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2.
光合作用是小麦产量形成中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叶色突变体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或代谢过程,进而导致叶片光合效率的变化。本研究以小麦品系1A520诱变得到的叶色突变体lc1(Leaf color mutation,lc1)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叶色观察、农艺性状调查、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温度敏感性测试及遗传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c1在两叶一心期时出现叶片白化,随发育进程逐渐恢复成绿白相间的条纹状;至旗叶、倒二叶及穗子刚抽出时均呈现黄色,叶片完全展开后逐渐恢复为淡绿色。lc1在苗期时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且叶绿体缺乏板层结构。农艺性状调查发现,lc1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等极显著低于野生型,旗叶长度和穗粒数则极显著高于野生型。温敏试验表明lc1在10 ℃时叶绿素含量最低,为低温敏感类型。遗传分析和55K 芯片分型表明,lc1的叶色表型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且很可能位于7D染色体长臂。上述试验结果为lc1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紫叶狼尾草叶色退化的生理特征,以自然光照(CK)、叶色退化(T_D)及长期遮阴(T_S)的3种紫叶狼尾草(Pennisetum setaceum‘Rubrum’)为试材,对其叶色参数及生理指标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长期遮阴及退化的紫叶狼尾草叶色为黄绿级别,而对照为红色级别;3组紫叶狼尾草光合色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长期遮阴及叶色退化的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占比低于其他两组;3组紫叶狼尾草PAL和CHI活性差异显著且对照组最高;叶色参数L、a、b值与光合色素、花色素苷、类黄酮含量、PAL和CHI活性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对照组的叶色表现最佳,长期遮阴和叶色退化均为绿色叶,且遮阴和退化的色素占比相近,但光和色素含量差异显著;光合色素、花色素苷、类黄酮含量、PAL和CHI活性是影响紫叶狼尾草叶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对小麦根腐病菌的生长发育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是: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发育适温为25~30℃;光对菌丝生长无影响。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条件要求很高,湿度低虽在适温下也不萌发,相对湿度在98%以上才能萌发,以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而且萌发的速度也快。尽管根腐病菌可在多种基物上生长发育并产生孢子,但分生孢子萌发时却需要一定的氮、碳源。分生孢子在豆饼浸出液、糖溶液和小麦叶组织浸出液中萌发率最高,在清水中的分生孢子虽也可萌发,但萌发率很低。分生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是5~9,适宜pH值为5~7。 相似文献
5.
江苏小麦全蚀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滨海、响水、灌云和盱眙等县5个菌株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全蚀病菌生长适温在20-25℃之间,30℃生长受到明显抑制,35℃停止生长,适宜生长的PH范围较广,在PH5-9的范围内生长良好,以PH7-8最适宜;淹水条件下对全蚀病菌较强的抑制作用,当平均气温28℃以上,受淹病菌即死亡;全蚀病菌对有机氮利用较铵态氮和硝态氮好,硫酸铵对全蚀菌的抑制作用是由于高浓度改变基持PH两方面的因素。不同来源菌株间在 相似文献
6.
7.
8.
金叶白蜡色素含量与叶色参数的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金叶白蜡的呈色机理,以白蜡为对照,对金叶白蜡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含量和叶色参数 (L*、a*、b*)的年变化规律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5-10月,各色素含量及比例发生变化,金叶白蜡和白蜡的叶绿素含量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入秋后两者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都逐渐升高。花色素苷的含量稳定,且保持在较低水平,对两者叶片的呈色影响不大。(2)金叶白蜡各色素含量都低于白蜡,但其类胡萝卜素的相对含量却高于白蜡;7月~8月,叶绿素含量不断升高,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降低,分别与生长初期的含量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3)叶色参数(L*、a*、b*)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波动,金叶白蜡b* 值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L* 值与叶绿素含量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类胡萝卜素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花色素苷与各参数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性,叶片呈黄-绿-黄的变化趋势。白蜡叶绿素含量与L* 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与各参数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性,叶片呈绿-黄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小麦链格孢中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中国菌株菌落在5~35℃均可生长,曙为15~30℃,25~30℃最适,低于15℃或高于30℃时,生长速度下降,菌落异常。适于生长的PH值为3.5~9.5,最适PH值为4.5~7.5。该菌能较好地利用蔗糖、淀粉、木糖、棉子糖、乳糖和葡萄糖做碳源,最优氮源为硝酸钾、甘氨酸和 到铵。培养基的碳源或氮源种类不同时,菌落形态发生明显变异。小麦链格孢中国菌 相似文献
10.
小麦链格孢中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链格孢 ( Alternaria triticina)中国菌株菌落在 5~ 35℃均可生长 ,适温为1 5~ 30℃ ,2 5~ 30℃最适 ,低于 1 5℃或高于 30℃时 ,生长速度下降 ,菌落异常。适于生长的p H值为 3.5~ 9.5,最适 p H值为 4.5~ 7.5。该菌能较好地利用蔗糖、淀粉、木糖、棉子糖、乳糖和葡萄糖做碳源 ,最优氮源为硝酸钾、甘氨酸和乙酸铵。培养基的碳源或氮源种类不同时 ,菌落形态发生明显变异。小麦链格孢中国菌株和印度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对近年来我国引进和选育的穗重型小麦品种(系)的冷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重型小麦除冠层温度高于对照(冷型小麦陕299和小偃6号)外,叶片输出功能期、净光合速率、旗叶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均低于对照;另外,穗重型小麦潜在库容量比冷型小麦大,但其饱满指数小,这是穗重型小麦实现高产潜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抗旱小麦的冷温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 4种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 ,通过测定功能叶片光合速率、群体冠层温度、叶片功能持续期 ,以及可溶性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等指标 ,研究抗旱小麦的冷温特性。结果表明 ,在籽粒灌浆期间 ,抗旱小麦和冷型小麦的冠层温度持续偏低 ,它们的许多性状如叶片功能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等明显优于暖型小麦和耐旱性差的小麦 ,在籽粒灌浆后期表现尤为明显。因此 ,在生产中 ,冠层温度可以作为衡量旱地小麦代谢功能的指标 ,并将为旱地小麦品系、品种的选择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尼龙网袋法于2007-2008年连续2a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研究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在0-30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90d时累计腐解率达到了48.9%-61.3%.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K>P>N≈C.节水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还田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呈现“前期迅速增加,中期急剧减少,后期缓慢减少”的变化特征,而纤维素酶活性呈现“前期剧升、中期缓增、后期骤降”的变化趋势.小麦秸秆在节水栽培模式下还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适当增加秸秆用量可以提高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用量过高对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负效应.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均呈增加趋势.速效钾含量在秸秆还田30 d时达到最高,而后则逐渐降低.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提高效应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提高秸秆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4.
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元非线性回归方程对春小麦不同基因型籽粒灌浆过程的研究发现,春小麦不同基因型籽粒灌浆过程均呈"慢-快-慢"的趋势,灌浆过程要经过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3个阶段.籽粒灌浆参数的变化表明:最大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持续时间的变异系数较大,而平均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和总灌浆持续期的变异系数较小.相关分析表明,随着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以及3个灌浆时期的灌浆速率的提高,千粒质量增加显著(r=0.827**~0.968**),最大灌浆速率出现得越早(r=-0.627*);3个灌浆时期的灌浆速率及最大灌浆速率越大,平均灌浆速率也越大(r=0.728**~0.96**);平均灌浆速率、快增期、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越大则灌浆持续期越短(r=-0.586*~0.667 8*). 相似文献
15.
小麦根系对水分亏缺的生物学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水分亏缺下小麦根系生物学特性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从根系形态、生理生化、基因型进化角度阐述了小麦在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自我反馈调节能力 ,并由此提出了作物在旱地或灌溉条件下 ,开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进行生物节水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小麦慢条锈性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慢条锈性对于保持抗病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重要意义。2003~2004年选用10个具有代表性的当地主栽冬小麦品种,在清水县进行慢条锈性研究。结果表明:里勃留拉、斯汤佩利和武都白茧为高度慢锈性品种;清农3号和咸农4号为中度慢锈性品种;兰天1号和清农1号为低度慢锈性品种;天选15和幅63为快锈性品种。慢锈性品种的抗病特点为潜育期长,反应型表现感病,普遍率低于50%或严重度低于25%,病情指数小于15%或终期病情指数小于60%,千粒重损失率低于9%或相对千粒重损失率低于40%。 相似文献
17.
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制剂,利用其防控农业与林业生产中的重大害虫,逐步减少传统化学药剂的使用,是今后农林害虫可持续治理的发展方向.对分离筛选得到的黄绿绿僵菌菌株SM076,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培养基种类及温度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组成、不同温度对菌株SM076的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20~29℃为菌株SM076的最适培养温区,26℃为该菌株最佳培养温度;PDA和Czapek培养基都非常适合菌株产孢,同时在PDA培养基上该菌株生长速度最快.综合数据表明,黄绿绿僵菌SM076菌株是一株优良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8.
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种子具有休眠性。对江西吉水种源的白花树种子形态结构特征、千粒质量、吸水性能、生活力及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GA3)对种子萌发特性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找到解除休眠的方法。吸水性能设置酸蚀、去种壳和完整等3种前处理,生活力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萌发特性设置250~1 500 mg·L-1共8个不同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种子由外种皮、内种皮、胚乳、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组成。2011年和2012年的种子平均长度和宽度为8.77,6.81 mm和7.91,5.20 mm,种子千粒质量分别为136.70 g和95.68 g。对3种不同处理的种子吸水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去壳种子吸水性能优于酸蚀和完整的种子。种子生活力的TTC染色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产的种子生活力为97.78%,储藏1 a后的种子生活力仍高达94.44%。不同质量浓度GA3对种子处理结果表明,促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最适质量浓度为1 500 mg·L-1。图3表2参10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概况,提出了植物检疫、抗性品种选育、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抗性,应用每株麦苗上接1头蚜虫的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对禾谷缢管蚜在10个小麦品种(系)上的5个生物学参数发育历期DD、成虫与幼虫的体重差DW、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产仔数F、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和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日均产仔数Rm进行了测定,并以此为基础用多元方差分析法、多目标综合判别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这10个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结果表明,在试验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中,小偃22、Astron、Ww2730和Amigo最不适于禾谷缢管蚜(R.padi)在其上取食,抗性最好,98-10-35和Xanthus次之,98-10-32、186Tm和98-10-30处在中间水平,Batis对禾谷缢管蚜(R.padi)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证明Astron、Ww2730和Amigo可作为抗蚜育种材料在我国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