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农业种植结构正经历新一轮的调整。1998年至2009年安徽种植业结构呈现如下现状: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总体有所增加,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分析发现科技拉动力、政府各项补贴、劳动力和水利设施方面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结构、强化科技、发挥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强化优势区域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
基于CFD和CHFS微观农户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耕地撂荒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非粮食主产区显著高于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显著高于东中部地区;户主老龄结构和身体健康程度以及耕地细碎化对全国农户耕地撂荒影响正向显著,农业劳动力规模、土地转出规模和撂荒机会成本对全国农户耕地撂荒影响负向显著;驱动各地区农户耕地撂荒的因素存在差别。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弱势地位和农民的老龄化问题,区域差异的原因是区域发展失衡、人口迁徙和"三农"问题的深层次体现。因此要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解决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3.
利用5省135个村2010—2012年3 a实地调研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分析极端气候和灌溉设施对粮食作物种植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期气候变化、极端气候发生、灌溉设施以及集体经济状况等显著影响粮食作物种植决策。提高中国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改进农业气候监测及信息传播渠道,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村集体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稻谷、小麦、玉米的收益、用工量及种植结构变化,稻谷中早晚稻与中稻种植结构变化,以及浙江与全国、南方与北方的比较,探讨了改革以来经济发展而引发的劳动力转移与种植粮食作物机会成本提高对粮食生产发展的影响。分析认为,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提高成为影响改革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预测未来粮食生产发展趋势时,需要充分考虑劳动力转移与从事粮食生产机会成本增加这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1—2015年29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全国及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粮食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均对粮食及棉花种植比例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蔬菜及油料作物种植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粮食作物内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水稻和小麦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非农转移促进了小麦种植比例增加,减少了水稻和玉米种植比例。在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不同区域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3个分区的蔬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粮食作物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3个分区的蔬菜、油料作物及小麦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出和流动持平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流入区水稻生产具有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应优化区域种植结构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粮于技”是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基于2002—2020年26个主要粮食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三要素嵌套CES生产函数以及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和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是非中性的,不同时间、地区以及不同粮食作物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均存在差异。研究期间我国整体技术进步偏向农业机械要素。不同于小麦整体的农机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稻谷、玉米的技术进步特征有明显的生化偏向性。2002—2020年间,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明显,且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效率明显优于非主产区。当前我国农机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不利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非主产区生化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符合粮食技术进步偏向特征的技术创新更能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因此,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替代稀缺资源,在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的同时,根据粮食生产自有禀赋发展并应用新型生物化学型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与粮食提效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利用GM(1,1)模型对2009—201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数据进行拟合消除其波动性,然后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别对粮食主产区13个省的粮食生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并排序分析。结果表明:黑吉辽三省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均为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作物单产;黄淮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均为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作物单产和农业农村劳动力;四川地区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为粮食作物单产、农业农村劳动力、粮食播种面积;内蒙古地区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农业生产总值。从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地区的差异性带来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和相近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可为各地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生产投入要素技术效率进行宏观分析,并对粮食主产区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特征和认知进行微观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省份各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差异较大,大多数省份均技术效率无效,粮食产量较大的省份,技术效率一般较小,单位耕地的要素调整量也较大。受访农民年龄偏高,受教育水平较低,许多农户对正确使用农业生产要素缺乏了解。基于研究结果,为提高粮食生产投入要素转化效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保险由逐步试点到政策升级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运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基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的面板数据,对农业保险政策渐进式改革与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政策改革通过提高保费补贴和保障水平增加农户预期收入进而激励其扩大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分政策阶段看,具有高保障水平的“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政策”在促进种植结构“趋粮化”方面优势明显;3)分作物看,政策显著扩大三大主粮作物的种植面积,缩减薯类作物种植面积;4)分区域看,政策改革仅在粮食主产区出现种植结构“趋粮化”现象。据此,建议继续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优化保费补贴机制,扩大最新政策试点的覆盖面,给予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种植更多保险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徐艳 《甘肃农业》2012,(1):40-41
针对目前成县小麦种植生产中出现的农民耕种粗放、投入成本偏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种植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和种植水平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多措并举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75%的粮食产量和80%左右的商品粮,其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整体产能,在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06—2016年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对比分析研究的方法,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单产、主产区省际差异等多个角度对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并对其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中"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粮食生产中仍存在产销区利益分配失衡,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科技贡献不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粮食主产区北移加剧了资源约束和灾害风险,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造成主产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以及粮食主产区省际间粮食生产水平差异大等问题。因此,提出加速向粮食功能区转变,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和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农业发展新理念,加大利益补偿力度增强主产区种粮的积极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技术进步下农业用水效率的时空分异,首先利用超效率SBM(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2009—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效率,其次使用泰尔指数分析农业用水效率的区域差距,最后应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地域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自治区)的农业用水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地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控制地区内部差距扩大是提升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经济发展水平、年降水量、灌溉水价、节水农业技术水平和水资源禀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效率都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各地区根据不同的情况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推进节水农业进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锦州地处辽西,是辽宁省粮食主产区之一。农作物播种面积851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蔬菜、花生、杂粮和薯类。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在辽宁省分别占居前五位。辖区内的4个县(市),分别是省和国家级的重点产粮县和粮食生产大县。1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锦州种植业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为558万亩,占整个种植业面积的65.6%。在粮食作物中,玉米面积为463万亩,占54.5%;水稻56.5万亩,占6.6%。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200万公顷左右,在全国的玉米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出现了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相对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农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和畜牧业,使粮食转化升值,在粮食转化中获得较高附加值,这就要求河南省在稳定总产、提高单产和品质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普通玉米的种植面积,发展特种玉米,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县域农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解决县域间农村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全国1 832个县2002—20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时间上,中国县域农业生产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12%。在空间上,南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普遍高于北方,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改善程度高于非粮食主产区。计量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显著改善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邻近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本地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非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粮食主产区。因此,应加快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县域间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释放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为研究对象,对利益补偿的原因、补偿和耕地用途管制导致了粮食主产区粮农和地方政府的福利损失,提出了粮原理比较单位面积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和园艺作物的净利润差主产区政府利益补偿标准;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的目标、对象和模标准和补偿方式进行经济学分析。研究得出,国家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对象为粮农和主产区政府;依据平均利润率和机会成本距,以及土地转让收入和单位非农用地税收收入等,提出粮食主产区粮农和式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加大投入,深化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点扶持力度,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  相似文献   

18.
《农家参谋》2011,(11):15-16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日益增强,种植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加快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加强设施装备建设,优化种植结构,依靠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9.
粮食安全是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利国利民,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粮食生产,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长远大计.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1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定义 1.1 粮食主产区 粮食主产区是指地理、土壤、气候、技术等条件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并且有一定经济优势的专属经济区.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的稳产高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辽宁地区水资源短缺且利用效率低,改变传统大田作物高耗水种植模式和提高水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文中从辽宁省水资源现状入手,在分析了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提出辽宁省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期望为实施国家节水增粮行动,推进全省66.7万hm2滴灌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