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揭示杭州市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本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方向,以杭州市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技术,分析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与交叉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杭州市共有87处自然保护地,累计面积3 447.86 km2(含重叠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46%,其中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和淳安县的50处自然保护地占杭州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80.52%;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面积为858.99 km2,且主要集中于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之间,其重叠面积达831.87 km2;自然保护地内矛盾用地总面积为612.65 km2,其中人工商品林和永久基本农田最为突出,分别占矛盾用地总面积的40.90%和18.61%。  相似文献   

2.
以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现状为基础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保护重点区域对全市自然保护地进行了保护空缺分析,以期为福州市自然保护地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类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2)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相对集中地分布于闽侯县、鼓楼区、马尾区、仓山区等中部行政区域;(3)交叉重叠情况共3种类型,分别为自然保护地与风景名胜区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及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重叠区域面积569.74 hm2;(4)福建省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晋安区、罗源县等中北部区域,保护空缺面积为105788.90 hm2。  相似文献   

3.
收集怒江州各类自然保护地界线,利用GIS软件对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怒江州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5种类型自然保护地8处共66.15万hm2,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突出等问题。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状况,开展保护空缺分析。提出整合交叉重叠、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和将保护空缺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重庆金佛山为例,对该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的7个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的总规划面积约为95 101.9 hm~2,7个自然保护地相互空间重叠总面积约为31 858 hm~2,约占所有保护地总规划面积的33.50%,其中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间的空间重叠面积最大,约为22 632 hm~2。以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提出将金佛山分布的不同保护地分别整合为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者全部整合为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套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析“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高质量发展,运用ArcGIS软件和地理探测器等手段,对区域自然保护地重叠关系、重叠面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区域自然保护地总面积为367.00×104 hm2,其中不重叠面积为182.52×104 hm2,占49.73%。9类23处自然保护地均存在重叠关系,重叠类型以相交为主。在8个县级行政区中,自然保护地净面积排名前3的是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和贡山县。(2)因子探测研究发现,人均GDP、森林面积、生物物种数量、公路里程、旅游收入和湿地面积是影响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任意2个影响因子交互后对“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性的解释力明显增强。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并流”区自然保护地重叠关系中2层重叠分布广泛,3层及以上重叠有4个集中分布区,重叠类型复杂,管理困难,整合优化工作难度大;区域自然保护地呈带状分布特征,4个高密度区的分布格局与该区域主要山脉分布格局相符;...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数量类型及空间重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现有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 359个,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保护地交叉重叠尤其复杂。理清不同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今后的建设管理的基础。以全省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数据为基础,先从级别、类型两个方面总体分析保护地数量特征,再按照设立时间的先后梳理各类保护地出现和发展的趋势,最后用ArcGIS对重叠地块作拓扑,对不同类型、级别的保护地之间的空间重叠情况作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现有8种类型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3类数量和面积占比最大。从1956年至2020年,保护地类型、数量、面积均不断增加,整体经历了萌芽、发展、全面快速增加、个别类型持续增长4个阶段。(2)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的普遍存在交叉重叠,总重叠面积44.27万hm~2,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重叠面积占总重叠面积的85.19%,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重叠面积最大;同种类型不同级别之间也存在重叠,国家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之间重叠最大。广东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少,市县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多,交叉重叠现象普遍,整合优化难度较大。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对市县级保护地的管理;开展保护地有效管理评价,引导各级各类保护地提升保护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有自然保护地数据,采用数据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云南省已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10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70处共556.58万hm2,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自然保护地原主管部门包括林业、环保、住建、国土、农业、水利、旅游等7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情况突出,有矢量边界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共547.46万hm2,去除重叠后面积共476.02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2.42%。  相似文献   

8.
阐述国土空间分类、自然保护地分类及整合类型分类,解析整合类型内涵,包括调出和调入、归并转化和保留的内涵解析。重点讨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区域的整合类型适用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地整合类型分为调出、调入、归并转化、保留4个类型;自然保护地涉及交叉重叠时,重叠区域若不是全部调出,那么除保留一个保护地外,其他保护地的整合类型按调出来处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60年代,四川省相继建立了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多类自然保护地,由于保护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导致各类保护地间交叉重叠情况突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有效解决四川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交叉和历史遗留矛盾,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了全省5类主要自然保护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四川省自然保护地在川西高山高原区、盆周山地区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连片,在成都平原及盆中丘陵区呈零星分布,且面积较小,总体呈西多东少的特点;全省自然保护地分布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和人口分布呈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正>1保护区概况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地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哈密市和吐鲁番市,总面积6.12万km2,其中核心区面积1.31万km2,缓冲区面积1.64万km2,实验区面积3.17万km2。  相似文献   

11.
以南太行地区5种类型99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交叉重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太行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的数量最多,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长治市内的保护地分布数量最多,整体呈集聚的空间分布类型;其保护地按照密度值可分为3档,大多为点状分布,高密度区主要呈带状和团块状分布在南太行东部地带及部分南部地区;99处保护地中存在27处交叉重叠,风景名胜区交地质公园是最多的重叠类型。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石家庄市自然保护地共有5类40处,其中,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21处,省级湿地公园4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9处,省级以上地质公园2处。全市各类自然保护地去除交叉重叠范围,总面积共10.78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2%。2017年以来,石家庄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省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绿盾"自然保护区督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掌握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以区域内81处参与整合优化工作的自然保护地的基本信息为依据,使用空间叠置分析、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热点分析4种方法,得出西藏自治区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共有27处自然保护地以不同方式存在空间交叉重叠,交叉重叠率33.33%;空间分布形态呈东西分布,中心—边缘组团特征显著;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按类型分自然保护区占据首位,各重叠类型分布不均衡,按级别分以国家级保护地为主,具有单一性;区域分布差异大,交叉重叠保护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林芝市,日喀则市和拉萨市分布最分散。本次研究结果对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后续建立新设立自然保护地科学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途径,区域范围内划定、建设和布局自然保护地是关键。文章以云南省11类373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GIS与数据库空间建模工具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认为,云南省各自然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情况较为突出,而保护空缺情况也同时存在;全省目前保存较好的原始林为224.5万hm2,但受保护率仅为64.6%。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东明县境内保护地类型丰富多样,但境内的自然保护地既有交叉重叠,又有保护地规划范围不合理等现象,通过研究分析东明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提出了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对东明县今后新建自然保护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安吉竹乡国家森林公园也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原规划范围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生态红线存在交叉与重叠,亟需进行优化整合。文章从优化整合空间、确定发展定位、明确保护重点、提升资源价值4个方面论述了竹乡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策略,分析了调整森林公园经营范围的意义和必要性。文章认为,调整后的竹乡国家森林公园经营范围符合安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同时能够带动新增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新规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对河北塞罕坝3类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了概括,剖析了保护地存在的交叉重叠,村庄、农田及争议林地,保护价值不高的人工商品林等问题。探索整合优化方案,以期有效解决塞罕坝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问题、多头管理、区划不合理等问题,实现保护地的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文章以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为例,按照整合优化工作要求,综合"梳理现状问题、分析保护空缺、整合交叉重叠、优化保护边界"4个方面,提出整合优化方案,探讨国有林场在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确保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能够科学合理、平稳有序地推进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然保护地广泛存在跨行政区重叠部分归属不明、保护与利用矛盾冲突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风景名胜区未参与整合、未能切实服务于群众等突出问题,通过梳理其成因,提出成立专项评估小组,破除区划阻隔;有序调减基本农田,灵活处理矛盾冲突;综合评估建设项目,实行追责制;优化管控体系,实行差异化分区管控;落实资金保障,完善社...  相似文献   

20.
秋染镜泊湖     
徐治平 《广西林业》2014,(12):47-48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市境内,201国道从湖畔经过,北邻牡丹江市,南接吉林省敦化市,距长白山250公里。镜泊湖既是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以自然景观、原始森林、火山口森林和水产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其中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1400平方公里,镜泊湖国家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726平方公里,镜泊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