,研制开发了由地轮驱动的排种式撒肥机。对该型撒肥机的撒肥量、撒肥幅宽、行走速度、工作效率实地测试,结果其各项主要技术指标都达到了设计标准要求,通过田间实地试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机具进一步改进、完善,充分发挥出撒肥机的优良性能,从而为操作使用撒肥机提供了实际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摆管式撒肥机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有施肥机械容易产生堵塞、架宅以及撒施不均匀等方面的不足,采用仿生学原理,模拟人手臂撒肥的动作特征设计了一种摆管式撒肥机,着重设计了由偏心盘和摆叉组成的摆动机构.又通过设计肥箱容积、箱壁倾角、肥箱下肥口计量器,实现了肥料撒施的通畅和均匀性,保证了施肥效果的稳定高效.  相似文献   

4.
5.
为提高有机肥撒施均匀性,设计了水平双圆盘式撒肥器。利用拟水平法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水平双圆盘的转速、输送速度、两盘安装中心距和圆盘结构对撒肥均匀度的影响。得出了撒肥器结构和工作参数的合理组合:圆盘转速200 r/min、输送速度800 mm/s、两盘安装中心距750 mm和盘面偏心安装两组叶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有机肥播撒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离心式变量撒肥机,阐述了该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方法】对影响撒肥效果的各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结果】当机具前进速度为5.5km/h,链板转速为5r/s,撒肥圆盘转速为540r/min时,得到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0.2%,作业幅宽为19.3m,施肥量为1 268.97kg/667m2.【结论】前进速度、圆盘转速及链板转速对有机肥抛撒的均匀性变异系数、幅宽和撒肥量均有影响,撒肥圆盘的转速对作业质量影响极显著,其次为链板转速,最后为机组前进速度.  相似文献   

7.
农家肥撒施机螺旋式撒肥器抛撒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家肥撒施机是农家肥施肥机械化作业的重要机具。文中以螺旋式撒肥器为对象,采用试验优化设计的方法,研究了撒肥器的转速、螺旋的螺距和肥料的输送速度对抛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为375~400 r/min、螺距340 mm、输送速度12 mm/s能使有效幅宽满足设计要求,不均匀度较小。  相似文献   

8.
针对圆盘式开沟机开沟方式、作业参数选择不合理,造成工作过程中功率消耗大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研究开沟方式、作业参数与功率消耗的关系。对正、反转开沟过程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开沟方式与开沟深度的适应性方程。利用室内土槽试验台,构建正、反转开沟功耗测试系统。单因素试验表明:当开沟深度为0~368mm时,反转开沟功率消耗大于正转开沟;当开沟深度为368~500mm时,正转开沟功率消耗大于反转开沟。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了开沟深度、刀盘转速和前进速度对功率消耗的影响规律,得出各因素对正转开沟功率消耗影响的主次顺序是:开沟深度前进速度刀盘转速,对反转开沟功率消耗影响的主次顺序是:开沟深度刀盘转速前进速度。采用多因素单目标优化方法,建立功耗模型并求解得出,当开沟深度为185mm,刀盘转速为190r/min,前进速度为0.85km/h时,正转开沟功耗最小为29.47kW;当开沟深度为415mm,刀盘转速为217r/min,前进速度为1.03km/h时,反转开沟功耗最小为36.28kW。验证试验表明:2种开沟方式下,理论值和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32%和2.47%。  相似文献   

9.
《农家致富》2013,(5):27
一、佐佐木CFC750撒肥机省时省力,工作能力4~8千米/小时,工作效率比人工撒肥提高18~20倍,能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操作简单,减少用工成本。肥箱容量750升,作业宽度6~12米。二、威氏撒肥机VS-2FD200适宜抛洒各种颗粒肥,可撒播小麦、水稻、油菜、草种等谷物,撒肥均匀,宽幅达到8~12米,工作效率达到90亩/小时,与高速插秧机连接,可完成水稻田的撒肥工作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分析了高速插秧机水稻变量侧深施肥技术国内外现状,并对目前高速插秧机侧深施肥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及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王秀红  沈健英  陆贻通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814-1815,1853
固氮蓝藻(cyanobacteria)能将空气中的游离氮(N2)转化为氮素化合物。为探讨固氮蓝藻在稻田中作为肥料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稻田施用固氮蓝藻及常用化肥(尿素)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施用固氮蓝藻的水稻前期长势不如施用化肥见效快,但其具有持续稳定的作用,可协调产量因子,起到显著增产效果,且鲜藻的效果比干藻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一次深施肥对玉米供肥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次深施肥对玉米供肥规律的影响。[方法]设置肥料施用量相同的2个处理(常规施肥和一次深施肥),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取样,测定叶片、茎+雄穗、雌穗、籽粒的鲜重、干重及植株N、P2O5、K2O含量。[结果]一次深施肥的玉米比常规施肥增产521.5 kg/hm2,提高了5.76%。一次深施肥促进玉米在生育中后期对氮、磷的吸收。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氮、磷主要集中在叶片中;在玉米成熟期,钾的分布比例为茎秆>叶片>籽粒,施肥方法对钾的分布有影响而对氮、磷的分布则无影响。常规施肥钾在叶、茎、粒中的分布比例约为3∶6∶2;一次深施肥分布比例为2∶2∶1。[结论]一次深施肥可促进玉米在生育中后期对养分的吸收,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3.
大豆叶面喷施硒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叶面喷施硒肥时期、硒肥用量、喷施次数和间隔时间对大豆籽粒含硒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各因子对大豆籽粒含硒量都有显著影响,喷施时期延迟,硒含量下降;喷施次数增加,硒含量上升;随硒肥用量和间隔时间增加,硒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要获得200~300 ug/kg的大豆硒含量,应在初花后4~8 d喷施硒肥,喷施2~3次,每次间隔6~7 d,共施硒肥2 300~3 100m L/hm2。  相似文献   

14.
玉米配方肥使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验证玉米测土配方肥在怀远县的田间使用效果。基于怀远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土壤养分测试结果,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生产出了总养分含量36%(N-P2O5-K2O=16-8-12)的玉米专用肥(基肥型),并于2006年夏季在怀远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进行了田间肥效试验。玉米配方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果穗粗大,穗粒数多49个,千粒重高18 g,增产410 kg/hm2,增产率5.5%,增收514.50元/hm2。总养分含量36%的玉米配方肥表现出较好的节本增收效果,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施肥种类对薇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遮阳网大棚栽培薇菜(Osmunda japonica),调查了施用无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对薇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无机肥会促进薇菜的蔸发叶数、地径和株高增加,氮磷钾复合肥的促进效果最佳,但与两种无机肥混合施用没有显著差异。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促进薇菜的生长,其与氮磷钾复合肥同时施用时薇菜的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6.
谷子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谷子施肥技术,为谷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谷1号为供试品种,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采用A(N70%底肥和30%追肥)和B(N 30%底肥和70%追肥)2种施肥方法和N与P、K(作底肥)不同的施肥量,研究施肥与谷子产量的关系。[结果]在2种施肥方式下,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加,谷子产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施N 100与50 kg/hm2和150与50 kg/hm2产量差异极显著,施N 150 kg/hm2与100 kg/hm2的产量差异显著;施P肥量由35 kg/hm2增加到70 kg/hm2时,谷子单产提高7.2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K肥量由30 kg/hm2增加到60 kg/hm2时,谷子单产提高8.07%,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就A与B 2种施肥方式相比,B施肥方式产量明显高于A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7.
高粱抗旱性状的变异系数与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个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在水地、旱地两种环境条件下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杂种优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变异系数旱地变幅较大,表现在二级技梗数的变异上,水地变异幅度相差2.3倍,而旱地变异幅度则相差4.4倍。在杂种优势的表现上,水地明显超过旱地,这说明培育高产抗旱杂交种的难度所在。从而提出在旱地育种上,在注意提高茎叶重的前提下,直接选择二、三级枝梗数多的材料,有可能培育出抗旱和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8.
施肥量和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正交区组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在大田条件下建立了不同氮、磷、钾施肥量和不同密度下的水稻生产函数模型。对模型进行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密度;氮肥和磷肥以及氮肥和钾肥之间在一定的范围内等产量线上均存在相互替代性;利用边际分析原理探索高产农艺方案,当施氮量为189 4kg/hm2、施磷量为108 3kg/hm2、施钾量为144 1kg/hm2、株距为15 4cm(16 2穴/m2)时,可获得的最高产量为9079 88kg/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习惯施肥、施缓控释肥、优化施肥和秸秆还田4种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入缓控释肥的玉米产量比习惯施肥增产2.67%。氮肥用量与收获后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呈正相关,施氮量越多,土壤硝态氮在100cm土层范围内的累积量也越大。0~1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积量,不同处理表现为:缓控释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习惯施肥;与习惯施肥相比,缓控释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处理0~100cm土层中硝态氮积累量分别下降了48.0%、46.5%、40.7%,从而降低了农田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风险。综合玉米产量、硝态氮积累量,认为在施氮192kg/hm2条件下,施用缓释肥料既可保证产量又能降低浅层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