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黄瓜褐斑病发生规律及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瓜褐斑病是由多主棒孢霉 (Corynesporacassiicola(B .&C .)Wei)引起的 ,主要危害黄瓜叶部 ,形成形状和大小差异很大的枯斑 ,发病严重时 ,病斑连片 ,叶片早枯 ,引起植株早衰 ,提前拉秧。该病 1 992年首次在海城市保护地内发现 ,以后相继又在沈阳、瓦房店、丹东等地发现。该病在露地黄瓜及保护地黄瓜上均能发生 ,尤以保护地内发生严重。目前 ,该病已成为瓦房店市保护地黄瓜生产的主要病害。关于多主棒孢霉侵染引起的黄瓜褐斑病属新病害 ,在病原学、发生规律、防治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对黄瓜褐斑病的发生规…  相似文献   

2.
温建军 《现代农业科技》2009,(17):153-153,157
介绍了黄瓜霜霉病、灰霉病、角斑病、蔓枯病、褐斑病、根结线虫病等棚室黄瓜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期为棚室黄瓜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瓜病害主要有黄瓜霜霉病、黄瓜褐斑病、黄瓜灰霉病、黄瓜蔓枯病、黄瓜角斑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疫病、黄瓜白粉病、黄瓜菌核病、黄瓜烂龙头、茶黄螨、蓟马、根结线虫病等。一、黄瓜霜霉病1、发病症状: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为淡褐色,潮湿时病斑生有黑色霉层。病叶由中上部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干枯。2、药剂防治:用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700~800倍  相似文献   

4.
黄瓜褐斑病的发生、识别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武清等地常规分离黄瓜发病病株,PDA培养基上培养。根据柯赫氏法则和生物学特性,鉴定为黄瓜褐斑病,又叫靶斑病。研究表明,湿度是诱发黄瓜褐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保护地黄瓜褐斑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几种相似病害的比较,明确了黄瓜褐斑病的症状表现,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室内测定几种常用杀菌剂对黄瓜褐斑病菌的敏感性。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吡唑醚菌酯对菌丝的抑制作用明显;百菌清、百泰、代森锰锌、醚菌酯抑制孢子萌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从发病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等方面对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褐斑病3种病害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的病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7.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俗称"小黄点",多在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生,近年来在许多蔬菜产区日趋加重。因该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似之处,给人们正确识别和防治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8.
试验用黄瓜褐斑病菌毒素液进行了对黄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毒害作用的研究。测试结果表明,病菌毒素液对黄瓜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在同一浓度下,感病品种受到的毒害比抗病品种强。  相似文献   

9.
以黄瓜褐斑病菌为供试病原菌,对嘧菌酯和百菌清采用孢子萌发法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生测结果表明,嘧菌酯和百菌清对黄瓜褐斑病的毒力EC50分别为:7.06 mg/L和130.34 mg/L;并进行了嘧菌酯的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量在40~60 ml/667m2时,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效均大于82%,且对黄瓜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从辽宁省不同地区未使用过杀菌剂咪鲜胺的保护地采集黄瓜褐斑病叶,经组织分离获得代表性黄瓜褐斑病菌116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黄瓜褐斑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初步确定辽宁省黄瓜褐斑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基线为0.162 6μg/mL。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越冬规律的研究,结果,南瓜、豇豆、辣椒、番茄和茄子等作物在大田生产中感染烤烟棒孢霉叶斑病菌的可能性小,随病株种子及碎屑越冬的病菌很少,杂草作为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菌来源的作用亦是次要的,带菌烟秆才是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2.
黄瓜霜霉病和棒孢叶斑病由藻界卵菌门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M.A.Curtis)Rostovzev]及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侵染引起,是黄瓜生产主要病害。文章利用抗霜霉病与棒孢叶斑病黄瓜品种‘D9320’和感霜霉病与棒孢叶斑病黄瓜品种‘D0401’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黄瓜抗病性候选基因CsCBS,探究CsCBS基因在黄瓜抗两种病害中作用。克隆获黄瓜CsCBS,其包含1个1 263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20个氨基酸。在编码区有11个外显子,9个内含子,含1个CBS结构域和1个DUF结构域。在单一接种棒孢叶斑病菌、霜霉病菌及同时接种两种病原菌3种处理下,接种2~24 h,CsCBS在抗病品种‘D9320’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同时接种2种病原菌处理在4 h时表达量最高,为对照57倍。CsCBS对棒孢叶斑病菌响应最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在感病品种‘D0401’中,CsCBS表达量均低于对照或与对照持平,表达量极低且过表达CsCBS,显著提高其对霜霉病及棒孢叶斑病抗性。CsCBS转基因黄瓜T_0代植株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研究结果为阐述黄瓜双抗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广藿香棒孢霉叶斑病是广藿香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从种植广藿香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明显抑制其病原菌多主棒孢的拮抗细菌,通过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该菌株能够显著抑制多主棒孢菌丝生长,抑菌带宽达10 mm。另外,选用6种生物药剂对广藿香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室内筛选。结果表明,300亿/g蜡质芽孢杆菌WP、2亿/mL碧拓、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WG、1.1%儿茶素WP和10%多抗霉素WP等5种药剂在说明书配制浓度的范围之内都达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3%中生菌素WP没有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4.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斑病菌的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合大田防治橡胶树棒孢霉落叶斑病的高防效低成本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14种药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表明:50%多菌灵WP(可湿性粉剂)和25%惠博EC(乳油)的半致死浓度EC50最小,抑菌效果最好;22.7%博青、75%百菌清和50%硫磺胶悬剂的EC50最大,抑菌效果最差;通过对药剂抑制效果和使用成本的分析,建议在生产上可使用50%多菌灵WP、70%甲基脱布津WP、25%斯高EC、50%福美双WP、18%保治达EC和80%大生M-45WP。  相似文献   

15.
 从表现轮斑病的豇豆叶片上分离到病原菌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将该菌接种到橡胶树叶片上,9d后接种的橡胶树叶片表现出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症状。表明多主棒孢霉可能可以交叉染橡胶树。通过抑菌效果试验,发现多菌灵对多主棒孢霉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而丙环唑、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的抑菌效果不理想。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多主棒孢霉菌丝体生长最适的温度是28~30℃,最适酸碱度为pH 9,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L 组氨酸,菌丝致死温度为56℃。  相似文献   

16.
王伟青  岳瑾  董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6):122-123
[目的]筛选出适宜黄瓜种子多主棒孢霉菌的防治药剂。[方法]选取3种药剂,设置15个浓度梯度,通过室内抑菌试验筛选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品种和浓度,并评价各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75%百菌清WP 300、400、500倍稀释液对黄瓜种子多主棒孢霉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田间防效最好的是55℃温汤浸种30 min、75%百菌清WP 500倍稀释液(质量浓度为1 500.00 mg/L)的处理。[结论]确定了田间防效最好的种子处理方式,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的生物学特性,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云南省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叶片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单孢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应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碳源为乳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仅能在pH 6~8内生长,最适pH为7;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有一定影响,以全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在玉米粉培养基(CMA)上病原菌产孢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有利于产孢.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8℃处理15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1℃处理5 min.[结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偏好高温,但适应的pH较窄;病原菌产孢的关键因子是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江西奉新县猕猴桃一种新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对采集的病叶样品进行了真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作了致病性测定。共分离得到32个真菌菌株,其在人工接种实验中均具有致病性。各菌株的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相同,均符合文献中对多主棒孢的描述。随机选取3个菌株,测定了其r DNA-ITS序列,3个菌株的序列相同,且与Gen Bank中的多主棒孢的对应序列具有100%的同源性。据此认为,奉新猕猴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半知菌类棒孢属中的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肉桂双瓣卷蛾对樟树的危害情况并筛选出防治该虫的环境友好型杀虫剂,作者采用标准地调查以及室外药剂防治试验的方法,进行了肉桂双瓣卷蛾对樟树的危害情况调查及不同杀虫剂对该虫的药剂防治试验。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樟树株被害率平均为92.9%、嫩梢枯梢率平均达76.6%,危害非常严重。8种药剂防治肉桂双瓣卷蛾结果表明,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6%虫线清乳油、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和8 000U/m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均能达到90%以上,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的防治效果接近90%,因此建议在生产上,轮换使用以上杀虫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