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孙盛 《广东林业科技》2015,31(4):121-127
表面流人工湿地是一种发展中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成本和运行费用低廉、操作简单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概括性地介绍了表面流人工湿地的相关概念、优缺点,总结比较国内表面流人工湿地实际应用中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阐述相关机理及提高去除率的方式。最后,探讨表面流人工湿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人工湿地净化水体污染物的污水处理系统是生态可持续的净水模式,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工湿地运行工况(进水时间、间隔时间、运行周期、水力负荷、湿地结构出水口高度及湿地植物)对净化水体污染物的效果。结果表明:运行工况对COD污染物去除影响较小;随运行周期增加和间隔时间减小,TN的去除效率增加4.5%和13.59%;随水力负荷减小,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水体各项污染物能力都显著提升;人工湿地出水口由0m提高到1m,TN去除率提高超过50%;湿地植物对湿地系统净化水体氮素、磷素污染物去除率的提升贡献较小。垂直流人工湿地按最佳去除效果运行工况条件运行,TP、NH3-N和COD出水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和酶活性,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基质好氧微生物数量下行池大于上行池;基质上层好氧微生物数量显著大于中下层基质;人工湿地基质中酶活性下行池大于上行池;基质上层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显著大于中下层基质;不同时间的基质酶活性不同.基质上层区域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最有效的净化空间.由于人工湿地下行池基质中好氧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大于上行池,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中,下行池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污水中的磷可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对磷的监测和去除的必要性很大。人工湿地是一种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方式,对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主要是通过基质、微生物和植物实现的,但具体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通过对磷的去除机理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提出了垂直流人工湿地脱磷的一级动力学方程,可对磷的去除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潘龙 《绿色科技》2014,(5):175-179
选取了自然曝气人工湿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3种湿地系统对西南林业大学校园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测试了水力停留时间、植物收割对湿地系统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运行21周系统对CODcr、TP、PO3-4、NH+4-N、TN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d,并且经常对植物进行收割,将会提高湿地系统的处理效率;自然曝气人工湿地对于各个污染物指标都有极强的处理能力,各项指标均可到达90%以上的去除率;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于污水中N的处理效果较好,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于污水中含P和有机质处理效果较好;自然曝气人工湿地更适合对于校园污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湿地植物群落对不同浓度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人工湿地的方法测试湿地植物群落对不同浓度生活污水的净化能力,旨在指导人工湿地、湖滨带等的构建。结果表明有植物群落的人工湿地对COD、TP、TN和NH-N的去除率(56%70%、78%61%、88%47%、90%97%)明显高于无植物群落的空白对照(33%28%、38%31%、20%4%、35%4%)。不同浓度生活污水下植物群落的净化能力有差别,总体来看低浓度生活污水(20%污水)的整体去除效果要比较高浓度生活污水(50%污水)的整体去除效果要好,下降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机制及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人工湿地作为一项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因其投资低、效率高、操作简单、具有生态效益等优点而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分析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构成、处理工艺的类型和净化污水的机制.同时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侃等 《吉林林业科技》2014,(3):38-41,52
利用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进行污水处理,具有投资少、操作管理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节能环保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对人工湿地及其污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人工湿地是一种正在不断进行研究、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探讨了人工湿地对水污染物的净化作用,研究表明:人工湿地用于污水的处理.对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固体悬浮物(SS)等的去除率均可以达到90%,对总氮(TN)也能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的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污水在组合型人工湿地系统中污染物的去除过程,对比分析了湿地各单元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的贡献和潜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COD、T N、N H4+-N、NO3--N、T P去除率分别为65.8%、96.4%、99.5%、92.9% 和97.14%.湿地系统中污染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浙江省东阳江流域存在的污染问题,结合东阳江流域水环境状况,在适宜地区建设A/O预处理、高效垂直潜流(二级)、表流串联人工湿地系统对制药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该湿地系统进水量16000t/d,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对影响东阳江水质的主要污染物COD和NH3-N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COD、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4%、62.3%,出水COD、NH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2.5mg/L、3.77mg/L,从而能有效改善东阳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同时在经济和运行管理上也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水系、水质、水体、水岸和栖息地保护、水面交通工具管制,以及河漫滩湿地修复、水产养殖、水质净化和湿地植被恢复技术要点和建设任务,并通过已经实施的湿地植被恢复建设项目提出了参考观点,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湿地公园生态需水保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县可建成湿地公园的42块湿地进行实地调查,从生态需水的概念发出,分析了北京市湿地公园生态需水的主要水源类型,依据野外现场水源补给调研结果,结合湿地公园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给出了现有水资源量对不同等级湿地生态需水量的满足情况,并从再生水利用方面对北京市湿地公园生态需水保障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湿地公园生态需水的主要水源类型包括天然降水、地下渗水、过境水和再生水;在所调查的42块湿地中,现有水资源量能够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有39处,能够满足适宜生态需水量的有11处,区域现有水资源量难以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有3处;总体来看,北京市再生水的有效利用能够满足最小生态需水的要求,并能够为湿地公园建设提供基本的水源保障。  相似文献   

14.
北京北运河流域湿地治理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北京北运河流域湿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运河流域湿地治理规划方案,将北运河流域湿地规划为湿地保护小区、不同级别的湿地公园及开放式郊野湿地休闲区等3种类型。针对北运河流域不同湿地退化的原因,提出采取包括湿地地形重塑、湿地水分联通、湿地植被恢复、湿地岸带护坡、围栏设施建设、污水及垃圾治理等相应的北运河流域湿地治理实施技术。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随着我国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不断加重,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人工湿地系统作为净化水体的一种技术手段,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因占地面积大且受气候影响大等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探讨了一种利用水上空间建立立体人工湿地的新思路,用于加强维护自然湿地,加快现有人工湿地自然化进程,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和解决湿地用地紧张的情况,以提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功能,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笔者主要论述深圳洪湖公园湿地的地貌特征,湿地植物的分布,以及湿地生态群落结构;通过生态效益分析,合理的生态群落结构对净化水质,修复水体生态环境能发挥重要作用;并利用人工湿地解决了城市景观水体长期富营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远安县沮河湿地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沮河湿地的调查得知:沮河湿地有维管植物82种,分属39科75属;湿地植被可划分为3个湿地植被型组,5个湿地植被型,10个群系;脊椎动物192种,隶属5纲30目59科;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等级均为Ⅲ类;湿地综合受威胁等级为轻度威胁。笔者同时指出了湿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沮河湿地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湿地植物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质净化、景观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广东省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按植物覆盖度层级(覆盖度分别为0,30%,40%,50%,80%及90%)划分6个样区,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因子指数法对湿地植物覆盖度与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单因子指数法分析显示,水质指标值随植被覆盖度不同而发生变化;(2)植被覆盖度为50%时,总氮与NO3-浓度值最低,植被覆盖度为90%时总氮值达到最大;(3)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指标随覆盖度增加变化不明显;(4)综合因子指数法显示,当湿地植物覆盖度维持在40%时,湿地水质相对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9.
湿地水文过程效应及其调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文是湿地中最重要的生态过程, 湿地通过水文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从而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 制约着湿地环境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征, 湿地水文过程恢复是湿地恢复的重要环节之一。文中介绍了湿地水文及其对湿地功能的重要性, 并且从湿地水文过程效应入手, 阐述了湿地水流流量与频率变化、来水时间变化及洪水泛滥的周期性变化对湿地生物的影响和湿地生物对水文变化的响应机制, 提出了湿地水文过程调控技术, 包括湿地水文连通技术、湿地蓄水防渗技术和生态补水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