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小麦常规育种是有目标的加速了的进化过程,是所有其它小麦育种技术的根祖及终成必经之路。但因目的基因捉摸不清选择不准/稳定出圃费时费工成功率却很低。因此,缩短新品种出圃年限是小麦育种家和麦农的共同愿望。笔者1996年在英国剑桥PBIC实地参与了SSD小麦育种新技术的大田及生长室试验,并与该所小麦育种首席专家Brown博士及来访的德、法、墨小麦育种家从不同层面对SSD法做过一些有偏评估。本文简介SSD概要及个人管见,盼能引起涉麦工作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自花授粉植物较有效的育种方法之一是采用异花授粉作物育种中使用的轮回选择方法。轮回选择已成功地用在大豆、小麦、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上。在菜豆上也有利用轮回选择方法的成功例子,但报道的都是一轮或两轮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矮败小麦及应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非矮秆品种与之授粉,后代群体中的矮秆株是雄性不育的,而非矮秆株是雄性可育的。矮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第二代产品,多方面优于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常规育种、轮回选择和基础研究中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对产量目标的追求是育种工作永恒的主题,超级小麦育种是在更高产量目标上的育种实践,如何实现产量突破则是摆在超级小麦育种实践者们面前的现实命题。当前超级小麦育种首先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导;而植株性状的创新与突破则是超级小麦育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地位仅次于水稻。在小麦生产发展的进程中,小麦育种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仅小麦品种改良就可使小麦增产40%左右,本文对国内外小麦育种科学的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浅析了小麦育种各发展时期的主要成就和学术思想。明确了小麦育种与小麦遗传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对小麦育种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小麦孤雌生殖育种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娜  赵昌平 《种子》2007,26(3):47-50
孤雌生殖的雌配子体不经过受精,在基因控制或其他外界刺激下引起细胞分裂直接发育成胚。孤雌生殖的诱导方法如药剂诱导法、远缘杂交诱导法和延迟授粉法等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快速固定优良性状,缩短育种周期,创新种质资源等方面发挥作用。两系法杂交小麦具有优良不育系易选育,配组自由的特点,较易获得强优组合,孤雌生殖育种能够使杂交小麦亲本包括光温反应特性在内的各种优良性状在早世代稳定,能够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加速两系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孤雌生殖后代的鉴定方法很多,SSR是目前应用最多且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怎样提高大豆杂交成活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文来  金鑫 《种子》1994,(1):55-56
有性杂交是目前大豆育种的主要途径,成本低,选育效果高。但近年来,在大豆杂交技术上没有突破性的改进,仍然是采取人工去雄和授粉,这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提高杂交成活率,缩短杂交时间,减轻育种者的劳动强度有着重要的意义。花荚脱落的原因:(1)在操作过程中没有使母本真正授上活的花粉粒,或是母本的柱头被损伤。(2)土壤缺磷少氮,大豆田过瘦,含全氮量低于of%,有效磷少,致使大豆前期营养生长不良,植株缺小,光合面积小,所制造的有机物也少,不能满足花荚生长的需要,造成落花荚。(:4)大豆栽种过密,在土壤肥水条件…  相似文献   

8.
黑粒小麦一般是种子颜色呈深紫、深蓝、紫黑品种的统称,它比白粒或红粒小麦的蛋白质和赖氨酸以及钙、铁、锌、硒等元素含量高。我国的小麦育种专家在多年的远缘杂交育种中,选育出了一些黑粒小麦.既具有较高的单产,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但是其抗逆性差、抗病性弱.尤其是抗条锈病品种缺乏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9.
小麦育种实践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身实践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与小麦育种实践有密切关系的几个问题诸如高产、超高产品种培育、复交株穗混合处理法、杂交组合配制的适宜时期、矮败小麦育种材料的利用、非叶片器官的增产功能及育种选择途径、麦蚜抗性研究及抗蚜品种的选育、远缘杂交中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10.
彭金波 《种子科技》2000,18(2):110-110
水稻有性杂交技术是水稻育种工作者必需掌握和熟知的 ,其程序通常包括选穗、去雄、授粉和套袋挂牌等几个主要步骤 ,其中最关键的技术环节莫过于去雄和授粉了。下面围绕这两个环节结合常规技术浅谈新技术的优点。1 去雄1.1 常规去雄方法 :常规去雄方法很多 ,如温水杀雄、剪颖去雄、化学杀雄等 ,水稻育种用得较多的是前两种。温水杀雄虽然去雄比较彻底 ,但具体操作不便 ,效率低 ,不能满足高效育种工作的需要。剪颖去雄是水稻育种实际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因为此法操作简便、实用。但剪颖去雄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 ,那就是在将一朵颖花中的…  相似文献   

11.
陕西小麦生产现状及育种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芬 《中国种业》2011,(9):14-16
育种在小麦持续稳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综述了陕西小麦生产的概况,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今后陕西省小麦育种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对近期河南省小麦育种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期参加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小麦新品种(系)及育种单位情况进行整理,分析了当前河南省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一些特点.期望能够为小麦育种者提供一些参考.以利于小麦育种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六五”以来处育成的20多个小麦品种的分析认为:育成品种虽然在产量、株叶型、抗病1、抗逆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还存在着基础研究滞后,育种手段落后,缺乏突破性育种材料,推广品种品质较差等问题。同时,对我省小麦育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质性状的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敏 《种子》1994,(3):37-40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国内外贸易市场的需求,提高小麦的品质已显得十分迫切。国外小麦品质改良工作开展得较早,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把品质放在小麦育种的首位,建立专门机构研究小麦品质,分区建立小麦专用粉生产基地,从品种培育、推广到产品收购、贮运、销售各环节,都有一套严格的品质控制程序。过去的几十年.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由于只重视提高产量,而忽视了改良品质,使育成品种的品质比地方品种有所下降。与国外优质品种相比,我国小麦品质差距很大,尤其在加工品质方面,以致于国…  相似文献   

15.
蔡岳 《种子科技》2023,(17):57-59
当前关于小麦的育种方法较多,高产高效育种技术的应用范围最广、成效最大。为了有效提升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需要深入探究新品种培育方法,切实保证小麦种子的质量。文章通过对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方法进行探究,能够为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目标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贵州10多年来小麦籽粒产量育种水平,从发展粮食生产的总体战略思考,提出近代小麦育种应面向多熟制、面向重穗型的特大穗育种,及对一些问题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及在小麦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从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发育及分子证据的提出出发,详细介绍了转化的作用机理和操作技术,提出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转基因技术,并以变异频率高,性状变异广泛,类型丰富,稳定快,一次导入片段多及低成本等优点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亲睐;其次,就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在小麦分子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指出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在小麦品质创新及分子育种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品质改良育种和抗性育种方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选育出了一系列新品系,如春小麦89122,丰富了品质资源;最后,就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安霞 《中国种业》2019,(12):23-25
小麦常规育种技术在小麦育种中使用广泛。概述了小麦常规育种及其流程,包括确定育种目标、选择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及选择杂交后代。提出了当前小麦育种的目标主要有超高产育种、广适抗性育种和优质小麦育种,介绍了利用常规育种技术选育的2个小麦新品种淄麦29和淄麦28,为下一步育种工作找准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现就小麦育种工作上急需改革的几个问题,与同志们共同商讨,以期对开创小麦育种新局面,提高小麦育种成效有所裨益。 一、育种途径的主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小麦育种技术有了很大的革新。除常规育种外,还涌现出不少新的育种途径。如花培、理化诱变、远缘杂交、杂种优势、核不育材料利用以及细胞融合等,有的已在育种实践中起了作用。但从目前实际效果看,常规育种中的杂交育种,仍是目……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宝鸡市优质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在增产增效方面的作用,从提升小麦育种水平的角度出发,对宝鸡市小麦育种的生态环境、育种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同行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