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麦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la (Thumberg)]成虫、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 (Pallas)]成虫、大灰食蚜蝇(Syrphus corollae Fabricius)幼虫与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Thumberg)]、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r Kirby)共存条件下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从而建立天敌一麦蚜捕食模型。该模型可反映麦蚜存活率与各参试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失拟因素。模型主效应分析表明:影响禾缢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自身密度、龟纹瓢虫、大灰食蚜蝇;影响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龟纹瓢虫、自身密度、大灰食蚜蝇。分析了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两种麦蚜的存活影响,初步建立了天敌控制麦蚜的最佳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2.
几种药剂对2种麦蚜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几种不同毒杀机理的药剂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结果表明: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啶虫脒微乳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0%三氯杀螨醇乳油对2种麦蚜均表现出较好的毒杀效果,其中禾谷缢管蚜对这些药剂的敏感性大于麦长管蚜。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0%三氯杀螨醇乳油对麦蚜有较好的田间防效;3%啶虫脒微乳剂的初效尚可,但持效期短,麦蚜大发生时不宜使用该剂型;对照药剂40%氧乐果乳油的田间防效较差,麦蚜已对其产生了较高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吡虫啉拌种后对小麦蚜虫超长持效期的控制机制,本试验采用测定小麦蚜虫存活时间,麦蚜蜜露排泄量及麦蚜刺吸次数的方法初步研究了不同剂量吡虫啉拌种对小麦蚜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拌种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对麦蚜表现出不同的控制机制。从麦蚜存活时间和蜜露排泄量来看,拌种后的苗期植株对麦蚜表现出了较强的致死作用,接虫3h后植株上试虫的存活率为0;孕穗期和灌浆期,麦蚜在拌种植株上24h后,存活率分别为42.56%和77.33%,麦蚜蜜露分泌量仅为对照的7.86%和8.59%,麦蚜的存活率虽有明显增加,但其蜜露分泌量却很低,表明吡虫啉拌种在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对麦蚜有拒食作用。从刺吸次数来看,灌浆期拌种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拌种植株明显减少了麦蚜的再刺吸行为,表现出较强的拒食作用。表明吡虫啉拌种在苗期对小麦蚜虫表现为胃毒作用,孕穗期对麦蚜表现为胃毒与拒食共同起作用,而灌浆期则以拒食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
李玉荣  任向辉  王国昌  王运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09-1710,1809
通过对麦蚜混合种群的系统调查,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累加百分数及建立逻辑斯蒂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小麦蚜虫的混合种群增长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蚜虫的混合种群始盛期在4月26日,高峰期在5月16日,盛末期为5月26日.与1983、1997、2000年的麦蚜混合种群数量动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2006年麦蚜发生的新特点是:发生数量非常低,高峰提前,后期下降快,无再猖獗现象.该研究为小麦蚜虫的综合治理及麦田昆虫群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对麦蚜天敌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几个小麦品种的麦田麦蚜天敌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同时比较了安农84C-1品种1995、1996年年度间麦田麦蚜天敌群落多样性差异,差异也不显著,初步表明小麦品种对麦田麦蚜天敌群落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小麦生长中后期麦蚜及其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麦田中后期2种麦蚜及其天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瓢虫和蚜茧蜂主要分布于麦株穗部,其次是旗叶上.2种麦蚜具有相似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麦长管蚜在时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禾谷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在空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麦长管蚜,两者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869和0.840.蚜茧蜂和瓢虫也具有相似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蚜茧蜂在时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瓢虫,瓢虫在空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蚜茧蜂,两者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939和0.900.蚜茧蜂对麦蚜的控制在时间维上比瓢虫占优势,瓢虫对麦蚜的控制作用在空间维上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研究两种氮肥水平条件下麦蚜天敌群落生物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其差异不显著;同时分析了两种肥力水平对两种麦蚜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麦蚜,又名腻虫。麦蚜是云南省小麦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在23万公顷左右,约占播种面积的46%。危害小麦的主要有4个种,即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龄期的七星瓢虫幼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功能反应及数值反应,结果表明:(1)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对两种麦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曲线,各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4头,2.5头;16.6头,10.6头;36.1头,25.3头;89.9头,82.8头;(2)七星瓢虫幼虫对两种麦蚜的喜食性、增长率和发育速率均无显著差异;(3)七星瓢虫幼虫对两种麦蚜的取食在一阈值之下时,虫体不能完成发育,在阈值点或阈值之上时,取食量与发育速率及增长率皆呈线性关系,符合Beddington模型。  相似文献   

10.
宁夏地区麦蚜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宁夏地区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麦蚜对灭多威、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敏感性高,而对敌敌畏、氯氰菊酯、氧化乐果和烟碱敏感性较低.比较不同地区麦蚜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各地区麦长管蚜种群对丁硫克百威、灭多威的敏感度差异较大,对其它供试药剂的敏感度差异相对较小.抗药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区麦长管蚜已对氧化乐果产生了8.3~22.0倍的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敌敌畏、氯氰菊酯仍处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11.
蚜虫的寄主选择与取食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作为植物病毒主要介体蚜虫的寄主选择和取食行为。蚜虫对寄主的选择主要为有翅蚜。有翅蚜的活动可分为4个行为阶段:停息相、迁飞相,进攻相和定居相。蚜虫的寄主选择主要在迁飞相和进攻相,并按一定的行为序列进行。决定蚜虫寄主选择行为序列执行的因素主要是食物源刺激,蚜虫在活动中若得到适当的正向刺激,就开始取食。由于大多数蚜虫吸食韧皮部,因此对蚜虫的口针导向机制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东北地区大豆蚜、有翅蚜及天敌昆虫的种群动态。[方法]采用棋盘式样点取样法对东北地区大豆蚜种群及其天敌昆虫种群进行了田间系统调查。[结果]大豆蚜于6月中旬出现在豆田,9月中旬消失,大豆生长季内共有3个发生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有翅蚜在6月中旬出现,8月中旬开始迁飞到冬寄主越冬,并在8月末至9月初完全消失。有翅蚜共有3个发生高峰,分别在6月末、7月末至8月初和8月中旬。天敌昆虫在田间发生较早,跟随现象明显。[结论]大豆蚜及有翅蚜在大豆田共有3个发生高峰,天敌昆虫对大豆蚜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固原市马铃薯蚜虫种群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固原市马铃薯蚜虫的种群及时空动态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危害马铃薯大田生产的主要优势种群为棉蚜和桃蚜。马铃薯蚜虫始见期一般为6月上旬。在气候冷凉的马铃薯种植区,田间蚜虫少,迁飞扩散较慢;在气候温和种植区,田间蚜量较多,迁飞扩散相对频繁。降水量是蚜虫田间消长的重要因素,5月份气温低不利于蚜虫迁入,降水频繁抑制有翅蚜在田间的迁飞。蚜虫在田间分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近风口、中间点、远风口。大风有助于翅蚜进行较远距离迁飞,有翅蚜处女迁飞距离为60 m。  相似文献   

14.
大草蛉对苹果园绣线菊蚜的功能反应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十一星瓢虫对棉蚜及蚜茧蜂寄生蚜(以下简称被寄生蚜)之间的取食选择关系,为合理利用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协同治理新疆植棉区棉蚜提供依据。方法 于室内条件下,利用嗅觉仪测定十一星瓢虫成虫对健康棉蚜(以下简称健蚜)和被寄生蚜的嗅觉行为选择;分别以不同寄生日龄时长的寄生蚜和相同数量未被寄生的健蚜,于同一培养皿中供给十一星瓢虫选择取食,分别统计十一星瓢虫成虫对健蚜和寄生蚜的取食比例。结果 与健蚜相比,十一星瓢虫成虫对1日龄和2日龄寄生蚜趋向行为反应差异不明显,对3日龄以上寄生蚜有明显负趋向反应,雌、雄成虫间嗅觉反应相似。十一星瓢虫成虫取食1日龄和2日龄寄生蚜比率高于健蚜,但无明显差异;但对健蚜与3日龄、4日龄和5日龄寄生蚜的取食选择性差异显著,更喜欢取食未被寄生的健蚜。结论 十一星瓢虫成虫对健蚜与高日龄寄生蚜间存在明显的嗅觉行为反应差异,取食选择率与嗅觉反应结果一致,更偏向取食未被寄生的健蚜和初期寄生蚜。  相似文献   

16.
Reproductive polyphenism, which allows one genotype to produce sexual and asexual morphs, is an extreme case of phenotypic plasticity and is commonly observed in aphids. Aphids are typical species that switch these reproductive modes, and the pathway orientation is triggered by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mainly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The typical annual life of aphids includes a succession of parthenogenetic generations during the spring and summer and a single sexual generation in autumn. In this review, we describe how the environmental cues orientate the reproductive mode of aphids from photoperiodic perception to endocrine regulation, and how juvenile hormones may act on the target cells(oocytes) to initiate the gametogenesis and embryogenesis in sexual and asexual reproduction. We also discuss the paradox of sex, especially the advantages of sexual reproduction in aphids. With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genomic resources in aphids, many potential genes involved in the reproductive polyphenism will enter the public's awareness. In particular, we describe a novel RNAi method in aphids, which may provide a molecular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the developmental fate and multiple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地区用药水平-寄主植物-棉蚜三者共同作用对害虫抗药性产生机制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研究了取食寄主植物对不同地区用药水平棉蚜种群杀虫剂的敏感性及解毒酶活力的影响。[结果]用药水平不同对棉蚜种群的抗药性和酯酶活力具有明显的效应,高密地区棉蚜对杀虫剂的耐药性高于北京地区棉蚜,高密地区棉蚜的酯酶总酶活力明显高于北京地区棉蚜,而高密地区棉蚜的酯酶比活力明显低于北京地区棉蚜,这可能与高密地区棉蚜具有显著的高蛋白含量有关;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棉蚜的酯酶酶活力之间也具有明显差异,取食棉花和石榴棉蚜的酯酶酶活力显著高于木槿和花椒棉蚜。[结论]不同地区用药水平与寄主植物对棉蚜酯酶酶活力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求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利福平处理得到脱共生麦二叉蚜,在不同品种(系)小麦苗上单头饲养,研究了共生和脱共生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 (1)在中抗小麦品系35Q10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和寿命显著短于脱共生麦二叉蚜。而成虫发育历期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在高抗小麦品系35Q9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显著短于脱共生麦二叉蚜,而成虫发育历期、寿命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在小偃22小麦品种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与脱共生麦二叉蚜均无显著差异,而共生麦二叉蚜的寿命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2)在3个小麦品种(系)上,共生麦二叉蚜内禀增长率、周缘增长率、净繁殖率、粗繁殖率均显著高于脱共生麦二叉蚜,且在中抗小麦品系35Q10上变化最大。(3)在3个小麦品种(系)上,共生麦二叉蚜的日均繁殖率及日繁殖总数曲线峰值均比脱共生麦二叉蚜出现的早,且峰值高度均比脱共生麦二叉蚜高。由此认为,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取食小麦品种(系)不同,促进作用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徐向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06-11507
[目的]为白菜的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观察白菜、大蒜在分种与间种条件下蚜虫的发生和生长状况,分析蚜虫取食的行为及大蒜驱避蚜虫的效果。[结果]分种时白菜易生蚜虫,大蒜不生蚜虫;与大蒜间种的白菜发生蚜虫的时间推迟,蚜虫数量很少,繁殖速度慢。蚜虫取食具有选择性;大蒜对蚜虫具有驱避性。大蒜研磨液浓度越大,对蚜虫取食的影响越大,对蚜虫的刺激性也越大,蚜虫逃避速度快,参与逃避的个体数量多。大田使用的适宜浓度是大蒜研磨原液与清水1∶30的比例。[结论]大蒜与白菜间种可减少白菜蚜虫的发生;大蒜研磨液可以作为植物性农药应用在蔬菜等农作物的生产上。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人工控制虫口密度,研究小麦育期蚜虫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蚜虫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危害不同,开花期为害最大,灌浆期次之。在拔节期,当害虫密度低于2头/株时,由于植株的超补作用,产量可相对增加,只有当累积蚜量达到51.5虫.d/株时,才会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小麦不同时期的防治指标,拔节期51.5头.d/株。抽穗扬花期4.4头/穗,灌浆期7.8头/穗。乳熟期后,麦蚜数量急剧下降,不再造成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