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耦合发展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相结合,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特征及矛盾等概念和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耦合理论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条件进行了评价,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划分为三个层次:农牧业耦合、农产品加工业耦合、系统与外部的耦合,并分别对各层耦合的实现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系统耦合的实质是结合各子系统之间的优势,通过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系统总体产出效益的提高。因此,系统耦合发展模式为提高内陆河流域的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分配方案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忆冰  潘国祈 《植物检疫》1999,31(6):325-331
本文在分析植物检疫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说明了按照国际国内植物检疫准则确立的系统定位;设计了由监测系统模块与分析系统模块构筑的系统框架;提出了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系统的建立是一种国家行为的观念;阐述了以危险性有害生物为主线建立的有害生物、寄生植物和地理信息数据库作为系统实现的基础的观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管理与预测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黑龙江省植保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考虑全国各地植保系统应用的通用性,利用数据库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开发了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管理与预测系统。该系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据管理机制,将病虫害监测数据的管理与专家系统测报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等特点。本文介绍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包括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系统病虫害信息数据库的设计及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各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等,并就未来应用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产业绿色化发展的路径,提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的概念,并构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两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天津2000-2010年海陆产业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了海陆产业系统的互动关系,并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海陆产业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1)2000-2010年,天津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度很高,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2)2000-2010年,天津海陆产业系统协调度稳步提高,先后经历了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和中级协调发展三个阶段;(3)天津海洋产业系统和陆域产业系统对耦合系统发展的功效贡献具有时序规律,各子系统自身演化过程经历了"S"型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全国植物检疫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原则和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国植物检疫信息化管理系统(新系统)开发背景,暨全国植物检疫计算机管理系统(现运行系统)运行现状及在系统模式、整体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了新系统的初步开发原则即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易操作性、易于维护扩充,论述了新系统设计思路即系统结构、设计目标,新系统开发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全国农业植物检疫计算机管理系统在杭州市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就该系统在杭州地区的推广应用现状特别是应用成效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针对该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意见及建议,以期为下一步不断完善该系统的模块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实现可持续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系统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水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之间以及各相关利益集团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阐述了城市水资源的系统特征以及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缺乏对水资源系统特征的认识进而缺乏系统的管理,是造成目前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倡导下,本文针对城市水资源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来寻求一条可持续管理的途径,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框架,并对管理的规划与实施中的各个主要环节以及管理的途径进行了分析,认为实现可持续的城市水资源管理不仅应对城市水资源系统各部分的管理进行优化,还应以系统的途径,在一个更大的流域管理背景下综合考虑一切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星  曾爱平 《广西植保》2009,22(3):24-26
随着系统科学的崛起,以及在各科学领域的应用,大大推动了其它学科的飞跃.文章简要介绍了系统科学理论,及其在害虫种群系统控制中的应用.从系统科学"旧三论"入手,论述了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研究的现状及主要成就;依据系统科学"新三论"原理,就害虫种群系统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充分利用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的害虫种群系统自身的调节作用,化"被动"为"主动"、系统内各因子自我协调、防止灾变、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新的无序,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微灌管网智能化设计系统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对微灌管网水力学优化设计模型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技术集成的基础上建立的智能化设计系统。对该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功能结构和系统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系统的实现难点和关键技术。该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具有可视化、智能化、易扩展、易操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商都县PRED系统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商都县PRED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通过系统分析,绘出因果关系图和流程图建立了商都县PRED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经过计算机上多次调试,观察比较和动态调控,得出对商都县PRED系统重要指标进行预测的四种方案。最后提出了商都县PRED系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绿洲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在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7年来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框图,并提出干旱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首先是要走农牧结合道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同时以荒漠化防治为中心治理农业环境。提高绿洲生态系统生产潜力 ,光能利用率可提高2.2倍,而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2.1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用能特征及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反映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用能特征和效率,以及对农业经济促进作用,文中对比分析了1990-2007年间全国及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水平、结构、变化趋势、利用效率、对农业贡献度及弹性系数等情况。结果表明,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水平从东往西逐渐减小;在用能结构中有机能依然占有一定份额,以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则更偏向于无机能使...  相似文献   

13.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水土资源、农业种群、产业结构方面以及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结构及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产投结构、能值指标进行了计算,井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进行了诊断.分析表明:(1)甘肃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相对雄厚,但由于对本地资源的过分依赖,加之购买能值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甘肃本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是一种高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封闭性较强,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均能值用量较低;(3)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中应用的资源能值有很大部分来自本区环境和资源系统而无需付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仍属于资源消耗型,但由于人口众多,入均占有纯能值量较低,且生产和管理过程的科技含量较低,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系统对干环境的压力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增加系统投入,保护环境资源,优化投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等,以实现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四十年新疆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态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新疆近 40多年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看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较为显著 ,生态建设有所改进。它主要表现在 :单产水平提高了几倍 ,农田防护林网逐步完善 ,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加强 ,盐渍化治理也有所进展 ,生活能源的短缺得到改善。但总体上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协调仍是明显的。主要问题有 :作物结构单一 ,下游区域缺水使绿洲稳定受到威胁 ,农田施肥重化肥轻有机肥 ,河水水质盐化加重。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只有逐步解决不协调 ,才能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大面积植被破坏地区防止沙漠化的对策是采取人工封沙育草育林的方法,主要依靠自然恢复,对现行的生产区主张逐步建立高生产力的集约经营的大农业生态系统,首先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在全区建立起防护林体系,建立人工植被,并对第一性生产力所生产的能量和物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地多层次的利用,提出生态大农业资源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图,及对植物资源提高物能量的转化利用率的食物链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从土壤水动力学典型的裸地蒸发模型、蒸发蒸腾量模型、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出发,综述了SPAC系统下国内外现行的植物根系吸水模型、溶质运移模型、农业生态系统模型等研究进展,归纳和讨论了目前土壤水动力学模型在SPAC系统建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建立准确的数值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蒸发蒸腾量模型未来研究的趋势;入渗模型从点至区域的动态扩展,并结合土壤侵蚀、污染物运移等因素的农业倾向性研究为潜在的重要分支方向;根系吸水模型应更多被用于监测土壤水分动态、设计合理的灌溉制度及干旱预警等体系;利用计算机、遥感等技术手段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物能循环的机理性模型将为模型的实用性和精度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GGP)has changed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in China.In response to the results of a lag study that investigated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GGP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in a loess hilly region,we used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survey data from 494 households in Ansai,a district of Yan’an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in 2015.The model clarified the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GGP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The coupling benefits were derived through linkages between the program and various chains in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The GGP,the agroecosystem of Ansai and their potential coupling effects were in a state of general coordination.The agroecosystem directly affected the coupling effect,with the standardized path coefficient of 0.87,indicating that the agroecosystem in Ansai at this stage provided basic material support for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GGP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The direct path coefficient of agroeconomic system impacted on the coupling effect was-0.76,indicating that partial contradictions occurred between the agroeconomic system and the coupling effect.Therefore,although the current agroecosystem in Ansai should be provided sufficient agroec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benign coupling between the program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ailed to effectively transform agroecological resources into agricultural economic advantages in this region,which resulted in a relative la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system.Thus,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GGP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was poor.To improve the coupling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in cropland retirement areas,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needs to be diversified,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including agroecological resources,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social resources)need to be rationally allocated,and the chain struc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needs to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自然环境基本特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高原型干旱内陆盆地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研究基础上,针对该盆地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认为该盆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应围绕节水农业体系、知识技术材料密集体系、农产品深加工与商品体系、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以及合理配套生态用水,防治风沙危害,加强荒漠化防护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方向,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农业现代化定量测评的中心环节。基于农业现代化内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设计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比较适合我国农业的情况,可以据此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